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2.
<正> 枣粮间作是枣区广大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枣树和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为获得粮枣双丰收而采取的一种栽培形式。目前,全区枣粮间作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2万亩,发展到64万亩,栽植枣树870万株。间作方法不断改进,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其好处:首先是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在目前水肥不足,管理粗放条件下,仍可收获干枣150—300斤(折款80—150元)粮食200—300斤。  相似文献   

3.
枣树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从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北方群众喜食的干果,被群众誉称五果(栗、枣、桃、杏、李)之一。广大山区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根据枣树与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适于枣粮间作。我国枣树主产区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群众早就有枣粮间作的生产习惯。在山东省金丝小枣产区的乐陵县县志就有记载:“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的诗句。这生动地说明了当时枣粮间作的情况,传到现在枣粮间作已成为枣区群众一种重要的农作  相似文献   

4.
沧州市发展枣粮间作由来已久,自从土地实行责任制以后,发展更为迅速,不但繁荣了该市的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海河水系下游平原农区,共辖14个县3个区。该市的枣树主要分布在运河西部的沧县、献县、泊头、河间4县及漳卫新河沿岸的盐山、海兴2县,形成2个大产区。 上述地区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是以含糖量高著称的金丝小枣为龙头的,沧州地区栽培这种小枣已有600年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了其发展,1980年全市枣粮间作面积只有16.9万亩,至1992年已发展到148万亩,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论枣粮间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树与多种农作物在物候期和大量需水肥时期上相互交错,缓和了枣粮水肥和光照竞争两个主要矛盾。枣粮间作经济效益显著,平均增益3~7倍。平原枣区间作模式为南北行向,树高5~7m,株行距3.5~4.5m×12~15m,枣粮布局采用“高——低——高”或“高——低——中——低——高”型。  相似文献   

6.
枣树,具有较强的耐盐、耐寒和抗风能力,容易栽培。又因为具有根系广疏、枝叶稀小和萌芽晚落叶早等特性,所以可与麦类、谷子、棉花、豆类、花生间作,充分利用空间和日照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枣树经济价值高。它的生理蒸腾作用有效  相似文献   

7.
浅析枣粮间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是一种科学的农业种植模式。本文从掌握适当栽植密度和栽植方式、选择主干高度适宜树种和适当间作物、增施肥水解决矛盾等方面介绍了枣粮间作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8.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民勤县在如何提高枣粮间作效益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发展枣粮间作,是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土地、日光能、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立体农业的有效途径。现就多年来,我们对枣粮间作的效益探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沧州枣粮间作技术李秀萍,高刚(沧州市农林局林业科)枣粮灌栽植,是沧州枣区人民在枣粮间作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又一种农林复合栽植形式,多用于盐碱地造林。目前全市有8000hm2栽植面积,部分已进入结果与收割期,经济效益远高于纯粮田,也略高于台田沟面上的枣粮...  相似文献   

11.
枣粮间作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粮间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值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枣粮间作中枣树栽植的合理密度,遵循"枣粮并重"的原则,从1999年6月开始,在枣粮间作集中分布区,实际调查了不同枣树密度下粮、枣产量及产值,并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模拟出枣粮间作的最佳理论密度.  相似文献   

12.
枣粮间作的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对枣粮间作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与间作地的光照条件、作物产量、枣树群体产量等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适宜天津市自然条件的枣粮间作优化模式,即枣带走向以南北为宜,带距10—15米,株距3米。这种模式可改善生态条件,比一般模式的总产值增加35.9%。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枣农间作模式的试验研究,总结出枣粮椒间作新模式,该模式效益高于枣农间作传统模式,并且通过综合配套管理措施的应用,提高了红枣和间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枣粮间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健 《山西林业》2008,(4):27-28
枣粮间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举,是提高土地、日光和空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产值的先进农作制度,是立体农业的典范,在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称之为“地上是粮仓,树上是银行”的黄金纽合。本文介绍的枣粮间作模式技术实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粮食高产田中枣树生长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这类土地上搞枣粮间作林粮矛盾突出,妨碍枣树正常生长。因此,提出了枣粮间作的种植形式应退出粮食高产田,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可以发展密植枣园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枣树非常适于同农作物(包括园艺作物、药用植物)复合种植,枣粮间作是中国特色的、古老而优秀的混农林业制度,其生态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枣树的物候期和根系分布特点同间作物在生长发育上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和空间差,有利于枣树和农作物充分利用空间、水分和肥料;二是枣树的枝叶特性和树冠结构特点使然,在其年生长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树冠透光率大于50%,  相似文献   

18.
黄芹 《河南林业》2003,(2):32-32
枣树的配置以南北行宽行密 株为好,这样既便于间作,又利于 枣树生长。株行距  相似文献   

19.
枣粮间作生态经济效益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枣粮间作是我国枣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巧妙安排作物茬口、精耕细作,独创的耕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和产值。为了系统地了解枣粮间作的综合效益,我们受省林学会委托,对金丝小枣的中心产地沧县、献县、泊头市及赞皇大枣的中心产地赞皇县进行了枣粮间作考察,现总结如下: 一、枣粮间作生态效益评价 枣粮间作采取适宜的间作行距和株距,可以为间作农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农田的抗灾能力,起到农田防护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对灌区发展枣粮间作中的枣树品种,苗木选择,栽植季节,栽植方法,病虫害防治和枣粮间作技术要领等进行了试验探析,从而为大面积发展枣粮间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