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汕组合福优晚3,全生育期125天,成穗率高,丰产性好,抗稻瘟;其构成产量的四大因素之间协调合理;穗粒数是创建产量优异型性状,提高穗数是增产的有效的有效措施;制种的父母本错期为16-18天。  相似文献   

2.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福优晚三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用该所育成不育系福伊A与恢复系晚三配成的新组合。1995年测交试种,1996年参加省早季区试平均产量6.87t/hm2,比对照威优64增产2.4%,1997年龙岩市早稻区试平均产量7.02t/hm2,比对照汕优77增产26.1%,莆田县早稻对比试验产量6.62t...  相似文献   

4.
以沈爆3号为对照,对糯质型玉米沈爆3号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爆花品质及营养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糯质与非糯质爆裂玉米同型系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子粒商品性、爆花品质等主要性状,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总淀粉含量没有差异,糯质型沈爆3号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提高2.1%和13.1%.  相似文献   

5.
影响棉花产量若干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中旭  高东玉 《江西棉花》1993,(3):11-12,14
本文根据灰色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原理,系统地分析了棉花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气象要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1)产量构成因素以总铃数、衣分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单株铃重,再次是密度;(2)≥10℃有效积温是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优势因素,积温增加,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升高的趋势,其次是光照,降水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最小。本文结论对指导棉花高产栽培及育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陇东塬区玉米不同发育期生长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陇东塬区玉米单株生长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7叶以前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叶面积与营养器官的生长主要呈正相关,与产量构成因素以负相关为主;7叶以后不同器官的干物重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不同,叶、叶鞘、茎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慢-快-慢,对产量构成因素的贡献表现为高-低-高。穗的干物重和单株叶面积对产量构成因素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特优航1号的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所起的作用依次是:有效穗(P1→y=0.9968)、穗粒数(P2→y=0.8791)、结实率(P3→y=0.3932)、千粒重(P4→y=0.2639)。四个变量间均存在负相关.各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田间栽培管理应促进产量构成各因素协调发展,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辽星3号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对辽星3号的株型结构、产量构成因素、品种的稳定性及适应性、生理机能等主要高产性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介绍了该品种的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试论茶树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茶树品种特性的角度分析了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认为树幅,芽梢密度和芽重是构成茶树品种经济产量是构成茶树品种经济产量的基本因素。在幼、青年期、树幅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与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成龄期芽梢密度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芽梢密度和芽重与产量间呈二次曲线相关,同时,还对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特点与早期选择进行了分析,树幅,芽梢密度和芽重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芽数因子的早期选择指标为分枝数、生长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电脑对福建山区杂交水稻产量结构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了福建省山区40个试点1168丘杂交水稻的产量结构,按照亩产由亩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构成,亩总粒数由亩穗数和每穗粒数构成的模式,应用PC-1500型微电脑,对结果因素与构成因素的数量变化关系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明确: (1)各构成因素对结果因素的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各自变异度的相对大小。通过调节变异度大的构成因素,可以大幅度改变结果因素的取值;而一个变异度不大的构成因素,即使其偏回归系数可能较大,也不可能大幅度改变结果因素的取值。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加强产量结构的调查,着力于增加变异度大的构成因素的数量,是提高杂交水稻产量的秘诀。 (2)构成亩产的三个因素中,以亩总粒数(X3)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最大,40个试点平均,CV3=16,1%,P3=0.9835,P3:P4:P5=61:23:16,三类杂交组合平均,CV3=19.1%,P3=1.0255,P3:P4:P5=62:20:18;仅在少数试点,结实率(X4)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接近于亩总粒数。因此,提高山区中低产田产量的关键,在于增加亩总粒数,扩大产量库,在个别条件下,还需同时注意提高结实率;千粒重(X5)的变异度及对产量的通径最小,40个试点平均,CV6=4.4%,P5=0.2582,反映出千粒重是组合(品种)的稳定性状,不能指望通过提高粒重来达到增产的目的。剩余因素的通径系数Pe6很小,产量通径分析的机误在3%以内,是相当可靠的。 (3)构成亩总粒数的两个因素——亩穗数(X1)和每穗粒数(X2),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都较大。有的试点以亩穗数,有的试点以每穗粒数的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较大,但在多数试点,二者的变异度及对亩总粒数的通径相近。40个试点平均,CV1=14.1%,CV2=12.8%,P1=0.8658,P2=0.8031,P1:P2=52:48。数据表明,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亩总粒数的增加,亩穗数和每穗粒数多是双双增长的,二者对于增加亩总粒数具有近于同等的重要性。剩余因素的通径系数Pe3很小,亩总粒数通径分析的机误在5%以内,是相当可靠的。 (4)通过微电脑计算,建立了三类杂交组合各产量区间的亩产和亩总粒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标准,且多在0.95以上,为建立合理的产量结构模式和预测预控产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