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马冠朝 《农业考古》2007,(5):209-211
茶马贸易发展到了明代,实行了官方的高度垄断。所谓官营茶马贸易就是明朝政府运用国家权力,以国家制度的形式确立的由官方和边境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的茶和马的贸易活动(1)。在明代以茶易马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当时明朝西北边境的“西番”各族。从明洪武年间开始,确立了以茶易马的一系列制度,如职官制度、机构制度、运营制度、比价制度、巡查制度、禁贩制度、金牌制度。这些制度从松散到严谨,从粗糙到严密,确保了交易在明政府的制度框架内进行。但同时,这些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也经历着演变与衰落。明代实行严格的榷茶制度,官方经营茶马贸易使…  相似文献   

2.
茶陵派之名,源于四库馆臣。茶陵派是一个由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并予以冠名的松散文学流派,是明代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与文学传统积淀等多种因素整合、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而言,其形成深受明代结社风气之影响;就内部因素而论,它已具备文学流派成立的三个层面特征,即盟主意识、统系意识和风格意识。其形成时间上限当在成化九年左右,至迟不晚于成化十三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海禁政策作为明代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明朝的外交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禁政策在明朝前期尤为严厉,严格禁止民间私人出海贸易,由明政府主导的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贸易占据了中外交往的主流,充当着对外交往的主要媒介。通过朝贡贸易,明朝达到了招徕各国、怀柔远人的目的。然而,官方对朝贡贸易的垄断并不能满足民间对贸易的需求,朝贡贸易逐渐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4.
陈永胜  周承 《农业考古》2015,(3):130-134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开发的时期。随着1413年贵州省的建立,贵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学术界对明代贵州自然灾害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以明代贵州自然灾害为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重点分析明代贵州自然灾害的影响及社会应对。  相似文献   

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南下,攻占洛阳、长安,自称雄武皇帝,国号为“燕”,建元“圣武”,并派史思明攻占河北十三郡地,形成一种席卷中原之势。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代宗广德元年(763)史朝义被逼自杀,一场为期近八年的大动乱,才得以平息。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动乱事件,是李唐王朝的一个历史悲剧。它终于成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安史之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上升阶段走向衰落阶段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安史之乱对一代唐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没有安史之乱,就不会有风格多样、数量繁多的唐代诗歌,安史之乱促进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安史之乱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对口支援地区向受援地区援派的人才,与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互作用。借鉴社会经济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耦合模型,构建了援派人才与受援地区发展的耦合系统,并以上海市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为样本,量化分析了自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援派人才与受援地发展的耦合程度,以及影响系统间耦合作用的主要因素。该耦合模型为长期缺乏系统分析和定量评估的人才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分析视角和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7.
利用trnL—F序列分析杨属树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属4个派17个主要栽培树种及杂种共26个雌雄单株进行了叶绿体trnL-F间隔区序列的PCR扩增、回收和纯化,并分别克隆到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在杨树中基因trnL-F间隔区序列的长度为771~811bp,G+C含量为30.6%~31.9%;排序后的比对长度为857个位点,其中46个为变异位点,33个为系统发育的信息位点。以嵩柳和极地柳为外类群,分别用邻接法和UPGMA方法构建了杨属主要栽培树种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白杨派能聚类形成一个单独分支,而黑杨派亚支与青杨、胡杨派亚支聚类形成另外一个主要的分支,其中胡杨派和青杨派不能区分开;2)青杨派的藏川杨独立于杨属其他种形成一个单独分支,而冬瓜杨却与白杨派聚类在一起;3)白杨派为单系起源,黑杨派和青杨派为多系起源,胡杨派可能也是多系起源。研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杨属树种的起源和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揭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使农业主导产业更好地发挥其产业关联作用、带动作用、经济支撑作用。文章以河北省11个地区2000~2006年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年间各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与差距,并指出河北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滞后因素———农产品加工,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即农产品加工的发展需要企业与农户形成协调稳定的关系,达成有约束力的协议。  相似文献   

9.
明代前期,散文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尊宋倾向,它与诗歌领域的宗唐倾向相辅相成,共同建构起当时复古文学的主流。这种倾向以经世致用为本,且主要聚焦于对欧阳修、苏轼、曾巩等人散文的推崇上。当然,尊宋倾向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与流弊。无论如何,这一倾向对后来的唐宋派及其文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明前期特定的政治环境、帝王之偏好、科举取士,以及文化渊源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成了散文领域的尊宋倾向。正确把握这一倾向,有助于全面、客观体认明代文学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1,(3):112-113
安徽省博物馆自成立那天起,就注意搜集各时代的民间契约、文书、传世文物,民俗文物、 革命文物等;尤其是在徽州地区征购到一批明嘉靖、崇祯年间的祠规及明清各代田契(大部 份是“红契”),更为珍贵。另外还有部份房契、房租单、税票执照、推单、立议合同,康 熙年间援纳具甘结书,以及拆卖旧砖瓦木料契,明万历年间看柴山契和数张卖身契,这里择 要介绍三张明代卖身卖田卖屋契。1.明万历己酉年(神宗二十七年,公元1609年)十月洪三元卖身契这是一件明代徽州奴婢买卖契约,质地为毛边纸,长方形,长55.5,宽27.5厘米…  相似文献   

11.
周林 《古今农业》2011,(2):54-60
明代,皇家建筑用木基本上是南方的楠木和杉木。清代,开始大量使用塞外木植,主要是松木。本文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清代塞外木植采办作了梳理。清代塞外采木始于顺治,盛于乾隆、嘉庆,并延续至清末。从乾隆开始,木兰围场成为采办的主要地区。采木的方式主要有招商和内务府派员采办。采木对塞外森林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乾隆朝是清代最为兴盛的朝代,为巩固统治,乾隆帝强化了各方面的专制举措,在宗教方面,乾隆帝对道教的管理主要涉及道教度牒、宫观的修造、龙虎山张真人与道士娄近垣以及神乐观的改革几个方面。为限制道教势力的发展,他重新制定和实施新的道教度牒和道籍制度,颁发多条道教宫观的修造禁令,对神乐观进行 “去道教化”的改革。同时,他还对龙虎山张真人及道士娄近垣的地位和权力进行贬抑,强化清政府对道教的管控。这些举措与乾隆帝本人对道教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并最终影响到上层道教在清代中后期的衰落。  相似文献   

13.
《明经世文编》是陈子龙等为解决崇祯年问的社会问题而编纂的,选取的都是明朝洪武至崇祯初的朝臣的文章。为了更好地为当政者提供有关治乱兴衰的经验,陈子龙等广泛地搜集各种足以资世用的文章,且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也都选录。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明朝的大小官员,尤以阁臣为主,而文章的体裁,绝大部分是奏疏。  相似文献   

14.
方超 《农业考古》2020,(2):133-141
茶叶贸易作为徽州商人主要的经营活动,对明清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歙县茶商的经营网络更是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亦有涉及。本文所利用的《薛坑口茶行屋业本末》为歙县茶商毕体仁所撰,其内容记载了毕氏家族自道光十五年(1835)创建茶行,历经咸同战火至光绪时茶叶生意衰落的历史,同时涉及撰者的生平经历、家族析产等事。透过毕氏家族的茶叶生意与经营结构的变化过程,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时期徽州地区小资本茶商的经营状况,并深化对徽州茶叶经济及茶商群体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15.
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四百年间,北方的匈奴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胁,东汉前期概莫能外。如何消除匈奴的威胁是一件令东汉朝廷头疼的事情。与汉武帝基本相同,东汉明、和二帝对北匈奴的政策也是军事打击。班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往西域,经略三十余年的。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西域都护班超派遣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途径十余国,往返三万八千多里,“穷临西海”,遥望大秦。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也是为了联合大秦夹击北匈奴,而非发展与大秦的经济贸易。二者活动的目的是一致的,其结果也极为相似,张骞凿空,未得要领而归,甘英西使,穷临秦海乃还。  相似文献   

16.
清嘉庆年间 ,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 ,改变省城无屈原专祠的局面 ,使“湖南乃屈贾之乡”得以名实相符。此举的文化意义有二。一是将湖湘忠诤爱国的优良传统由北宋上溯于楚国与西汉。二是将岳麓学术由朱熹、张木式向上溯于周敦颐 ,最终确立了湖南学术道统  相似文献   

17.
玉米起源于南美,明中期传入我国。明后期、清中叶后随着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压力,促使山区人民开垦土地和选择玉米这一高产农作物种植。明末、清中叶开始在淮南山区大面积种植,进而在我国南北各地逐步传播。居民迁移、政府推广、区域之间的相互学习是玉米种植发展的直接原因,最终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18.
向日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芸  王思明 《农业考古》2006,22(4):191-201,203
向日葵,学名Helianthus anruus,菊科(Compositae)一年生草本,原产美洲。向日葵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仅次于大豆和油菜。2003年,我国种植向日葵117万公顷,总产174万吨,其经济价值超过玉米和大豆。向日葵自明代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舒时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739-10745,10748
通过研究明朝前、中期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得出其发展的时间特征:洪武时期缓慢恢复—永乐至宣德时期部分地段初步垦殖—正统至成化初期缓慢发展—成化中至弘治中兴盛—正德至隆庆中荒废;空间特征是:屯垦的北界由腹里州县—界石—"二边"长城—"大边"长城逐步北移。影响明朝前、中期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理条件和战争破坏,其中前者是根本原因,后者是重要影响因素。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屯垦对毛乌素沙地南侵的影响不大,自然原因可能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长时段视角,根据史料记载并结合GIS技术,对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频发,并且明代发生次数及频率均小于清代;水旱灾害季节分布明显,分别集中在夏、秋季与春、夏季;水旱灾害的发生具有阶段性,但间歇时间总体呈波浪式缩短趋势;水旱灾害并发与交替发生情况明显;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主要分布在贵州普定县、镇宁州、永宁州、安南县、普安县、盘州厅一线,及北盘江流域云南境内部分。研究旨在深化对北盘江流域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规律的认知,也为相关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