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超级杂交稻直播栽培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用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8830S/P15、两优培九、Y优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直播栽培示范试验,以育秧移栽为对照,研究了两种栽培方式间不同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部分农艺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各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产量在不同栽培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不同品种表现不一。两优培九产量直播高于移栽,8830S/P15直播与移栽产量相当,Y优1号直播后期倒伏,产量低于移栽。超级杂交稻在直播栽培下更易于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2.
Y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再葆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113-114
为探索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南陵县农技推广中心于2008年引进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栽培Y两优1号要重点要把好育秧关、群体关、施肥关和后期管理关等4个技术环节,可以达到二期超级稻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特性与传统栽培的差别。结果表明:两优培九进行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在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Rubisco含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毛润静 《吉林农业》2011,(3):168-169
推广应用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对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超级杂交水稻广泛推广,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并进一步探索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文章对超级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播种期、移栽秧龄、移栽密度和施肥方法等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出中浙优1号因种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归纳出超级杂交水稻"提炼秧苗、强化茎秆、均衡单穗、主攻粒重"的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措施,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攻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形态特征及其与抗倒伏特性之间的关系,以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代表性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900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超级杂交稻各节间形态特征及其与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潜力超级杂交稻品种间倒伏指数、株高、重心高度及各节间形态指标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抗倒伏性和各节间形态指标基本表现为Y两优900最优;随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株高和重心高度均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但Y两优900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的倒伏指数均为最低,各品种不同节间形态指标对氮素的响应也不尽相同;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茎秆形态特征中的穗下第4节间壁厚和单位长度干质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具有较高产量潜力的超级杂交稻品种Y两优900更适合在高氮肥条件下种植,且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调控中更应关注穗下第4节间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并建立超级杂交稻集大穗与多穗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为基本模式,研究了多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主要经济性状与实际产量、不同栽培方式与理想方式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关联最密切的性状为有效穗数,其次为千粒重、结实率;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为密度18×104穴/hm2,规格33.3 cm×(10 23.3)cm的宽窄行密株错位形式,该方式的综合表现与目标栽培方式关联最紧密.  相似文献   

7.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0.9594,R92=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8.
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一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银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46-146,86
Y两优一号(58S/9311)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在永顺栽培示范,平均单产为827.4kg/666.7m^2,实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800kg/666.7m^2)。该组合应选择在合适的生态区域推广,栽培中注意控氮增钾。  相似文献   

9.
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体系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进行强化栽培试验,单产达12.15 t/hm2,且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与对照高产示范田相比,增产显著,增效明显,并有省种、省秧田,节水,节约成本,减少化肥及除草剂的应用等优点.总结了两优培九强化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中浙优1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与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配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超级杂交稻新组合。系浙江勿忘农种业集团公司出品浙审稻,由浙江省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生产和经营。现将中浙优1号的品种特点及其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秧龄、密度、施氮量等三因素三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建立高产的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秧龄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农艺优化措施是:15d秧龄移栽,密度为每公顷栽150000丛、施氮量为每公顷在30000kg绿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加化肥纯氮150kg。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以江苏省育成的两个重要的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观察了在江苏省生态条件下超级杂交稻的物质生产及产量表现特征,分析了超级杂交稻组合产量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结果】结果显示,杂交稻组合不论在常规密度还是在稀植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生产能力,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在大穗特征,但结实性未见明显改善,结实率偏低。常规高产品种在常规密度下也表现出较高产量水平,但在稀植条件下产量大幅下降。超级杂交稻的物质生产能力较汕优63有一定提高,特别是生育后期物质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明显改善了杂交稻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弱的劣势。无论正常密度还是稀植条件,超级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率无明显变化,显示出明显的类型特征。【结论】从以上结果可知,超级杂交稻实现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在于确保较高的群体颖花量的前提下,增加结实期物质生产,实现结实率的突破。适当降低密度,可增加结实期的物质生产量,从而达到改善结实特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杂交稻产量、米质及抗性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丽萍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9):1262-1264
以2000~2005年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的部分杂交稻组合为依据,从产量、米质、抗性等方面分析了广西杂交稻选育的概况,指出当前广西杂交水稻在产量、抗性、米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要。提出野生稻优异种质是今后杂交水稻突破性育种的必需种质,应加强对超级杂交稻的选育工作,并充分利用广西野生稻种质资源,选育适合广西生态条件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以丰富广西杂交稻类型,进一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产、品质和抗性。  相似文献   

14.
高寒山区中稻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适合高寒山区中稻种植的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熟期适宜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7~2008年在广西三江县对7个超级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7个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的产量较高,均达到7662.0kg/ha以上,其中以Ⅱ优航1号的产量最高,达8743.5kg/ha,其余依次为Y两优1号、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扬两优6号、新两优6号、Q优6号。从产量构成看,7个超级稻品种(组合)均可在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但综合参试超级稻品种(组合)的产量结果、田间表现、抗病性、稻米品质、生长势等因素分析,以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Y两优1号、Ⅱ优航1号4个品种(组合)最为理想,可作为高寒山区中稻主推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特优582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的生产适应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双超”模式品种在广西的适应性,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2011年在广西6个不同生态点观察分析特优582作早、晚稻种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结果]特优582在广西可作早、晚稻种植,生育期适中,在115~138 d之间,适应性较广;由南至北,其生育期相对延长,在桂北因早稻生育期较长及晚稻生育期温度较低而影响其作晚稻种植;早稻产量高于晚稻,最高产量可达10.57t/ha,主要是其结实率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大.[结论]特优582在桂北稻作区宜作早稻或一季稻种植,桂南稻作区可作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16.
优质稻SRI本土化研究及其物质生产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强化栽培关键技术"为参考,结合广西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拟定了一套广西优质稻SRI本土化技术方案,以优质常规稻新品种"力源占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方法为对照,设S-1(30cm×30cm,11.25万穴/ha)、S-2(23cm×20cm,21.45万穴/ha)2个种植密度,对各处理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各处理的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技术体系下每穴最高分蘖、成穗率、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穴穗重,及各时期每穴干物质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同时该技术方案省时省工,适当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能极大发挥植株个体的生长潜力,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条件下能很好地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Super Hybrid Rice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hinese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project has developed many new varieties with great yield potential.It is controversial which yield compon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super hybrid rice production.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super hybrid rice with common hybrid and super inbred rice and analyze contributions of yield components to grain yield of super hybrid rice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and evalu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super hybrid rice in farmer's paddy fields.Field experiments were done in Changsha,Guidong,and Nanxian,Hunan Province,China,from 2007 to 2009.Eight super hybrid varieties,one common hybrid variety,and one super inbred variety were grown in each location and year.Rice production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in high-yielding (Guidong),moderate-yielding (Nanxian),and low-yielding (Ningxiang) regions of Hunan Province,China,in 2009.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were measured in both the field experiments and rice production investigation.Super hybrid rice varieties outyielded common hybrid and super inbred varieties across three locations and years.Yield potential has been increased by 11.4% in super hybrid rice varieties compared with common and super inbred varieties.The higher yield of super hybrid varieties was attributed to improvement in panicle size.Panicles per m2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grain yield with the exception under yield level of 10.0 to 12.0 t ha-1,and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grain yield in farmer's field at all of the high-,moderate-,and low-yielding regions.Our study suggests that panicle per m2 ought to be emphasized in super hybrid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南方稻区的杂交中稻生产是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育种技术路线正确,中国率先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亲本选育、新组合配制、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应用上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在广适性组合较少、推广力度不够,影响超级杂交稻的快速发展,以及高产、优质和高抗有机结合的组合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从拓宽水稻遗传基础,选育广适性组合、发掘特异种质资源,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超高产组合、建立轻型化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推广力度3个方面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中国在超级杂交中稻育种中应加快已有研究成果的转化,选育具有广适性、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中稻组合,加强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条件下植株的某些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田间强化栽培条件下,对常规水稻粤新占和杂交水稻天优372整个生育期的根系活力、植株含氮量以及生育后期的灌浆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明显提高了植株的根系活力和灌浆速率;提高生育后期植株的含氮量及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延缓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了结实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