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入宋以来,由于宋夏战事的需要,北宋在西北黄土高原一带开展了大规模屯田活动。随着战事的发展,屯田的规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西北地区无论从地貌还是从气候上看,都不适合农业垦殖,而且军事目的屯田还具有落后性、浪费性的特点,这使得北宋西北地区的屯田行为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宋代在垦殖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一些保护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北地区北元和吐蕃势力的渐次归附,明朝在河洮岷地区建立了诸多卫所。东蒙古部落入据西海后,河洮地区卫所除了"防番"外,又增加了"防虏"的任务,堡寨、墩台、边墙等防御工事得以增筑。以卫所为依托,明朝在河洮岷地区立屯设寨,进行垦殖。卫所堡寨的外来移民与当地民众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屯戍文化。同时,卫所的镇戍与屯田也增强了河洮岷边地的多民族杂居局面以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3.
戴锋 《现代农业科技》2012,(14):247-248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让西北地区人民也能享受到有自来水的生活,国家在西部地区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并且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提出了保护措施,以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历史时期河北路长期存在的土壤沙化和盐碱化问题,经过唐末五代战火在北宋时期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其他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排水不畅、水系紊乱、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等问题在北宋时期表现得十分明显。针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北宋政府在河北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活动,包括淤田、水稻种植、林木种植等。关于北宋时期生态问题的产生与处理对今天河北平原的治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相磊 《河南农业》2023,(35):40-42
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常年干旱、沙漠化问题严重。为了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生存环境,相关部门对林木栽种予以高度重视。但是,西北地区过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国槐、杨树、云山、白榆、旱柳等绿化树种,以及丁香、水蜡、榆叶、黄杨等灌木树种发生了严重的病虫害,对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西北地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西北地区林业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促进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西北地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各方面的建设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从在西北地区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并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利用的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法制完善建议,以期对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的法制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位于祖国边疆的边缘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国防战略格局中的前哨阵地。鉴于地缘政治的考量,民国时期学界即已密切关注西北的移民垦殖问题,并纷纷刊文出书立说,很多有价值的思想随之问世,国民政府则立法保障该项事业的顺利推进,并由此形成了政界和知识界的良性互动。本文将从国防、国家统一等层面说明西北移民垦殖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梳理民国时期学界的移民垦殖思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大量的移民现象,如何合理有效地安置移民成为政府面对的重要问题。研究民国时期的移民垦殖问题无论从国家统一、安全角度,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都可对当今中国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是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三者之间的失调已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退化,中国是生态退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任务。西部大开发中也把生态环境建设列为大开发的前提和关键。生态重建的理论一经提出,便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西部大开发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五省区和内蒙古西部,西北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优势,自古以来就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专家学者的重视。西北地区由于其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山地盆地相间的地理格局、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广阔的内陆流域和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等特点,使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遭到破坏,而一旦破坏后恢复就十分困难而缓慢。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活动与自……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涝渍环境的形成是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干预交互叠加作用的结果,各个历史时期的围湖垦殖活动加速了涝渍生境的劣化进程。目前荆江河段的构造沉降仍在继续,适度退田还湖是恢复和重建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林业生态系统建立对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设林业角度上而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影响了林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而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就有利于改善林业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不断加深,想要更好的改善此地区的生态环境,势必要构建起林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这一系统的作用,进而保护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立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西北边疆民族问题复杂,矛盾突出,为解决西北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北宋时期神宗曾派王韶对西北地区进行了治理,这对招抚吐蕃诸部,开发和稳固我国西北边防,促进我国西北地区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畅通丝绸之路,加强各民族团结起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北宋郏亶的治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红伟 《农业考古》2020,(1):110-115
郏亶是北宋著名的水利学家,曾长期致力于太湖诸水系的研究。他总结吴越钱氏高低乡兼利的治水经验,结合宋初浙西水利失序的实际,提出了高低分治,"治水先治田",统筹规划、整体治理的治水思想,并在熙宁变法时期付诸实践。他的治水思想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遭到挫败,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的水碾硙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围绕着水碾硙的经济利益,政府与官僚、寺院等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斗争,宋廷极力维护政府对水碾硙业的垄断。政府在处理航运业、灌溉业和水碾硙业三者关系时,水碾硙业则要让位于前两者。北宋水碾硙业的发展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与社会诸多阶层的矛盾和斗争密切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荔枝之乡"增城,自北宋开始就广泛培育荔枝,至元代荔枝佳品已经享誉岭南。明清时期荔枝栽培面积扩大,特别是名荔"挂绿"的出现,使增城荔枝声名大振。近现代以来,增城荔枝生产几度浮沉,至改革开放才真正开始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雕版印刷,肇端于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宋代是中国版印发展的黄金时代,南北两宋刻书机构之多、地域之广、规模之大、版印之精、内容之赡、数量之多以及图书贸易之盛、流通之广堪称前世所未有,后世之楷模。宋代版印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宋代右文崇儒政策的实施,科举和教育大兴,读书和学术之风盛行以及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的大家 ,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业已成为一种文学范型 ,而宋元之际的刘辰翁对这种范型归纳得最为详尽具体 ,共有四个方面 :1)以诗文为词 ;2 )用经用史 ;3)牵雅颂 ;4)入郑卫。而这四个特点也始终贯彻在辰翁自己的词作中 ,并为其所发展 ,形成了独具面目的须溪风格  相似文献   

18.
周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93-196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即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区 ,唐宋时期取代了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达 ,具备了经济区形成的有利条件 ,江南经济区最终形成并在形成中具备了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万源茶区历史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宗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821-14822
结合宋代石刻和清代品茗诗作等史料,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对万源茶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北的秦巴山区已选育出春分前可采摘的特早生省级优良品种"巴山早"。  相似文献   

20.
福建依山临海,山多田少,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到北宋中后期,出现人稠地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的局面.紧张的人地关系迫使人们通过开垦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向外迁移、经营工商、发展教育和佛教事业等方式进行调节,求得生存空间,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民间自发调节和政府主动调节措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