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15日田间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预测试,提出了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研究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穴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防治指标为189-19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习虱发生早或超过180头以上时,应采取“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须用药防治。同时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水稻中后期多种害虫总体防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通州市白背飞虱大发生频次达到57.89 % ,爆发期百穴虫量达500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 ,于1996至2000年开展了“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通过对白背飞虱的监测预报和系统研究 ,明确了其灾变规律 ,确立了2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及防治策略。探明了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中后期病虫控制技术 ,并进行了推广应用 ,提高了稻飞虱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 ,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现把几年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1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爆发成灾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4.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接虫笼罩法,研究了二代白背飞虱在武育粳三号上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61),关系式为Y=14.2503lg(X)-29.0955(X为7月19日白背飞虱百丛虫量),防治指标为180 ̄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机组建了油菜菌核病的预测预报模型,1997-2001年预报准确率达95%;当油菜开花率10%-30%,即1次分枝开花株率50%-100%时,花瓣保湿培养带菌率最高,是菌核病菌侵染花瓣主要时期,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菌核病防治最佳适期为主茎开花株95%-100%至1次分枝开花株率95%-100%,适期用22%增效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0g/hm^2防治1次,防效达70%左右,保产15%以上,隔5-7d再用药1次,防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芜湖稻区白背飞虱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2~1993年对芜湖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发生规律进行探讨,明确了该地区白背飞虱在6月下旬后期至7月上旬为常年迁入主峰期;7月中、下旬为全年种群高峰期,单季稻为主要受害对象田。主害代四(2)代成虫的繁殖系数是决定发生量的主导因子;四(2)代繁殖系数与成虫迁入峰期10天内的温雨系数呈高度正相关(r=0.960**),成虫迁入量与7月上旬雨量相关极显著(r=0.794**)。单季杂交稻田较常规稻田繁殖系数高1.6~7.5倍。周期距法、繁殖系数法和组建的单因子、多因子回归预测模型,可较确地预测发生期和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7.
嘉花1号具有抗白背飞虱的双重抗性机制,即拒食性和杀卵抗性。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不施用任何杀虫剂的情况下,在嘉花1号的全部生育过程中,白背飞虱的种群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不至于对水稻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菌核病为油菜主要病害之一 ,近年来发生严重 ,轻者造成油菜减产20%~30 %,重者高达50%以上 ,严重影响油菜的优质、高产。国内对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已有若干报道 ,但对菌核病防治适期和测报技术研究甚少 ,加之近年来该病的流行频率和发生规律也有新变化 ,对菌核病的测报与防治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为此 ,于1995至2000年对菌核病的灾变特点、预测预报和综防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油菜菌核病灾变特点及原因分析1.1菌核病的主要侵染途径及其关键时期菌核病的侵染途径在过去的文献中已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0年至2011年两年的2~6月云南元江坝区稻田内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2近缘种的数量变动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3种飞虱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序性。稗飞虱[S.vibix(Haupt)]及烟翅白背飞虱[S.kolophon(Kirkaldy)]发生最早,是2~3月秧田内的优势种;白背飞虱发生较晚、起始虫量极低,但种群增长极快,在4月后取代上述2种成为优势种。研究结果表明,元江坝区灯下监测中出现于主虫峰前的低小虫峰可能为另外2种飞虱的种群增长所致,测报工作中应加强对3种飞虱的甄别;白背飞虱种群"低起始、高增长"的特点是当地种群繁殖与迁入种群汇聚相叠加的结果,后续研究将阐明该区域越冬白背飞虱的数量、分布及成灾贡献率。  相似文献   

10.
莫仕锐 《植物医生》2006,19(6):11-13
余庆县2006年白背飞虱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5年和历年早,为大发生年,田间3,4代并重发生超过往年。其原因是灯下虫峰多、主迁峰提前、峰期长、虫量大,食物条件、栽培管理、天气因素适宜白背飞虱的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白背飞虱是再生稻的重要害虫。文中进行了再生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的测定。根据虫量和产量损失的关系,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等因素,确定允许为害损失率,同时建立了防治指标模型。按照防治指标模型,制定出不同产量水平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3.
黑肩绿盲蝽Cy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是水稻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的捕食性天敌。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黑望绿盲蝽不同虫态对白背飞虱卵的密度捕食效应、空间捕食效应和发生期捕食时间效应,建立了盲蝽和飞虱卵密度与捕食量回归模型及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测定了不同类型空间的捕食量差异参数,定量地评价了实际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4.
根据稻飞虱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在做预报时 ,对下列几个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①灯诱问题 :不能把全年灯下诱得的虫量都称为迁入虫源 ,灯诱常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 ,必须注重田间调查。②迁入长翅型成虫的有效率问题 :长翅型成虫迁入时如遇适宜食料等适生环境 ,则有利其繁育滋生 ,如迁入期太早或太迟 ,遇不到适生环境 ,则不利其繁育滋生。③种群问题 :白背飞虱与褐飞虱的越冬、寄主、迁飞规律、历期、繁殖力、田间分布、为害特点等有其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温度、食料条件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若虫和全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逻辑斯谛关系,成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在18—30℃下,卵孵化率比较稳定,水稻生育期对卵孵化亦无明显影响,孵化率平均为86.96%。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受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的若虫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最大。在水稻各生育期,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与温度的关系呈抛物线趋势。当温度达到35℃时,各生育期卵孵化率均下降到50%以下,且若虫陆续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6.
丙酸和丙烯酸类化合物对白背飞虱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害虫的防治中连续及加量的喷施剧毒杀虫剂,造成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也导致害虫的再度猖獗。因此,人们都在寻找既能控制害虫种群的发展,又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降低成本的昆虫拒食剂。近年来,有关拒食剂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李芳等(1988)报道丙酸与丙烯酸类化合物对刺吸式口器的桃蚜(Myzus persitae)具有一定的拒食作用。刘光杰等(1992)报道呋喃丹的亚致死剂量对我国水稻主要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具有拒食作用。因此,作者选用4种丙酸类化合物研究对白背飞虱的拒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嘉兴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籼稻抗源的选择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8.
用嘉兴田间采集的褐稻虱对籼型扰虫品种BG367-4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性鉴定,均表现为高抗(HR)。用作粳稻抗褐稻虱育种的抗性授体亲本,抗性传递力强,并表现为显性遗传,是籼粳杂交培育粳型抗虫品种的理想抗源。  相似文献   

19.
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稻田周围田埂、路边禾本科杂草上栖息着能寄生于稻飞虱卵的寄生蜂有缨小蜂科和赤眼蜂科两类,它们是非稻田生境中稻飞虱卵寄生蜂群落的重要成员.群落中,缨小蜂科数量较多,其四个属中,数量上Anagrus>Gonatocerus>Neurotes>Mymar;赤眼蜂科数量较少,所占比率小于9%.非综防区化学农药的毒性和残效加重了生境中寄生蜂生存压力,造成群落中多个物种占有优势地位,而稻飞虱主要天敌-缨小蜂的优势被削弱,不如综防区群落中缨小蜂的优势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