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5G移动通信是人类快速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催化剂。本文首先对于5G技术及发展进行简要阐述,继而重点就5G移动通信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归纳,探究各国在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最终提出我国发展5G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核酸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提取高质量的核糖核酸(RNA)是构建cDNA文库和进行基因表达研究工作的前提。笔者比较了TRIREAGEN法、D.S.G法、异硫氰酸胍氯化铯密度梯度分离法、D.S.G和TRIREAGENT结合法、TRIREAGENT和D.S.G结合法等5种烟草R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D.S.G和TRIREAGENT两种试剂的配合使用均可有效地去除烟草植物细胞壁中的多聚糖及其它成份,获取较高质量的RNA。这说明新型试剂-D.S.G与TRIREAGENT的配合使用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RNA,但D.S.G单独使用效果并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马身猪中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ZNF280D基因的剪接体类型。[方法]在猪转录组测序对ZNF280D基因剪切位置预测的基础上,采用RT-PCR和克隆测序技术对预测的剪切位点进行验证,检测该基因不同剪接体的结构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个剪接体,分别是ZNF280D1和ZNF280D2,ZNF280D1为该基因的常规转录本,ZNF280D2第8外显子5'端大部分缺失。ZNF280D1含有3个C2H2型锌指结构域,属tC2H2型锌指蛋白,ZNF280 D2含有4个C2H2型锌指结构域,属maC2H2型锌指蛋白。[结论]ZNF280D2与DNA的亲和力大于ZNF280D1。  相似文献   

4.
在回顾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的同时,介绍了从第1代(1G)到第4代(4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背景以及各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详细讨论了3G和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展望了5G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进入智能化网络时代的步伐,移动通信技术更是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是目前为止最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相较于以往几代通信技术,应用范围更大,前景更加广阔,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走向。本文主要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移动通信技术对移动电子商务的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现阶段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5G技术所带来的问题解决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5G的英文全称是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文翻译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同理,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4G网络,就是第四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那么5G到底跟4G和之前的3G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如此被全世界重视,又会对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7.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对于5G的理解,很多人或许仅限于“网速会更快”的概念。工业和信息化部描绘了5G远程课堂、5G+智慧畜牧业、5G+智慧农业、5G+远程会诊等场景。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对农业农村而言,拥有5G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的?5G更快,究竟是怎么个快法?据了解,5G的网络速度是4G的11.2倍。这意味着农村电商、农业物联网等应用场景可以摆脱带宽的桎梏,需要处理的大量信息数据得以传输。5G的时延可低至4毫秒以下,而人类眨眼的时间为100毫秒。信息传输可以更加及时,“令行禁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不同种植模式对晋北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空白对照、平作不覆膜、平作覆膜、起垄覆膜和全膜双垄沟5个处理,利用HYDRUS-1D/2D模型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水分和盐分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盐运动状态,并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田间实测数据。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电导率,缓解土壤盐分胁迫,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盐环境。HYDRUS-1D/2D模型对晋北盐碱土水盐运移规律的模拟结果可靠,能够为晋北地区盐碱土壤水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小麦籽粒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小麦面粉色泽和营养品质具有重要影响,挖掘与小麦籽粒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显著关联位点及候选基因,为揭示小麦籽粒SOD活性的遗传机理和小麦面粉色泽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氮蓝四唑(nitro-blue tetrazolium,NBT)光化还原法对3个环境下种植的212份普通小麦品种(系)进行SOD活性检测,结合90K SNP芯片的16 705个高质量SNP标记对小麦籽粒SOD活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并对稳定遗传的显著关联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结果】不同环境下,各小麦品种(系)间的SOD活性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变异,变异系数为4.34%—5.23%,相关系数介于0.60—0.90(P<0.001)。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24—0.29。全基因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衰减距离为7 Mb。群体结构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可分为3个亚群。GWAS分析结果显示,共检测到29个与SOD活性显著关联位点(P≤0.001),分布在1A、1B、2A、2B、2D、3B、3D、4B、4D、5A、5B、5D、6A、6B、6D和7B染色体上,单个位点可解释5.47%—32.43%的表型变异,其中14个位点在2个及以上环境下均被检测到。9个显著关联位点在3个环境下被同时检测到,分布于1B、2B、4B、5A、5B、6B和6D染色体,贡献率为6.21%—16.62%。对稳定遗传的显著关联位点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共挖掘TraesCS2B01G567600TraesCS3D01G069900TraesCS3D01G070200TraesCS5B01G525700TraesCS5B01G373700TraesCS6A01G021400TraesCS6D01G431500等7个SOD基因和TraesCS5A01G263500TraesCS6B01G707800等2个与SOD活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候选基因的功能主要与抑制细胞活性氧积累及参与抗氧化剂再生过程有关。【结论】检测到与小麦籽粒SOD活性显著关联的29个SNP位点,共筛选出7个SOD基因和2个与SOD活性有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小尾寒羊肌细胞生成素Myo G基因外显子2和生肌决定基因Myo D 5'侧翼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Myo D 5'侧翼区在小尾寒羊中检测到2种基因型(BB、AB),BB和A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75 0和0.025 0,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12 5和0.987 5;小尾寒羊的Myo G外显子2不存在多态性。对Myo D 5'侧翼区的BB基因型测序分析发现,其与牛的Myo D1基因序列(XM_592330.2)相比,发生了2处突变,分别是第960位发生了T→C突变、第972位发生了C→A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