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校农史室关于浙江农业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太湖地区稻作的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最近已经游修龄教授完成。该文内容分四方面:一、太湖地区稻作的起源问题。作者根据对河姆渡种稻氏族善于水上活动的考证分析,认为这一带的稻作只能说是最早的分布点而不是起源地。二、太湖地区稻作的传播问题。作者综合大量考古材料指出,不论中日学者都  相似文献   

2.
关于稻作起源与传播的思考浙江衢州市徐云峰目前,有关中国稻作起源说,不下十一种之多[1],可谓百花开放。一、关于最早年代的探讨1996年3月3日,《中国文物报》以显赫地位,报导湖南道县寿雁镇白石寨哈蟆洞、又称玉蟾洞,出土1万众年前古稻谷。曾有文章认为上...  相似文献   

3.
试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稻作和旱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燕 《农业考古》1991,(1):142-152
一、前言1976年在杭州湾南岸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炭化稻谷、稻茎、稻叶等的发现,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稻作农耕的关心。1981年相继创刊的《农业考古》和《农史研究》,对稻作问题的研究。做了大幅度地推进工作。《农业考古》登载了严文明先生“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史研究》登载了杨式挺先生“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和李润权先生的“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等代表性论文。《农业考古》还登载了关于长江下游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本“寻根热”与云南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日本“寻根热”与云南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云南大学历史系张丽剑近半个世纪以来,由日本民族的“寻根热”而引发的关于稻作文化起源的争论,其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遗传学、农学、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气候学等学科,形成了农业考古这一交叉学...  相似文献   

5.
稻作起源的研究在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目前农业考古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中国稻作的起源就显得更为重要,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的稻作起源于何处,中国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云贵高原说”,“华南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前两种观点的共同缺憾是仅着眼于野生稻分布的考察和遗传变异多样性的研究,缺  相似文献   

6.
丁颖教授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作、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  相似文献   

7.
东亚稻作文明的起源,已从印度起源传来说进化到了东亚大陆南部本土起源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围绕东亚南部的具体起源地,却发生了很大的争议。由于稻作起源乃至稻作文明的诸问题牵涉到多视野、多领域方面,因此,它将遗传学、农学、考古学、民族学、气候学等等学科都牵扯了进来。也就是说,它是跨学科的学术问题。然而,由于各个学科本身的局限,使得由各个学科研究者写出的论文,都不得不借用他学科的学术观点或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的说服力。而在这种“充实”的过程中,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这严重地影响了此问题讨论的学术说服力,甚至引起了整个知识领域的混乱。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我国的新闻、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至今仍在杂陈所谓“稻米之路”的旧说。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华南农业大学向安强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与传播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此已毫无疑义。长江中游成为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热点地区,始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湘鄂两省彭头山、城背溪稻作文化的发现。当时,笔者首倡中国稻作最先起源于长江中...  相似文献   

9.
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乃至亚洲稻作起源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农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迄今仅在我国大陆召开的以稻作起源传播为主题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达三次。作为一位农史和林业史研究的爱好者,有幸参加过两届分别于南昌和株洲召开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亲耳聆听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关于稻作起源传播的精辟见解,仔细拜读了他们有关此一论题的诸多匠心之作,再把中、日两国学者多年倡导的有关亚洲“照叶树林文化”作为理论观照,不揣冒味,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稻作起源传播的历史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以此就教于农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二个问题《中原文物》编辑部张锴生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一处不可否认的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稻谷是原始农作物中发现最多、食用最久的一种,探讨稻作农业的起源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农业文明进程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持...  相似文献   

11.
惠富平 《农业考古》2005,43(1):60-63,72
中国是亚洲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农业历史研究的热点。确定中国的稻作起源地,是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基本内容,有关探讨已持续了半个世纪。早期稻作遗存的不断发现和研究手段的更新,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甚至修正以前的说法,其间提出多种起源假说。这里就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对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探索,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卫斯 《农业考古》2000,(1):114-121
1994年10月在中国湖北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提交了《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国稻作起源地的三条标准:1、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在全新世中期,必须适合稻谷的栽培,且这一地区有野生稻的广泛分布。2、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看,还是从文化谱系发展上看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这一地区都有较为普遍的发现。3、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不仅有属国内…  相似文献   

13.
江南稻作文化与日本──稻的收获、干燥、保存形态的变化及景日本神奈川大学河野通明关于日本稻作之起源,自柳田国男以稻作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中心以来,各种论述相继问世。柳田(1952)(1)设想了经由台湾、西南诸岛以迄九州的“海上之路”。安藤广太郎(1951)...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朝鲜半岛稻作农业起源的学术争论本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界最早出现了对朝鲜半岛弥生时代稻作文化的系统的讨论,尤其是对水稻的传播路线问题提出二种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北方说,主张稻米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和路线,是从中国华中地区经华北地区向朝鲜半岛传播然后又传入日本列岛的;其二是直接说,主张稻米是从华中地区直接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是时,能直接表明朝鲜半岛稻作农业的考古实例仅见金海会岘里贝塚遗址出土的炭化米之例,故要深入探索朝鲜半岛的稻作农业的起源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仅就这一有限材料,除上述两说外,也有学者提出  相似文献   

15.
广西学术界曾有人提出“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的观点 ,笔者不敢苟同。本文着重考查了下列诸问题 :广西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 ;广西已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 ;广西野生稻分布状况与稻作农业起源的关系 ;壮语与其他民族语言有关稻作农业起源的词汇异同 ;广西稻作农业生产工具史与岩画 ;铜鼓的出现时间与稻作起源的关系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壮族先民血缘与文化融入汉族的复杂历程 ;得出的结论是 ,认为广西稻作农业是在距今 6 0 0 0年前左右从湖南引进的可能性较大 ,并非独立发祥地。广西是亚洲稻作农业发祥地吗?(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水田稻作向云贵高原的扩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大陆水田稻作向云贵高原的扩展日本滋贺大学菅谷文则关于东亚地区的稻作,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稻作,各方面的研究者进行着大量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其中,广为大家所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栽培稻的起源,即关于水稻栽培的起源地问题;重要问题之二,是水稻栽培向东北亚地...  相似文献   

17.
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农耕起源的角度看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关于中国的稻作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乃至国际农史界的关注,许多方面的学者都参与了其中的探讨,其论点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依然成为现今农史界的热点问题。现今许多研究者的热情参与,显然意味着...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河流域稻作起源再探任重,马绍林,任尔平关于中国稻作起源的研究,本文第一作者曾在《淮河下游流域史前农业探述》[1]一文中提出:江淮稻作起源于当地,没有接受长江下游河姆渡稻作的传播。但作为一种探讨性学术观点比较笼统,有必要再作较深层次的探述。我国稻作起...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作为粳稻起源地的几例生物学证据中国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汤陵华日本静冈大学佐藤洋一郎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森岛启子关于中国栽培稻起源的论争,起始于40年代末,至今尚未能有定论。纵观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稻作起源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观点:1.华南起源...  相似文献   

20.
一、“不务正业”与“误入歧途”我不是学农的,更不是学农史的,而是学艺术的,画个漫画,唱个小曲,倒是随手拿来不成问题。跨入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研究领域,完全出乎我和我的同窗们意外。他们都很惊奇,我怎么会不务正业(艺术),混到那里面(农业考古)去了?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想过,会被稻作农业起源问题搅合得这么深、这么久,腿都拔不出来!乐乎?悲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