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孙文秀  张修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695-6697
[目的]探索来自辣椒寄主和土壤的辣椒疫霉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通过利用12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4个不同地理区域的22个辣椒疫霉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RAPD分析。[结果]受试22个菌株共产生10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为99条,占98.02%,说明受试辣椒疫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引物扩增的DNA指纹图谱,运用UPGMA分析法,以遗传相似系数0.5为阈值,将供试22个菌株划分为3个遗传聚类组(Ⅰ、Ⅱ、Ⅲ)。RAPD标记技术分析表明,来辣椒寄主和土壤的菌株的全基因组DNA扩增图谱差异很大。[结论]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菌株差异显著,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福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5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12条,对分离自福建省10个不同市(县)的番茄或马铃薯晚疫病标样中的63个致病疫霉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产生92条RAPD条带,其中8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2.4%。利用NTSYSpc Version 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状图,供试63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遗传聚类组,RAPD分组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寄主均无明显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致病疫霉菌株整体亲缘关系相近,但各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病原菌随病果运输迁移及A2交配型的存在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我国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使用13对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引物对来自部分地区的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进行了DNA指纹分析.13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7.0%.SSR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79为阈值时,可将79个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划分为13个遗传聚类组.多数大豆疫霉菌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表明我国大豆疫霉在DNA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变异,从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说明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与大豆栽培品种之间的互作很可能是引起大豆疫霉菌发生广泛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地区及对甲霜灵不同敏感程度的辣椒疫霉菌株间的遗传差异,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分离自安徽省和县等(15株)、江苏省南京市(1株)、四川省邛崃市(1株)的17个菌株及经甲霜灵处理筛选得到的3个抗性突变菌株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结果显示10对引物共扩增出30个比较清晰的条带,且均为多态性条带;当以遗传相似系数0.7为阀值时,可以将供试的20个菌株分为4个遗传聚类组,说明辣椒疫霉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同时,RAPD分析结果还表明,经甲霜灵处理所筛选得到的抗性突变株与野生型敏感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是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与RAPD的聚类分组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冠耳霉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安徽、山东、贵州、山西和陕西5省的131个冠耳霉菌株(Conidiobolus coronatus)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出的4个RAPD引物和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3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29条,多态性比率为98.4%,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在0.59~0.99之间,说明受试的冠耳霉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RAPD和ISSR标记的结果,采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可将绝大多数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根据所划分的类群,发现冠耳霉之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RAPD和ISSR标记可用于冠耳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37个福建省花生青枯病菌菌株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1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条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扩增出85条带,其中84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检测率为98.82%.UPGMA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的37个菌株划分为7个遗传聚类组(RAPD Group),其中31个菌株集中在RG2和RG6两个聚类组中;菌株间遗传距离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从0.08到0.95.结果表明:供试的福建省不同地理来源的花生青枯病菌菌株之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37个花生青枯病菌菌株间存在一定遗传相似性,原因可能是不同地域之间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辣椒疫病病土和病株上分离鉴定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得到11个致病性和11个非致病性菌株。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其中3个非致病性菌株与致病性菌株聚为1个组。ITS序列分析发现,受试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株分别聚为1个组,但是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致病性的高,这说明致病性菌株可能是单系群起源。此外,在辣椒疫霉菌的遗传表型和地理来源方面,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辣椒疫霉菌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这表明辣椒疫霉菌的起源并不单独依赖其地理来源。  相似文献   

8.
从山东、湖北、广东、浙江、云南、重庆和湖南7个不同省份采集辣椒疫病病株和病土,经分离纯化获得31株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株,利用浸根法进行致病力测定,并从100个RAPD随机引物中选出多态扩增性强的14个引物用于对其全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31个菌株具有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并有非致病、弱致病、强致病的分化。利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受试31个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并用UPGMA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状图。结果显示,不同致病力分化的辣椒疫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致病力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说明,来自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的DNA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与其致病力无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南方六省(区)水稻纹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来自海南、福建、广西、云南、湖南和广东等我国南方6个代表性省(区)的7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进行了RAPD聚类分析及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使用10个随机引物对该病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共获得210条DNA谱带,其中5条为特征带,205条为多态带,条带多态率为98%。在0.54左右的相似性系数水平,所有供试菌株被划分为6个类群,所有来自同一省(区)的菌株均聚类为同一类群或亚类群。DNA条带的多态性与地理来源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力的强弱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甘蔗主产区甘蔗鞭黑粉菌遗传多样性水平,为研究病菌毒力变化及甘蔗病害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方法】从广西各甘蔗主要产区采集甘蔗鞭黑粉菌样品,提取其中70份单倍体菌株基因组DNA,使用优化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反应体系和经筛选获得的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谱带使用NTSYS 2.1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使用筛选出的10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获得77条条带,每个引物扩增得到的条带数为4~11条,大小为150~3000 bp,包含6个多态性位点,群体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79%。70个甘蔗鞭黑粉菌的相似系数为0.96~1.00,在0.96的遗传系数上菌株可分为两大类,其中类群1聚集了来自横县校椅镇的两个菌株,其余68个菌株分布在类群Ⅱ中。【结论】广西甘蔗鞭黑粉菌遗传分化度较低,片段多态性和菌株地理来源、寄主和交配型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与DNA多态性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APD方法初步研究了马铃薯疫病菌DNA多态性与A2交配型的关系,共用27个有多态性的引物对22个菌株进行了扩增,共扩增出275条有多态性的DNA谱带用于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阈值为8时,将供试的22个菌系划分为4个类群,10个A2交配型菌系中的8个均在第Ⅳ类群中,由此认为该病菌的DNA多态性与A2交配型有一定相关性。同时还发现各地的晚疫病菌系有不同程度的群体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Covered smut, which is caused by Ustilago hordei(Pers.) Lagerh., is one of the most damaging diseases of highland barley(Hordeum vulgare Linn. var. nudum Hook. f) in Tibetan areas of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diversity of U. hordei, a total of 27 isolate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highland barley plants from Tibet, Sichuan, Qinghai, and Gansu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 were analyzed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and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s. Among the 100 RAPD primers used, 24 primers exhibited polymorphism. A total of 111 fragments were amplified, of which 103 were polymorphic with a polymorphic rate of 92.79%. The average 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Na), 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 Nei's genetic diversity(H), 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 and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value in the RAPD markers were 1.9279, 1.5016, 0.2974, 0.4503 and 0.6428, respectively. For the SSR markers, 40 of the 111 primer pairs exhibited polymorphism and provided a total of 119 bands, of which 109 were polymorphic and accounted for 91.60% of the total bands. The Na, Ne, H, I and PIC values of the SSR markers were 1.9160, 1.4639, 0.2757, 0.4211 and 0.4340, respectively. The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ranged from 0.4957 to 0.9261 with an average of 0.7028 among all the 27 isolates used. The dendrogram, whi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RAPD and SSR combined marker dataset showed that the 27 U. hordei isolates were divided into 3 clusters at similarity coefficient of 0.7314. We determined that RAPD and SSR markers can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assess th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U. hordei isolates. The RAPD markers revealed higher levels of genetic polymorphism than did the SSR markers in this study. There existed a moderate genetic difference among isolates. The molecular var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was somewhat associated with geographical origin but not for all of the isolat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中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流行小种的11个模式分离系(CY17,CY19,CY21,CY22,CY23,CY25,CY26, CY27,CY28,CY29,水源11-1)以及5个分属于两个新发现小种CY30和CY31的分离系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7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获得114个RAPD标记,其中75.4%表现多态性。选取共中的58个RAPD标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分离系间的亲缘关系,并与以毒性标记为基础确定的分离系间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NA多态性与毒性多态性之间没有相关性。利用RAPD标记检测到了小种间以及小种内的遗传变异,有些引物扩增到了分离系特异的RAPD特征图谱。与其它基因组多态性分析技术相比,RAPD分析可为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分析提供大量的分子标记,且具有技术操作简单、快速、安全以及仅需微量的模板DNA等优点,对该活体营养病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极 具潜力。  相似文献   

15.
以 OPG、 OPH、 OPK等 3个系列 6 0个引物对福建稻瘟菌进行了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 (RAPD)分析 .6 0个引物中有 2 1个扩增出多态性条带 ,表明福建省稻瘟菌群体有丰富的 RAPD多态性 ,可为该菌的遗传分析提供大量的遗传标记 .对 RAPD条带多样性分析发现龙岩江山病圃稻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简单 ,有明显优势种群 ,可能影响其抗瘟评定的代表性 ,说明多点进行品种抗性鉴定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系统发育分析和RAPD技术对我国南京及周边地区的20株昆虫和植物花螺原体的分类地位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位于以16S rDNA序列构建的螺原体系统发育树的Citri-Chry-sopicola-Mirum类群;菌株ZHUF0901和MF0905位于Apis群内,但二者又分为2个不同的分支。利用筛选的34条RAPD引物共检测出66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644个,多态性比率为96.99%。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性系数达到0.6时,与Spiroplasma melliferum聚类的18株菌可根据螺原体宿主的不同分为明显的3个类群,菌株ZHUF0901与MF0905各为一类。同一时期不同宿主(植物花、蜜蜂以及其他昆虫)中的蜜蜂螺原体Spiroplasma melliferum亲缘关系很近,说明自然界中螺原体可通过水平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来自四川和山东两省的60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同时利用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和已知所含抗叶锈基因的品系对这些菌株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相似系数较高且差异不大,为0.78~1.00,表明小麦叶锈菌所含毒性基因差异不大,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两省间/内小麦叶锈菌株的DNA多态性和毒性多态性丰富。小麦叶锈菌株的地理来源与毒性多态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其地理来源、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不存在相关性。相同致病类型存在毒性差异,同一致病类型内遗传多态性丰富。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下胚轴伤口菌丝接种法在携带抗病单基因的8个大豆品种(系)上,对采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20个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进行毒性检测,根据抗感反应将其分为6个毒性组。运用22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得到151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01个,占66.90%。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菌株间存在遗传异质性,病原菌毒性和DNA多态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高书晶  刘爱萍  李东伟  闫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35-12537,12547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内蒙古草原主要蝗虫种类的遗传进化与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蝗总科4科6属8种蝗虫的80个个体进行扩增,对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比较。[结果]7条引物共扩增出64条特异性片断,分子量大小为300~2000bp。8种蝗虫间遗传距离在0.2282~0.5896。带型显示,科内属间及属内种间多态性普遍存在。根据Neis遗传距离对结果进行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属内的种各自先聚为一类,其次是科内的种聚为一类。[结论]该研究可为内蒙古草原主要蝗虫的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蓖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ISSR标记,对国内外17个蓖麻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并具有多态性的引物,且这些引物共计扩增出90条DNA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条带数为8.18条,其中,多态性DNA条带57条,占63.33%.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NTSYS-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份蓖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7问,且明显分为2个大类群.以相似系数0.79为准线,又可将第二大类群分为2个亚类群与2份单一材料.9份国内材料与2份法国材料同属一个亚类群,遗传相似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