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龙竹干燥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云南典型的材用丛生竹--龙竹(Dendrocalamus ganteus)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比较了100℃和60℃温度下竹材干燥速度、干缩率、变形情况以及竹材在纵向、径向、弦向3个方向上干燥速度的大小.结果表明:高温干燥较低温干燥干燥速度快,但竹材干缩率较大,变形较大.无节部位径向干缩率大于弦向干缩率;节子部位径向干缩率小于弦向干缩率;相同方向上,节子部位干缩率小于无节部位干缩率.无节试件纵向干燥速度较弦向和径向快,而有节试件径向干燥速度较纵向和弦向快.  相似文献   

2.
分级竹层积材的湿胀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竹材是一种变异性非常显著的天然材料,本文采用分级方法研究了竹层积材的吸水膨胀率。结果表明:竹层积材是一种低湿胀性材料,顺纹、径向和弦向上均远低于木材和LVL。经过对竹木材构造的分析,解释了竹层积材低湿胀性的原因。利用竹层积材低湿胀性的特点,可以开发湿环境和干湿交替环境下使用的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3.
不同立地条件红壳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测定了不同地位级不同竹龄红壳竹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地位级红壳竹竹材的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都随竹龄的增大而提高;径向,弦向和体积全干缩率随竹龄增大而减少;地位级Ⅱ的竹材的基本密度和力学性质高于地位级Ⅰ,径向,弦向和体积全干缩率小于地位级Ⅰ;不同地位级的竹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顺纹抗拉强度和弦向抗弯强度有显著差异,而径向抗弯强度无显著差异。表4参6。  相似文献   

4.
云南4种材用丛生竹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4种云南材用丛生竹主要物理力学性质的检测分析认为,其饱湿含水率,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基本密度随竹种和秆高部位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但气干含水率,饱湿密度的差异不大;干缩率特别是径向干缩率随竹种不同而显著有异,但与竹秆部位无明显关系;径向干缩率大于统向干缩率,竹青端的弦向干缩率大于竹黄端的统向干缩率;顺纹抗压强度和弦向抗弯强度的竹秆部位差异竹种间的差异为大,上述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根据圆竹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提出用环刚度法作为圆竹径向抗压力学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试验,确定了圆竹环刚度测试试件的长度等于试件的直径,测得毛竹的环刚度在80~180 kN/m2之间,远远大于QB/T 1916—2004中给出的最高级(SN16)。竹材在高度方向上的环刚度从基部到顶部呈增大趋势,4年生毛竹的环刚度优于6年生毛竹的环刚度。竹节可以有效提高圆竹的径向承载能力,带有竹节圆竹的环刚度是无竹节圆竹的2.30倍。在圆竹上加喉箍可以增加其径向破坏应变,而圆竹打孔使得其径向抗压力学性能随孔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环刚度法具有测试迅速、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用于圆竹径向抗压力学性能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竹产业转型升级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浙江省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产能结构欠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现状,遵循“调结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思想,对今后竹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行总体布局,涉及竹资源培育、竹产品加工产业、竹资源生态旅游和竹文化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总体思路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X线衍射技术研究4种常见经济型竹种撑篙竹、粉单竹、吊丝竹、青皮竹的微纤丝角变异以及撑篙竹材质生成过程中微纤丝角(MFA)在纵向和径向位置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微纤丝角对竹材抗弯强度(MOR)和抗弯弹性模量(MOE)影响。4种3年生竹材的平均微纤丝角由大到小顺序为粉单竹>吊丝竹>撑篙竹>青皮竹,分别为10.46°、9.73°、9.66°和9.52°,竹种间的微纤丝角差异甚微,变化范围在0.53°~1.48°;在径向上,撑篙竹与其他3种竹材微纤丝角从内侧到外侧到竹黄均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径向部位对微纤丝角有显著性影响。撑篙竹微纤丝角受竹龄影响不显著,随竹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纵向上,不同竹龄的微纤丝角沿竹秆高度方向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受纵向部位影响显著。微纤丝角对4种竹材的抗弯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只有粉单竹的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与微纤丝角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研究结果以期为竹林培育和竹材合理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的主要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材用竹毛竹为对照,研究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3种丛生竹竹材的基本密度分别为0.606、0.595g·cm-3和0.741g·cm-3,其中车筒竹和箣竹比毛竹材的密度(0.765g·cm-3)小,而越南巨竹与毛竹差异不大;从竹材干缩性来看,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的气干体积干缩率分别为7.5%、6.9%和6.5%,均比毛竹的相应值要大。3个竹种竹材的物理性能随竹秆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从秆基部到梢部,密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干缩性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重组竹板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借鉴重组木生产的工艺特点,探讨了以小径杂竹—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 prevernalis),孝顺竹(Bambusa glaucescen)为原料,水溶性PF树脂胶为胶粘剂,在不去除竹青的条件下生产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重组竹新产品的可能性。结果如下:①小径杂竹在不去除竹青的条件下,适当的处理后,以水溶性PF树脂胶为胶粘剂完全可制得有较高物理力学性能的重组竹板材,②密度1.0~1.1g/cm~3的重组板材,其平均MOR可达120N/mm~2,MOE可达1.60×10~4N/mm~2;③重组竹板材生产的较佳热压工艺参数为:热压温度130~140℃,压力为3.43MPa左右,升温到预定值后的保温时间约每毫米板厚0.9min.  相似文献   

10.
和秋菊  易传辉  欧晓红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9):135-137,143
为进一步弄清竹蝗属昆虫系统发育关系,选用形态、染色体和解剖特征中较稳定的40个特征,利用PAUE软件,对竹蝗属中国分布的12个种(或亚种)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竹蝗属昆虫大体上依次分化;贺氏竹蝗与其他竹蝗的亲缘关系较远:最早分化的为西藏竹蝗,最晚分化的为西藏竹蝗短翅亚种和川南竹蝗;黄脊竹蝗与其他竹蝗的亲缘关系较...  相似文献   

11.
春玉米茎杆维管束与叶片光合性状和果穗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密度、施氮量处理下,研究了春玉米两种株型品种茎秆维管束与叶片光合性状和果穗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茎秆上、中、下各节位的维管束数、面积以茎部第2节最多、最大;茎基部第2节、果穗节、果穗柄维管束数、面积与叶片光合性状、籽粒灌浆特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果穗节、果穗柄是转运光合产物“流”的限速器官。密度和施氮量对基部第2节的维管束数、面积影响最大,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多而增加。采取合理栽培措施,使源、库、流协调发展,是夺取春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毛竹材不同部位纤维形态及部分物理性能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青、竹黄及竹肉不同部位的纤维形态、力学性能以及干缩性能等差异,为毛竹材高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纤维离析与显微观察、力学性能与尺寸稳定性测试,分析比较毛竹材不同部位性能差异。  结果  毛竹材竹黄、竹肉与竹青不同部位中,纤维长度和宽度以及纤维占比差异极显著(P<0.01)。竹青和竹黄的纤维长宽比较为接近,且极显著小于竹肉(P<0.01)。竹青密布维管束,对毛竹材抗弯强度、弹性模量贡献最为大,其次为竹肉和竹黄。就顺纹抗压强度而言,从大到小依次为竹青、竹黄、竹肉。竹材横向干缩性明显大于纵向,全干干缩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径向、弦向、纵向。竹材不同部位中,径向和弦向气干干缩率的大小关系略有差异。  结论  毛竹材不同部位性能差异明显,竹黄抗压力学性能优于竹肉,可将竹黄保留用于制备新型竹木复合材料,有助于提高竹材利用率。图2表5参37  相似文献   

13.
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的纤维形态与组织比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型丛生竹种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箣竹Bambusa blumeana和越南巨竹Dendrocalamus yunnanicus竹材的纤维形态和组织比量,并与造纸性能良好的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做比较。结果表明:车筒竹、箣竹和越南巨竹竹材纤维长度分别为2.37,2.27和2.49 mm,属于长纤维原料,且高于青皮竹;纤维长宽比分别达145,124和128,与青皮竹相当或略小,壁腔比均小于青皮竹的相应值;纤维组织比量分别为49.79%,45.95%和50.50%。从分析结果看,3竹种具有较好的纤维形态和较高的纤维组织比量,适宜做制浆原料。图2表3参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究金佛山方竹细胞构成、形态及其细胞壁层构造特征,揭示其随竹龄、竹秆轴向部位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气候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丰富其基础解剖数据,促进金佛山方竹秆材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方法  以1 ~ 5年生金佛山方竹天然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切片法和富兰克林离析法制得永久横纵切片和离析单根纤维,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其组织比量、维管束、纤维细胞、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以及细胞壁壁层结构等特征。  结果  金佛山方竹基本组织占比(体积比)最大,为56.16% ~ 65.92%;纤维组织占比次之,为27.69% ~ 34.18%;输导组织占比最小,为6.40% ~ 9.85%。维管束类型为开放型和半开放型,维管束密度、径向宽度和弦向宽度随竹龄、竹秆轴向变化差异均显著,宽度径弦比几乎一致,介于1.2 ~ 1.3之间。纤维细胞长度在1.7 ~ 2.1 mm之间,长宽比为110 ~ 133,属于长纤维等级。薄壁细胞形态多样,存在显著的竹壁径向差异。纤维细胞次生壁层数为奇数层,最高达9层,呈现出宽窄交替的特征;薄壁细胞次生壁层数也为奇数层,最高达9层,每层厚度近似相等,呈现出松紧相间的特征。竹壁不同位置的细胞壁层数存在差异性,但细胞壁最高层数随竹龄与竹秆轴向部位变化差异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金佛山方竹的输导组织比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显著影响维管束尺寸和薄壁细胞次生壁厚,前者呈负相关关系,后者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金佛山方竹显微构造特征在竹龄和竹秆轴向部位两个变化模式下存在一定的构造差异性,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3 ~ 4年生金佛山方竹显微构造特征相对趋于稳定。此外,环境气候因素与金佛山方竹解剖构造特征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输导组织比量、维管束尺寸和薄壁细胞次生壁厚等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4种丛生竹:撑篙竹、花吊丝竹、粉单竹和马蹄竹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横切面维管束分布特征以及主要物理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粉单竹维管束分布较为紧密,维管束密度最大,撑篙竹、花吊丝竹维管束分布较为分散,马蹄竹维管束密度最小;粉单竹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以及力学特性在4种丛生竹中最大,其次是花吊丝竹,撑篙竹与马蹄竹物理力学特性相近。研究发现,粉单竹材性最好,可进行工业化加工利用,花吊丝竹、撑篙竹及马蹄竹可分离出竹青部分再进行高效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对6 属17 种丛生竹竹材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竹种的内部解剖构造存在明显差异, 主要是维管束的形态及密度。供试竹种中竹杆维管束类型主要有紧腰型和断腰型两大类, 其中断腰型又可细分为花竹亚型、信宜石竹亚型、黄麻竹亚型和大琴丝竹亚型。通过对竹材内部解剖特征的分析比较, 发现不同用途竹种的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结合竹子分类, 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实心瓜多竹Guadua amplexifolia纤维和导管分子的变异规律,将竹秆沿纵向分为基部、中部和梢部,将竹壁沿径向取试样1个·mm-1,进行纤维和导管分子长度和宽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长度分布范围为1 738 ~ 2 764 μm,宽度范围为13 ~20 μm,长宽比为91 ~ 211。导管分子长度分布范围为383 ~ 526 μm,宽度范围为99 ~ 288 μm,长宽比为1.3 ~ 4.4。纵向上,基部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小于中部,中部小于梢部;纤维宽度与长度和长宽比变化规律相反。径向上,纤维长度和长宽比从竹壁内壁到竹壁厚度2/3处缓慢增加,之后有减小的趋势;纤维宽度在基部和中部处无明显的径向变化趋势,但在梢部,竹壁中部的纤维宽度明显大于靠近竹壁外壁和内壁处。纵向上,导管分子长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基部宽度大于中部和梢部,中部和梢部之间无明显差异;长宽比变化规律与宽度相反。在径向上,长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宽度从竹壁内壁到外壁有明显的降低趋势;长宽比从竹壁内壁到竹壁中部处无明显变化趋势,但自竹壁中部到外壁处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图6表2参14  相似文献   

18.
借助石蜡切片技术对无籽西瓜胚轴进行连续切片和系统镜检。在根茎过渡区连续横切面上,可看到由根部四原型外始式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的维管束转变到茎部成为四原型、内始式和双韧并生排列的维管束。转化经过分叉、倒转和合并,是不同步的,从左到右沿顺时针力向逐步转变。中胚轴子叶迹发生处延伸出2个小束。根、茎维管束转换区发生在下胚轴。该区外形较粗大,生理活性较强,对外界条件变化较敏感,是瓜苗抗性最弱部位,也是组培择取外植体最合适的节段。可为瓜苗耕作管理和择取外植体提供形态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的主要解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择了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等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瑙省藤的纤维和导管的比量最多,分别为24.9%、33.3%。玛瑙省藤的维管束尺寸最大,径向尺寸和弦向尺寸分别为754.378、739.835μm;小白藤的最小,其值分别为348.027、319.348μm,各藤材维管束弦向尺寸均小于径向尺寸。玛瑙省藤的导管尺寸同样最大,为380.505μm。红藤的纤维最长,为1 246.802μm;小白藤最短,为734.856μm;小白藤和红藤的纤维长宽比均大于54,腔径比小于0.75,壁腔比小于1,适合作为造纸原料。F检验结果表明,玛瑙省藤两样本之间的维管束、导管尺寸,以及纤维腔径、腔径比、壁腔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