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莲藕的酶促褐变及其贮藏中褐变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有效控制莲藕褐变,试验研究了温度、pH值、底物浓度以及抑制剂对莲藕多酚氧化酶(PPO)的影响。结果表明:莲藕PPO最适pH值为7.5,最适温度为35℃,以邻苯二酚为底物,米氏常数Km为0.0273 mol/L。亚硫酸钠、抗坏血酸(VC)对莲藕PPO活性具有较好抑制作用,乙酸、柠檬酸、植酸、木瓜蛋白酶、半胱氨酸也对莲藕PPO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0.2%VC+2%乙酸+0.03%亚硫酸钠抑制剂处理对莲藕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佳。可以通过浸泡亚硫酸钠和抗坏血酸(VC)、调节pH值、低温贮藏等方法来抑制莲藕PPO活性,控制莲藕褐变。  相似文献   

2.
低酚酶活性选择对小麦面粉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麦面粉低褐变的育种方法,本研究对1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低酚酶活性的连续3代选择,通过对60份样品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酚含量、吸水率、面粉褐变速率,以及种皮、种胚、胚乳各部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含量的测定,发现多酚氧化酶选择次数与酚酶活性、吸水率、褐变速率、种胚酚酶活性、种皮酚酶活性、胚乳酚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褐变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经过3次酚酶活性的选择,导致15个小麦品种(系)的酚酶活性逐渐降低,褐变速率也越来越低,为培育低面粉褐变速率新品种提供依据。小麦面粉白度是磨粉品质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小麦制粉精度及划分面粉等级的重要标准,但目前对小麦面粉白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面粉白度的育种方法更是缺乏。本研究的多代低酚酶活性染色标记选择法是小麦面粉白度有效选择方法之一,该方法简便易行,投入小,效果可靠,在小麦面粉白度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藕汁褐变反应及其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英 《农业工程学报》1994,10(3):143-147
分析了藕汁的褐变反应及其机制,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藕汁饮料生产工艺和特点,提出了控制褐变反应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石榴果实发育期果皮褐变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石榴果实发育期果皮褐变及其相关酶活性、总酚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以泰山红和泰山三白甜石榴为试材,研究各发育期果皮褐变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品种果皮褐变度、PPO活性、POD活性、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均在7月15日达到最高。2个品种果实发育期果皮PAL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分别在7月15日和9月13日出现峰值。泰山红抗褐变能力高于泰山三白甜,二者分别在9月23日和9月13日采收能减轻褐变的发生。相关性分析表明,PAL、PPO、POD、总酚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与石榴果实酶促褐变密切相关,石榴果实酚类物质含量高低与其抗氧化能力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石榴果实褐变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微波预处理原料对苹果汁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防止苹果汁在贮藏过程中褐变,采用不同的微波功率和时间预处理原料苹果,研究微波预处理对苹果汁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处理可以提高苹果汁的色值,降低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引起氨基态氮含量的下降,并使苹果汁的酸度略微提高。在微波功率为720~900 W,处理时间75~125 s时,果汁色值较高。室温贮存45 d后,微波功率900 W,时间为100 s处理的果块,果汁色值为67.8,比未经微波处理的高91.5%。微波预处理是防止苹果汁褐变的一种简便安全、合理经济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6.
甘薯多酚氧化酶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多酚氧化酶(olyphenol oxidase,PPO)是一类核编码的铜金属酶,含有2个保守的铜结合区域(CuA和CuB),N端和C端部分缺乏明显的同源性。根据植物PPO的结构特点,从2个保守的铜结合区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一对简并引物,扩增了甘薯(Ipomoea batatas L.) PPO保守区之间的cDNA片段,测序表明该片段含595bp,编码195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植物PPO的2个保守的铜结合区域,与葡萄(Vitis vinifer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蚕豆(Vicia faba)PPO保守区的同源性分别为71.3%,80.8%,79.8%,70.6%。在此基础上设计引物通过3'RACE和5'RACE的方法获得了甘薯PPO cDNA的3'和5'端的片段。最后根据保守区的cDNA片段,3'RACD片段和5'RACE片段的序列信息进行拼接,推导出甘薯PPO cDNA的全部序列信息。结果表明:甘薯PPO cDNA全长含1984bp,有完整的阅读框,编码588个氨基酸。另外5'非翻译区16bp,3'非翻译区202bp,其中包括1个多聚腺苷酸化信号AATAAA,以及1个含17个腺苷酸的ploy(A)尾。由甘薯PPO cDNA推导的氨基酸邓列由葡萄,番茄,马铃薯和蚕豆PPO 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它们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同源性,同源性分别为49%,48%,47%和49%。  相似文献   

7.
花魔芋和白魔芋褐变机理及褐变抑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通过研究花魔芋和白魔芋球茎中酚类物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褐变底物和干燥脱水过程中褐变的机理,探讨了无公害酶促褐变抑制剂植酸、抗坏血酸、柠檬酸、L-半胱氨酸对魔芋褐变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从11月至次年1月,白魔芋球茎的总酚含量始终高于花魔芋,花魔芋的PPO活力始终强于白魔芋,白魔芋的褐变强度始终弱于花魔芋的褐变强度,褐变强度跟魔芋球茎PPO活力呈正相关。引起魔芋褐变的主要底物可能是多巴胺。引起白魔芋和花魔芋褐变的酶均为多酚氧化酶。对白魔芋采用0.01% L-半胱氨酸单因子抑制剂浸泡5 min,并在60℃下烘烤,所得白魔芋干片颜色白,效果最好。对花魔芋采用0.15% L-半胱氨酸+1%柠檬酸+1%植酸+0.01%抗坏血酸组合抑制剂浸泡5 min,并在60℃下烘烤,所得魔芋干片颜色白,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早期诊断和确定番茄枯萎病的发生, 本文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幼苗剪根接种不同浓度枯萎病菌后染病植株维管束受害程度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设4个病原菌梯度处理, B1(104 cfu·mL-1)、B2(106 cfu·mL-1)、B3(107 cfu·mL-1)、B4(108 cfu·mL-1), 以不接病原菌为对照; 分别在接种病原菌后4 d、8 d、12 d、16 d、20 d测定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培条件下, 接种病原菌16 d植株维管束出现褐变, 其受害程度随病原菌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 维管束中病原菌只在B4处理中有检出。番茄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接种时间呈先降后升趋势, 12 d开始逐渐上升, 20 d达到最高, 各接菌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 且B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缓慢下降, 12 d后回升, B4则急剧上升;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逐渐上升, 接菌16 d时达到高峰; 随接菌浓度的提高, 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均有所增加, 尤以接菌浓度为108 cfu·mL-1时3种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分别是未接菌植株的13.1倍、12.9倍和1.9倍; 而培养时间对番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 对照菌株CAT活性显著高于各接菌处理, 说明CAT活性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没有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结合番茄茎的维管束褐变现象, 认为番茄叶片中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可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枯萎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木奈果实低温贮藏12d各处理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变化较小。贮藏24d各处理的细胞膜透性急剧增加,PPO活性亦急剧升高,氧化酚类物质而使其含量急剧下降,导致果肉发生褐变。贮藏36d各处理的PPO活性下降,膜透性仍继续增加。在整个贮藏过程中减压处理的PPO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变化最小,贮藏36d的果肉褐变率最低  相似文献   

10.
热水结合维生素C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褐变的控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在预试验基础上,甜樱桃果实采用42℃热水及42℃热水添加0.1%维生素C各处理10 min,在0±0.5℃,相对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贮藏18 d后,再置于24±1℃,相对湿度为65%~70%条件下存放2 d,对果实的褐变参数及相关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热水处理明显抑制甜樱桃果实L*和H0值的下降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热水添加维生素C处理强化了这一抑制效果。贮藏后,热水和热水添加维生素C处理的果实感官综合评分分别为6.9和7.5,而对照仅为5.7。相关分析表明,感官综合评分与L*、b*和H0呈显著正相关,与a*、PPO和P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粉条中添加紫薯全粉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对于改善居民膳食营养、丰富淀粉制品种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AOAC相关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热量扫描、膨胀势、溶解度、回生速率等评估紫薯全粉添加量(0%、5%、8%、10%、12%、15%)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的影响,并对紫薯粉条的质构及烹煮性质等进行了测定。随着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甘薯淀粉膨胀势、溶解度、回生特性和a*值显著提高,凝胶强度、黏度和亮度显著降低,热特性发生显著改变。甘薯粉条的亮度、质构性质、烹煮性质都随紫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紫薯全粉添加量对甘薯淀粉物化特性及粉条性质影响显著,且在紫薯全粉添加量为12%时甘薯粉条品质较好。本研究为甘薯营养粉条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北省甘薯集中产区“一窝红”和“卢选1号”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在不同收获时间甘薯淀粉亩产量的试验测定,确定出该区甘薯用来制取淀粉的最佳收获时间。同时,为在甘薯最佳收获时间内制取淀粉,提高甘薯淀粉的亩产量,研究设计了适合甘薯集中产区的6SF-20型薯类磨浆分离机。该机的淀粉分离率为96.4%,淀粉提取率为9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甘薯全粉加工及其挤压膨化食品特性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制备高品质甘薯全粉的简便方法,及以甘薯全粉为主要原料,通过挤压膨化技术生产甘薯营养食品的可能性,并对挤压膨化过程中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经挤压膨化后,原料中淀粉、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总糖含量上升,吸水性,水溶性指数增大,色泽略有加深,并有浓郁的特征香味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甘薯淀粉性质与其粉条品质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淀粉型甘薯(卢选1号、徐薯22、冀薯65和冀薯98)来源淀粉化学成分和物化特性,并分析了甘薯淀粉成分和物化特性与粉条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甘薯淀粉由于化学成分的不同而使其物化特性和粉条品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对甘薯淀粉的成分和物化性质与其粉条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甘薯淀粉的直链淀粉和脂质含量、回生黏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膨胀势、老化值等指标与甘薯粉条品质呈正相关,而甘薯淀粉的最终黏度、溶解度和粒径等指标与甘薯粉条品质呈负相关.通过综合比较,卢选1号的粉条品质优于其他3个品种的粉条.因此,本研究为合理选择甘薯粉条制备所需淀粉原料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选育粉条专用型甘薯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甘薯淀粉组分、物化及粉条品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品种甘薯淀粉特性与其粉条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选用济薯25、济薯26以及商薯19共3个品种于丘陵山地进行试验,收获后进行块根干物质含量、产量测定以及淀粉分离,分析淀粉组分、老化和糊化特性,并对粉条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济薯25的薯千产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P<0.05),且3个品种的淀粉结晶结构、形态相似.3...  相似文献   

16.
研究设计出一种甘薯脯加工工艺,经投产试验,可生产出含糖量为35%左右的色、形、口感俱佳的粒状甘薯低糖脯。为适应其特殊性状加工要求,研制出的定向切片机,六方成型机等关键加工设备,既可满足该工艺要求,又可用于其它块茎类作物的切制工序。  相似文献   

17.
压热-冻融循环处理对甘薯淀粉结构及物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压热冻融循环处理对甘薯淀粉结构及物化性质的影响,以甘薯淀粉为原料,并在不同淀粉乳浓度(5%、10%、20%,w/w)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压热-冻融循环处理。结果表明,与甘薯原淀粉相比,经重复的压热-冻融处理后,甘薯淀粉颗粒形态消失,破裂熔融,最终呈不规则形状;甘薯淀粉衍射吸收峰强度减弱,晶型由A型向B型转化。随着淀粉乳浓度以及压热-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甘薯淀粉的膨胀势和溶解度均有所降低。在淀粉乳浓度为10%、压热-冻融循环1次处理后,甘薯淀粉中缓慢消化淀粉与抗性淀粉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9.83%和39.82%。本研究为甘薯缓慢消化及抗性淀粉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在功能性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甘薯在常温环境下放置极易出现失重、腐烂、发芽等问题,较难贮藏。为明确不同1-甲基环丙烯(1-MCP)熏蒸处理对甘薯贮藏保鲜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甘薯常温贮藏的保鲜技术,本试验以烟薯2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熏蒸浓度(0.5、1.0、2.0、4.0、8.0 μL·L-1)、不同熏蒸时间(6、12、24、36、48 h)及其交互作用对甘薯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模糊评价方法对不同1-MCP处理组在不同贮藏时间(0、7、14、22、30、60、90、120 d)的动态时间点上进行综合评判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熏蒸时间条件下,高浓度1-MCP处理显著抑制甘薯发芽率、发芽指数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抗氧化酶活性随着1-MCP处理浓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同熏蒸浓度条件下,12 h熏蒸处理与其他处理组相比贮藏保鲜效果更好。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熏蒸浓度、熏蒸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甘薯贮藏期不同理化指标的影响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其中熏蒸浓度对甘薯发芽率、发芽指数、失重率、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的影响较大,熏蒸时间对甘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更大,熏蒸浓度与熏蒸时间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甘薯的呼吸强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表明, 2 μL·L-1 1-MCP密闭熏蒸12 h最接近标准物元的最优状态,贮藏保鲜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可为延长甘薯货架期与贮藏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超高压下酶解处理对甘薯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在超高压下酶解处理后甘薯蛋白酶解产物乳化特性的变化,选用蛋白酶K(Proreinase.K)、碱性蛋白酶(Alcalase)、中性蛋白酶AS1.398、中性蛋白酶Neutrase和木瓜蛋白酶(Papain)5种酶,在4种压力(100、200、300和400 MPa)及最适酶活温度和pH下处理5种酶与甘薯蛋白的混合液4min后,取上清液并测定其水解度、乳化液的微观结构、乳化活性指数(EAI)、乳化稳定性指数(ESI)。结果表明,与常压下相比,超高压下5种酶解产物的水解度均显著增加,超乳化液颗粒除Alcalse外,其余4种均变得更为细小均一,且4种产物的EAI显著提高,其中Papain在300MPa下处理的酶解产物EAI最佳,为101.59m~2·g~(-1)。而经超高压下酶解处理后5种酶解产物的ESI均比常压下提高,Neutrase在300MPa下处理后的ESI最好,达到75.80min。此外,选用Papain(p H值7,55℃)在300MPa(EAI最佳的条件)下处理6min,酶解产物的EAI和ESI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58m2·g-1和21.98min。本研究为甘薯蛋白作为乳化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