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小豆全株各叶位腋芽的整体解剖观察,结合田问花荚形成及脱落情况调查,探讨了小花分化进程差异对小豆花荚形成及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分枝不同节位相同花位小花分化速度表现为"慢-快-慢"的趋势;同一分枝不同节位基部的小花发育速度落后于中部各节位小花的发育,随着分枝节位的升高,发育时期差异越小,基部1~3节落蕾率高,中...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荚形成与花荚脱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五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密度与施肥处理下.大豆花芽分化进程与花荚脱落以及豆荚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与绿复叶数之间有明显的同伸关系;不同处理下,大豆的花芽分化进程不同。花芽分化进程与植株干物质积累呈板显著正相关;大豆花荚主要分布于中上层。下层的花荚脱落率最高.为100%。中层为70%左右。上层为40%左右。不同处理时大豆花荚脱落率影响也不尽相同.种肥施用氮、磷、钾时减少花荚脱落有不同的影响。以磷素为最大。其次为钾。氮时花荚脱落基本无影响,追施氮肥时减少花荚脱落有明显作用;密度过大,明显增加花荚脱落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豆种植情况,着重分析了大豆生产情况及花荚脱落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总结出防治花荚脱落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介绍了岫岩满族自治县大豆种植情况,着重分析了大豆生产情况及花脱落造成产量不高的原因,并结合这些原因总结出防治花荚脱落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一)通风透光不良一是光照条件差,光合产物减少,花荚得不到充足养分而大量脱落。二是阴雨天气多,光合产物少,造成大量花荚脱落。三是群体结构对通风透光有直接影响。群体结构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日光能。日光能不仅是有机营养制造和积累的主要能源,也是促进植株迅速发育、抑制徒长的主要因素。群体通风透光好,可使株间气候与植株上部气候一致,降低株间湿度,增加光照与温度,加速叶面蒸腾作用,加快营养物质运输速度。密度过大或栽培技术不良,易引起徒长,过早封垄,枝叶郁蔽;湿度大,光照低,植株下部光照条件更加恶…  相似文献   

7.
8.
赵仁俊 《吉林农业》2010,(10):90-90
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受光照、水分、养分等因素的影响引起植株内部生理失调而造成的。花荚脱落主要是指花蕾、花朵和幼荚的脱落,一般花荚脱落率达47-70%,其中以落花较多,落荚次之,落蕾较少。如何掌握大豆花荚脱落的规律,是保花增荚,增加粒数,是提高大豆产量的关键,了解这点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1、因地因苗追肥如果土壤瘠薄或底肥不足的,在开花以前,每亩可追施硫酸钾7.5kg~10kg,开沟施于地下耕层内。开花期植株因缺肥不能及时封行的田块,可在初花期再追肥1次。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kg或者硫酸氨10kg,可减少花荚脱落。  相似文献   

10.
11.
旨在明确8 h遮光处理对不同小豆品种花芽分化进程的差异性。以早熟品种‘白红2号’和中晚熟品种‘冀红9218’为材料,设置8 h光/16 h暗短日处理,处理时间分别为7 d(SD 7)、14 d(SD 14)和21 d(SD 21),研究不同短日照处理下小豆品种的生长特性、花芽分化进程及开花时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遮光明显降低小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干质量且与遮光时间呈负相关,‘冀红9218’较‘白红2号’降低幅度较大;遮光使小豆开花提前的时间增多,开花促进率增大,且与遮光时间呈正相关,‘冀红9218’较‘白红2号’的开花时间提早较多,开花促进率较大;另外,遮光时间与出苗-开花、开花-成熟时间、开花提早时间和开花促进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并促使小豆基部、中部和顶部花芽分化时间提前且呈现顶部中部基部的变化趋势,‘冀红9218’较‘白红2号’对短日照敏感,在3个处理下中部和顶部的花芽分化时间较‘白红2号’提前。以上结果说明,遮光处理通过抑制小豆植株的生长而促使小豆花芽分化时间提前。掌握不同小豆品种花芽分化进程,可为今后小豆花期相遇,加速育种进程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调节剂对黎小豆抗性指标影响的规律,在大田条件下,以叶面喷施烯效唑(简称S3307)和激动素(KT)为处理,喷施清水为对照(CK),研究水渍胁迫下S3307和KT对黎小豆LJ-1品种的叶片生理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S3307和K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黎小豆植株的叶面积指数(LAI),并且能够显著增加生育后期植株的干重。随着植株生育进程的推进,两种调节剂总体上提高了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脯氨酸(PRO)、蛋白质含量,并减缓了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综合分析表明,叶面喷施S3307和KT可调节叶片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提高籽粒产量,以S3307处理的作用最优,KT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指导秸秆还田,以小丰2号为供试品种,分别在垄作和免耕条件下设置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研究了垄作和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干旱条件下免耕和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保持较高含水量,进而提高红小豆种子萌发率,并且适量秸秆还田可促进红小豆生长发育,最终提高红小豆产量。  相似文献   

14.
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了播种期、密度、施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对红小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密度、施肥量是影响红小豆产量的主要栽培因子,太原地区5月12日播种,每公顷留苗18万株,花期每公顷施尿素150kg及现蕾期浇水是获得红小豆高产的最优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15.
以JN2、JN5、JN6、JN7等4个不同粒型的红小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小豆群体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播小豆的群体生产量变化表现为前期增长慢,从8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2) JN2、JN5、JN6、JN7在开花期最适宜的干物重积累量分别为368.64、339.66、354.72和406.08 kg/hm2,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JN2为6 241.36 kg/hm2时产量最高,而其他3个品种后期累积量在4 000 kg/hm2左右即可达到预期目标。(3)开花期的叶面积指数,JN2应控制在6-7之间,JN6控制在4-6之间,JN5控制在4左右, JN7控制在3左右为最适,产量较高。(4)在中等肥力大田生产条件下,JN2适宜高密度(36万株/hm2)种植, JN5和JN7适宜中低密度(18万株/hm2)种植,JN6适宜中高密度(24万株/hm2)种植。  相似文献   

16.
小豆茎色、粒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2个熟性小豆材料(京农2号:红粒,绿茎;S_(5033):红底色黑斑花纹,淡紧茎)进行正反交组配,对获得的F_1、F_2、F_3及F_4代植株调查结果表明:(1)茎色:基本色泽基因紫茎(A)为显性,绿茎(a)为隐性,F_2代为3紫茎:1绿茎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茎色浓淡还有一显性色彩减弱基因(H),当H存在时,基本色泽紫茎A表现减弱,呈淡紫色(A-H-),其F_2分离比例3(淡紫茎):1(深紫茎)。在F_2、F_3的分离株系(F_3、F_4世代植株)中,紫、绿茎植株分离比仅为1.58~1.85:1,不呈3:1,绿株的出苗、成活、生长均呈优势,且紫茎株系中似有部分致死的基因存在;(2)粒色:花粒基因(F)对红粒基因(f)为显性,F_2呈3(花粒):1(红粒)分离,属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在花粒上还有花斑大小、深浅分离现象;(3)同一世代控制茎色的基因与种皮色基因具有完全连锁关系,但上代籽粒色并不能完全决定下代植株的茎色。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以2个红小豆品种珍珠红和宝清红为试材,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组合,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配比对红小豆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配对红小豆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显著,适合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红小豆的最佳种植密度是21万株/hm~2,与之配比的施肥组合是尿素60.3kg/hm~2、二铵154.2kg/hm~2、硫酸钾61.8kg/hm~2。  相似文献   

18.
将JN5×HB801杂交组合F2世代单株及其双亲按荚色及籽粒大小进行分组,荚色分为黑荚、褐荚和白荚3组;籽粒分为相对大粒型组和相对小粒型组,每组随机抽取12个单株DNA组成其BSA池,利用520条RAPD随机引物对BSA池及其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初步研究结果表明:S91在亲本及粒重基因池之间表现多态性;而引物S136在亲本及不同荚色基因池之间表现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枝型春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产量对密度响应及其与主茎型品种的差异。【方法】2020年在田间分析4个种植密度42.0×104株/hm2(D1)、32.0×104株/hm2(D2)、27.0×104株/hm2(D3)、22.0×104株/hm2(D4)对绥农52(分枝型)、新大豆27号(独秆型)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绥农52、新大豆27号单株开花数D1较D4分别减少42.04%(其中,主茎、分枝花数分别减少9.78%、80.59%)、18.81%,绥农52主要是主茎中、上部节花数和基部第一、二分枝花数减少的结果,新大豆27号主要减少植株中、下部节开花数,开花期提前结束;单位面积总花数D1较D4分别增加6.60%(其中,主茎花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