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渗水地膜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表明 ,新型地膜—渗水地膜覆盖玉米可以提高土壤水分、调节地温、促进玉米发育进程 ,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率。渗水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有前途的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2.
3.
4.
渗水地膜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水热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覆盖渗水地膜、普通地膜和秸秆相对于裸地不覆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覆盖渗水地膜在作物生育期具有明显的增温和保水作用,耕层土壤平均温度较裸地和覆盖秸秆提高1.09℃和2.59℃,但较覆盖普通地膜降低1.55℃。覆盖渗水地膜耗水量较覆盖普通地膜低26.7mm,并在后期干旱季节使土壤水分分布均匀。覆盖渗水地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不覆盖、覆盖秸秆和覆盖普通地膜分别提高8.17kg/(hm~2·mm),4.50kg/(hm~2·mm),3.71kg/(hm~2·mm)。 相似文献
5.
旱地地膜玉米有限供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有限水分在玉米关键时期供给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水分利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供水量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有限供水效应大小依次为大喇叭口期>拔节期>播前>苗期,对应的供水效率为106.6,93.3,90.3,74.2kg/(mm·hm2).同时,考虑到集雨储水的有限性,少量水分应优先保证抗旱播种保苗,其次是关键生育期的有限供给。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明确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最佳适宜区域、适宜作物,以及和普通地膜的效应差异,为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关于降解地膜和渗水地膜的田间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 降解地膜覆盖的所有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和普通地膜比,降解地膜覆盖下玉米减产,棉花增产,对其他作物产量无差异;在降雨量小于500 mm时,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产量低于普通地膜,而降雨量高于500 mm时产量无显著差异。渗水地膜覆盖下玉米、小麦、谷子和高粱等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和普通地膜比,渗水地膜覆盖下玉米和谷子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普通地膜,尤其是谷子增产效果显著。在降雨量小于500 mm的地区,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比增产显著,高于500 mm则无差异。降解地膜生育后期的土壤温度低于普通地膜,而渗水地膜在低温下增温效果优于高温,且整个生育期温度更适合作物需求。[结论] 降解地膜在降雨量大于500 mm的短生育期作物上基本可以替代普通地膜,但是在长生育期作物上及降雨量较低地区应用有风险;而渗水地膜应该优先在降雨量低于500 mm地区的短生育期高叶面积指数作物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旱地玉米农田地膜覆盖的水分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通过1997~1998年旱地玉米农田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具有明显的抑蒸保墒作用有效地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保蓄率,土壤储水量、水分利用率明显增加。由于地膜覆盖的水分调控使用,促进了农田水分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玉米量增加1488.0kg/hm^2,降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45和4.65kg/mm.hm^2)。 相似文献
9.
宋秉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93-95
对不同降雨年份6种旱地地膜玉米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槽式、垄沟、低穴、撮苗等微集流模式均能小范围富集叠加降雨,改善玉米水分微生境。降雨量不同,模式间集雨效果亦不同,分别比对照多集雨1.9~7.8mm。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增产顺序依次为槽式>垄沟>低穴>撮苗,增产率为12.7%~21.9%。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地膜中重金属对土壤-大豆系统污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大豆各生育时期,不同地膜残留量处理土壤和植株中Pb和Cd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各生育时期,高倍地膜残留量土壤和植株中Pb和Cd含量高于低倍残留量;各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Pb含量为49~188 mg/kg,差异达显著水平;Cd含量为0.7~2.4 mg/kg.植株中Pb含量为0.022~0.097mg/kg,Cd含量为0.001~0.003 mg/kg.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Ⅱ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土壤中Pb含量均未超标,Cd含量值均超标;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标准比较分析,籽粒中Pb,Cd含量均未超过豆类食品限量标准,且Cd含量远远低于该标准.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氮、磷及种植密度对旱作地膜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效应>种植密度>磷肥,且交互作用十分显着,对产量的贡献幅度可达2.3%~23.9%;并计算出宁南山区正常降雨条件下,地膜玉米获得>9000kg/hm2产量可采用的栽培技术是:施氮量≥198kg/hm2,P2O5量127.5~183kg/hm2,玉米种植密度56500~606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15.
在河西走廊中段边缘绿洲安排田间试验,明确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对玉米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探讨降低农田残膜污染、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耕作栽培管理方式。试验涉及3种不同质地与肥力水平的土壤,设3个处理:(1)传统耕作与冬灌、覆新膜栽培(NM);(2)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RM);(3)免耕少冬灌、旧膜直播行间秸秆覆盖(RMS)。结果表明,在玉米播种后至拔节期前,日平均土壤温度2个免耕旧膜直播处理较传统覆新膜处理仅低0.6~1.0℃(5 cm土层)和0.5~0.8℃(15 cm土层),表明旧膜直播仍具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应。玉米产量免耕旧膜直播较覆新膜降低4.4%~10.6%,但节省了耕作和地膜投入,收益增加。免耕旧膜直播结合秸秆覆盖栽培方式玉米产量与新覆膜栽培持平,净收入提高12.5%~17.1%。免耕旧膜直播栽培减少了冬灌量,灌溉水生产力提高。土壤质地与肥力水平对作物吸氮量、灌溉水生产力影响显著。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区绿洲,适时进行保护性耕作地膜再利用栽培技术是节本增效、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地膜中酞酸酯类化合物对土壤-玉米的污染及其模型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地膜残留量处理酞酸酯类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对土壤—玉米体系的污染及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土壤中DBP含量0.024~0.553 mg/kg,DEHP含量在0.251~7.120mg/kg;植株中DBP含量0.222~1.434mg/kg,DEHP含量0.022~0.234mg/kg。各生育时期各处理土壤中DBP和DEHP含量变化规律相同,高倍地膜残留量处理DBP,DEHP含量高于低倍残留量。土壤中DEHP含量明显高于DBP含量,植株中DEHP含量很低。采用3次重复试验数据建立了土壤与植株中DBP和DEHP含量关系模型,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DBP模型的最优模型为F=0.438+0.984X2ln2(X)(R=0.809);DEHP模型的最优模型为F=0.003 X3-0.025 X2+0.062 X+0.024(R=0.797)。采用与建立模型相独立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DBP和DEHP最优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7.5%和19.24%,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712,0.743,模型符合程度较好。模型的建立可以为我国农田酞酸酯类化合物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