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随着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调整,以及"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我国蚕桑产业已基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近几年来在"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及西部开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下,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根据我省的地理环境条件,多数都以山地为主,从而对桑树的栽植技术要求也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提高桑叶的产量、养蚕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调整,以及"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我国蚕桑产业已基本从东部向西部转移。近几年来在"东桑西移"项目工程的实施及西部开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下,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根据我省的地理环境条件,多数都以山地为主,从而对桑树的栽植技术要求也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为提高桑叶的产量、养蚕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小蚕期是整个蚕期的关键,小蚕商品化饲育是实现科学化养蚕,保证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措施。它解决了多批次养蚕,大小蚕同时饲养难和小蚕对饲育技术、蚕室蚕具消毒防病要求高的问题。近年来,由于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很快,桑园面积和养蚕规模不断壮大,蚕桑产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1 祥云县蚕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祥云县是云南省蚕桑生产最适宜县和重点县之一,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建国以后曾几次掀起栽桑养蚕高朝.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东桑西移"政策,给祥云县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点产业进行培植.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危害与流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省作为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重点省份之一,近年来桑园面积已发展到8万hm^2,占全国桑园面积的9.3%,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有45个县(市、区)栽桑养蚕,已形成了金沙江流域、珠江流域、滇中、滇南、滇西蚕桑产业带,蚕区分布在海拔300-2 200 m区域。随着桑园面积的快速发展,养蚕技术和养蚕设施显得相对落后,家蚕血液型脓病呈扩大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6.
<正>1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基本情况1.1产业发展现状1.1.1蚕桑生产基地稳步发展楚雄州坚持"改造老桑园,发展新桑园"的发展思路,蚕桑基地得到较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州有桑园面积0.77万hm2(其中2009年新植面积587.67hm2),养蚕种45084张,产鲜茧1580t,鲜茧产值3650万元,与"十五"初2000年的桑园面积0.2万hm2、养种11500张、产鲜茧316t、产值460  相似文献   

7.
谭家山蚕桑     
正湘潭县谭家山蚕桑产业园以种桑养蚕为主业,兼水产、畜牧、禽类养殖和特色水果桑葚种植等多个项目,实现种养销一体化;并建设了蚕桑科普示范基地,发展休闲旅游主要产品有"湘信"牌蚕丝被、蚕茧、丝绵、丝巾等。产业园规划面积146公顷,其中蚕桑种植面积100公顷,桑苗基地6.7公顷,功能区3.3公  相似文献   

8.
<正>大棚养蚕是对传统养蚕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是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适应蚕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具有省工省力、节约成本、优质高效等特点,在我国已有不少地方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山西省阳城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而且近年来,随着阳城县桑园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养蚕户不断涌现。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科技人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行"一棚两用"养蚕、种菌复合经营实用技  相似文献   

9.
优质茧是生产优质生丝的原料,同时也是蚕桑基地生存、发展和壮大的保障。根据这一理念,从冷泉基地养蚕生产的实际出发,阐述了"优质茧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并对该地实施此工程能产生的效益作了定量的分析,提出了在本地区建设"优质茧工程"的技术、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宋瑜 《新农村》2012,(6):21-22
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蚕桑生产的重点县区之一,栽桑养蚕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蚕桑产业是秀洲区的一个传统优势农业产业,目前全区有桑园面积2600多公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蚕茧价格的剧烈波动,蚕茧质量不稳,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不及其他经济作物,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挫。  相似文献   

11.
纯桑园养蚕比较效益下降,对农民缺乏吸引力,因此部分乡村桑园面积和养蚕产量锐减,使云南省凤庆蚕桑产业出现萎缩。文章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提出"桑园+春玉米+冬蔬菜"的种植模式,对多学科的种植技术优化组合,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构建复合经营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夯实一年三茬的万元田,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相似文献   

12.
<正>为加快永平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永平县县委、县政府于2004年决定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战略机遇,引进蚕桑产业进行发展,把发展蚕桑产业列为该县"十一五"规划。共发展桑园1 672.3 hm2,累计养蚕28 517张,产鲜茧998.4 t,产值3 393.6.8万元。建成缫丝加工企业1个,形成稳健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力争把蚕桑产业培植成永平县继  相似文献   

13.
鹤庆县蚕桑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蚕桑生产发展概况 鹤庆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就开始栽桑养蚕,20世纪70年代集体桑园的建立,嫁接桑和一代杂交蚕种的推广,标志着现代蚕业的开始.1989年鹤庆县被列为云南省蚕桑基地县,开始了第一轮发展,到200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 446.7 hm2,年养蚕量15 800张,产茧量553 t,产值859.2万元,这一阶段培养了大量的栽桑养蚕能手,普及了栽桑养蚕知识,为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缓解产业下滑速度,淳安县积极创新养蚕模式,开始推行多批次连续养蚕法、蚕桑家庭农场等。积极探索农场式工厂化规模养蚕,推行"十天养蚕法"、"六连片自动回转上蔟"等先进实用技术,在生产优质茧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促进蚕桑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国也是位居世界第一的种桑养蚕大国。蚕桑生产地域广、面积大、产茧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长期以来作为我国蚕桑主产区的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使得土地资源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造成蚕桑产业发展空间缩小。因此在2006年商务部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云南高原地区以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等使得桑蚕养殖成为可能,文章将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讨论云南高原气候对桑蚕养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使得桑蚕养殖成为此地区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如东县河口镇关口村7组养蚕农民徐希元,从事蚕桑生产已有40多年,是远近闻名的蚕桑科技示范户。去年他被评为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农业科技致富明星",受到省农委、省教育厅和省科技厅联合表彰。  相似文献   

17.
我区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栽桑养蚕一直是传统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原六安县(市)上下形成共识,把蚕桑生产作为开发性农业的支柱产业,桑园面积一度发展到1万公顷,年养蚕20万盒,桑园和产茧量均居全省前列.  相似文献   

18.
<正>大棚养蚕技术是为适应蚕桑家庭经营规模扩大,蚕桑专业户、专业村发展而研制开发的一项省力化养蚕新技术,已被证明具有很高的实用性。目前在中国很多蚕区已被广泛应用,特别在山东等老蚕区已基本普及。近年来,随着国家"东桑西移"项目的推进,云南省蚕桑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桑园面积和产茧量都有了明显增长。但由于云南省农村经济不发达,基础薄弱,农民住房和资金都比较困难,从而造成了蚕房建设跟不上,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人蚕争房、  相似文献   

19.
《新农业》2020,(6)
作为传统的养蚕地区,川北地区的蚕桑产业既有天然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随着"东桑西移""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川北地区蚕桑产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培训提高养蚕技术水平,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将人文、旅游、食品开发等多元发展模式融入本地蚕桑产业,开发蚕桑产业新的增长模式,促进川北老牌蚕桑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宣威结合农村贫困地区经济贫乏、资源欠缺、生态脆弱、文化落后的实际,以省列民族特困乡阿都为试点,发展蚕桑产业,探索出一条栽桑养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一、宣威蚕桑发展历程宣威栽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1993年、1994年初,宣威有桑园面积1100亩,1994年全省蚕桑工作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