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广西新松叶蜂属膜翅目广腰亚目松叶蜂科新松叶蜂属,是云南松中幼林的重要食叶害虫。近几年在云南江川、宣威、沾益、安宁的温泉等地发生危害猖獗,将数万亩云南松幼林针叶全部吃光。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有的连年被害后造成树木桔死。该虫在云南一年发生两代,在滇东北的宣威板桥、沾益以蛹越冬,在滇中江川地区,以不同龄级的幼虫越冬。主要以幼虫取食针叶危害,一、二龄幼虫取食叶肉,将叶脉留下,进入三龄食量增大危害加重。幼虫喜群集。在江川第一代幼虫五月始见,十月上旬出现化蛹,第二代幼虫11月中旬始见,3月中下旬出现化蛹,蛹化于地皮枯枝落叶及表土  相似文献   

2.
广西新松叶蜂的寄主为云南松,观察记录了广西新松叶蜂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广西新松叶蜂在云南省邱北县1年发生2代,以2龄、3龄及少数4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将其卵产于松针上,4月下旬卵开始陆续孵化出幼虫,10上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第二代成虫出现在10月下旬,第二代幼虫于11月中旬开始孵化,并以发育不整齐的幼虫越冬.广西新松叶蜂在每天的12:00~15:00时成虫羽化最多,第二代成虫的羽化盛期为4月中旬,雌雄性比为1:0.8,卵的孵化率为83.1%.  相似文献   

3.
新松叶蜂,又名松黄叶蜂,属松叶蜂科。主要危害油松、赤松、华山松、马尾松、黑松、红松、云南松等松属的针叶。2005—2007年,祁门县马尾松受其侵害,幼虫大量取食针叶,严重影响马尾松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新松叶蜂,又名松黄叶蜂,属松叶蜂科。主要危害油松、赤松、华山松、马尾松、黑松、红松、云南松等松属的针叶。2005~2007年,祁门县马尾松受其侵害,幼虫大量取食针叶,严重影响马尾松的正常生长。一、分布与危害情况新松叶蜂在我国主要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云南松林区新害虫祥云新松叶蜂主要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结合各种控灾防治措施,作出该害虫防治技术的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0月初~11月初,在林分平均高4.0m以上,郁闭度0.6以上,林间风速1.5米/秒以下,采用“741”、“敌对”烟雾剂防治;在林分平均高6m以下,郁闭度0.3~0.5,风速1.5~2.0米/秒,采用“花虫敌”喷粉和5000ppm25%“1605”微胶囊水剂喷雾防治;在林分郁闭度低、小面积虫源地,个别高大植株、林缘地带采用5~25%甲安磷、5~50%杀虫双、5~25%增效氧化乐果打针注射防治;8月中旬~10下旬,在低矮林分人工剪除有卵(虫)校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松叶蜂,又名松黄叶蜂,属松叶蜂科。主要危害油松、赤松、华山松、马尾松、黑松、红松、云南松等松属的针叶。2005~2007年,祁门县马尾松受其侵害,幼虫大量取食针叶,严重影响马尾松的正常生长。一、分布与危害情况新松叶蜂在我国主要分  相似文献   

7.
余向军 《湖南林业》2008,(10):29-29
新松叶蜂,又名松黄叶蜂,属松叶蜂科。主要危害马尾松等松属的针叶。马尾松受其侵害,幼虫大量取食针叶,严重影响马尾松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油茶叶蜂膜翅目叶蜂科,一年一代,主要危害油茶。湖南油茶产区均有分布,但以耒阳、永兴、常宁、祁阳、攸县、浏阳等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亦严重。1967年祁阳县白水、观音滩、潘家埠、黄泥塘等区普遍发生,虫口密度每株100—500余条,多达1000余条;1968年耒阳仁义地区发生80000多亩;攸县皇图岭、平羊庙两个公社发生30000余亩,浏阳古港、大窑等地发生50000多亩,严重地区一个枝条上幼虫达1000余条,新梢嫩  相似文献   

9.
带岭新松叶蜂(Neodiprion dailinge—nsis Xiao et Zhou)主要为害红松幼树,幼虫多在树冠下部取食针叶。其形态及生活习性如下:一、形态特征1.成虫:雌虫体长6.5—8.2毫米,翅展17—18毫米。触角基部两节红褐色,其余各节黑褐色。头、胸部红褐色,上腭端部黑红色.足红褐色。翅透明,翅痣中央淡黄褐色,翅脉  相似文献   

10.
<正> 1984—1985年,在小兴安岭带岭林区的云杉林中,发现非常相似的两种叶蜂茧,但经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两种叶蜂危害状完全不同。一种喜吃老叶,散居;一种喜吃嫩梢,群居。经鉴定皆为松叶蜂科(Diprionidae)吉松叶蜂属(Gilpinia)的害虫。前一种为淡绿吉松叶蜂[Gilpinia virens(KI.)];后一种为芬兰古松叶蜂[Gilpinia fennica(Forsius)],二者皆为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会泽新松叶蜂是华山松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会泽县者海林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中结茧越冬。第1代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8月中旬为蛹期,7月中旬-8月中旬为成虫期;第2代7月下旬-9月上旬为卵期,11月上旬-次年3月中旬为蛹期,3月中旬-4月下旬为成虫期。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以40%氧化乐果1:800倍液最好。室内和田间对幼虫喷药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会泽新松叶蜂是华山松的主要食叶害虫。该虫在会泽县者海林场 1年发生 2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冠周围的枯枝落叶层中结茧越冬。第 1代 3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6月中旬~ 8月中旬为蛹期 ,7月中旬~ 8月中旬为成虫期 ;第 2代 7月下旬~ 9月上旬为卵期 ,11月上旬~次年 3月中旬为蛹期 ,3月中旬~ 4月下旬为成虫期。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生活习性 ,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以 4 0 %氧化乐果 1∶80 0倍液最好。室内和田间对幼虫喷药的防治效果在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3.
高隆象生活习性初步观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隆象(Ergania doriae yunnanus Heller)又称核桃高隆象、大豆高隆象,是属鞘翅目、象虫科(Curculionidae)象虫亚科(Curculioninae)高隆象属(Ergania pascoe)。广泛分布于陕西、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四川绵阳地区的平武、青川、广元等县发生为害严重。成虫蛀食核桃果实、幼芽、叫柄、雄花序;幼虫为害大豆的种子(俗称黄豆虫)。核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落叶松丝角叶蜂在山西省太行山林局为害落叶松林,以幼虫取食当年嫩叶。该虫一年发生一代。6月下旬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在枯枝落叶层内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化蛹,5月上旬至6月上旬陆续羽化,5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月上旬,以林丹喷粉,幼虫死亡率可达95%以上,见效快,且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祥云新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空间分布型及测报作了初步研究,影响害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向、林分组成。用空间分布型指数法测定, 空间呈聚集分布型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本身的习性所引起。利用Lwao抽样方程推算出最适抽样数,为林间大面积虫情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祥云新松叶蜂(NeodiprionxiangyunicusXiaoetZhou)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空间分布型及测报作了初步研究,影响害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向、林分组成。用空间分布型指数法测定,幼虫在空间呈聚集分布型的负二项分布,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的主要原因是本身的习性(行为)所引起。利用Lwao抽样方程推算出最适抽样数,为林间大面积虫情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48种人工合成的松叶蜂性信息素单体在云南进行了祥云新松叶蜂和会泽新松叶蜂性信息素的筛测试验,并分别利用二氯甲烷和甲醛提取的祥云新松叶蜂性信息素粗提物,和祥云新松叶蜂处女蜂进行林间诱虫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人工合成的48种松叶蜂性信息素的单体对祥云新松叶蜂和会泽新松叶蜂雄性成虫无引诱效果,需针对祥云新松叶蜂和会泽新松叶蜂重新进行性信息素的结构分析。利用祥云新松叶蜂性信息素二氯甲烷和甲醛粗提物的诱虫效果不如祥云新松叶蜂处女蜂。但其甲醛粗提物和二氯甲烷粗提物均能诱到祥云新松叶蜂的雄虫,说明该甲醛粗提物和二氯甲烷粗提物中含有祥云新松叶蜂性信息素成分,但由于提取的性信息素浓度偏低,故诱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姜明成  郑平 《江苏林业科技》2010,37(4):28-30,40
南华松叶蜂在贵州平坝1 a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萤内越冬,第1代幼虫于7~8月取食2年生松针造成局部性危害,幼虫有群集习性,便于人工防治。据室内人工饲养观察,幼虫期受姬蜂及寄蝇寄生,其寄生率高居40%~88%,表明通过充分运用天敌因素,可以实现害虫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丰宜新松叶蜂(Neodipron fening-ensis Xiaoefzhou)隶属于膜翅目、广腰亚目、松叶蜂科,是1979年首次在河北丰宜县发现危害青杄(Picea wilsonii)的一种新松叶蜂新种。我省分布于礼县境内的洮坪林场,危害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属甘肃新记录。  相似文献   

20.
<正> 云杉新松叶蜂(Neodiprion piceae Xiaoet Zhou)是我国最近发现的一个新种,隶属于膜翅目、广腰亚目,松叶蜂科,以幼虫取食青扦(Picea wilsonii Mast.)针叶。 1979年平顶山林场50亩11-14年生青扦林被该虫为害,40%林木死亡。为了摸清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提出准确的预测预报及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确保林木正常生长。作者于1979-1980年对该虫进行了研究,初步整理如下: 一、形态特征雌虫:体长6.7-7毫米。触角黑褐色,基部两节色较浅,有光泽。头部红褐色,上唇、须基部、上颚基部黄色,上颚端部黑红色,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