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华虎凤蝶杭州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凤蝶杭州种各与南京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两中除在和龄幼虫历期及取食量上有一定差异外,在卵孵化时间分布、幼虫存活率、幼虫总历期与总取食量、蛹厍期及化蛹时间分布、羽化进度等生物学特征上并无明显差异,可见,中华虎凤蝶各种群间主要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作建议当某地种群濒危或数量急剧减少时,可通过引进异地种群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6个地区3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得出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3.
红纹凤蝶半合成人工饲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半合成人工饲料中马兜铃叶粉、麦胚粉加酵母粉、藻粉和防腐剂4因素3水平的不同组合对红纹风蝶幼虫历期、蛹重和化蛹率的影响,筛选出一个可用于大量繁殖的半合成人工饲料配方,在该配方中,幼虫期、蛹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化蛹率极显著高于其它半合成人工饲料配方,各因素不同水平的极差分析表明:防腐剂的含量是影响红纹凤蝶幼虫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此外,寄分呈的变化主要影响幼虫发育历期和蛹重,麦胚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取食茭白和水稻后生物学特征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茭白果肉和水稻茎作为食科,研究了二化螟茭白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茭白上的二化螟幼虫总历期、卵历期显著短于水稻上的二化螟,其成虫寿命、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均显著高于水稻上二化螟,而高龄幼虫历期、蛹历期、成虫羽化率,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在两种食料上无显著差异。茭白或水稻二化螟蛹和成虫的大小均以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取食茭白的二化螟蛹和成虫显著大于取食水稻的个体。茭白上二化螟雌、雄性比为1:0.8636,水稻上为1:0.9375。  相似文献   

5.
棉钤虫某些生物学特性与滞育诱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诱那导滞育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幼虫历期及性别与蛹滞育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虫三龄后幼虫历期越长蛹滞育率越高,而雌、雄蛹间滞育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以小菜蛾蛹作为寄主,比较浙江杭州和台湾梨山2地的颈双缘姬蜂在13~35 C范围内7个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存活、子代性比及内禀增长率.在13和35 C下,2个种群均不能育出后代成虫.在15、25、30、32和33.5℃下,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每雌寄生的寄主蛹数在2种群间无显著差异,但幼虫至成虫阶段的存活率在32和33.5℃下,杭州种群均高于梨山种群,其中32 C下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子代性比除33.5℃下2种群间无显著差异外,15、25、30和32℃下杭州种群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梨山种群.杭州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15~33.5 ℃范围均高于梨山种群,在30和32 C下,这种差异更为明显.推测在高温区段种群间存活率的差异是由于各种群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长期适应所造成的,存活率和子代性比方面的种内变异是进一步研究和利用颈双缘姬蜂防治小菜蛾时最值得考虑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黑龙江、山西、海南3个地区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发现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其中哈尔滨地区一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长,为34.54 d左右;山西地区二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居中,为21.47 d左右;海南地区的六化性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较短,为16.73 d左右,各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的发育历期长短与化性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野外调查结合室内饲养,研究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 (Leech,1889)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宽尾凤蝶在华南地区一年发生2代,全变态,幼虫常为5个龄期,以蛹越冬,一个生命历期为58~69 d,野外成虫主要出现于每年的4~5月和6月底~8月初,自300~1500 m海拔的人工林、次生林和原生林中均有分布;卵散产,幼虫具拟态、警戒色等保护性状,低龄期与高龄期保护性状差异明显,蛹具拟态等保护性状.  相似文献   

9.
采用室内饲养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对福州地区樟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e)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樟青凤蝶在福州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主要以幼虫为害香樟、肉桂等树木的嫩叶及新梢,影响新叶萌发,降低其观赏效果。该虫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以蛹越冬,非越冬代平均历期60.5 d,越冬代平均历期136.5 d。卵期约5 d,常单卵产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嫩叶;幼虫共5龄,历期26~30 d,食量随着龄级增加而增大;多于香樟叶背结蛹,蛹期约16 d,越冬蛹约92 d;成虫历期8~11 d,羽化率为87.5%。依据该虫在福州的危害情况编制其生活史表,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此外,饲养过程中还发现约8%的幼虫疑似感染病原而死亡,同时发现天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寄生樟青凤蝶,自然寄生率约为3%,对自然种群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索以黄粉虫蛹为食物繁育蠋蝽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以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蛹为食物进行人工扩繁蠋蝽(Arma chinensis)的可行性,在室内测定比较了蠋蝽分别取食黄粉虫蛹、黏虫(Mythimna separata)蛹和幼虫3种不同食物后的发育历期、死亡率、成虫体重及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蠋蝽取食黄粉虫蛹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其中,取食3种食物的蠋蝽成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蠋蝽取食黄粉虫蛹,若虫历期为27.97 d,显著低于黏虫蛹组的25.30 d,与黏虫幼虫组31.27 d之间差异显著;若虫期死亡率为26.67%,明显低于取食黏虫蛹和黏虫幼虫的33.33%、83.33%,与黏虫幼虫组之间差异显著;世代单雌平均产卵量为266.67粒,与黏虫蛹组413.00粒之间差异显著,而与黏虫幼虫组292.3粒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南京紫金山地区优势种群生活史特征与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从重要值、生命表特征、年龄结构以及优势种群幼龄期个体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研究了南京紫金山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活史动态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枫香种群、麻栎种群和白栎种群在南京紫金山地区森林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枫香种群、麻栎种群和白栎种群在其生长过程中,在低龄时期,死亡率都较高,进入中龄期后,由于上层空间都被栎木占据,枫香种群全部死亡,而麻栎种群和白栎种群的死亡率则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大;南京紫金山地区枫香种群属于典型的增长型种群,麻栎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白栎种群总体上属于增长型群落,但中间径级不完整,种群更新较为困难;在所研究的每一个样方中,一般只有一个优势物种呈聚集分布,而其他优势物种呈随机分布,或样方中所有优势物种都呈随机分布。这种分布格局是由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浙江杭州和台湾梨山2地的颈双缘姬蜂,以小菜蛾蛹作寄主,在室内进行了群体间、个体间杂交、回交试验,测定比较了各组合雌蜂寄生的寄主蛹数、育出的子代蜂数及性比.结果表明,除群体杂交时梨山种群子代雌性比显著较杭州种群为低、回交时(梨♀×杭♂)F1♀与杭♂回交的子代性比显著较杭♀与(杭♀×梨♂)F1♂回交的低外,其余所测定的各项生物学特性在各组合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杭州和梨山两地的颈双缘姬蜂在生殖上完全亲和,不存在生殖隔离,为同一物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分属4类杀虫剂的氰戊菊酯、甲基对硫磷、灭多威和硫丹4种药剂分别处理不同抗药性水平的棉铃虫3龄幼虫,系统观察处理试虫各龄的历期、预蛹期、蛹重和雌雄比,以比较药剂对抗药性和较敏感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两个种群均引起幼虫发育历期延长,且以灭多威和硫丹对条山较敏感试虫的影响最大,分别比对照延长1317及1294d。各药剂处理的试虫蛹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氰戊菊酯还可影响蛹的性别比例,引起雄蛹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4.
菱角萤叶甲取食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国外菱角生物防治的天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幼虫和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16~28℃),当温度过高(〉31℃)时取食量开始减少 幼虫、成虫取食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温度28℃左右 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量较大,危害期较长 建立了取食量与温度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能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 同时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取食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取食量有了很大差别,保山种群的世代取食量是泰安种群的2倍。[结论]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保山种群是国外控制菱角的潜在理想天敌。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NPV对茶尺蠖幼虫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喂饲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后,茶尺蠖幼虫的总食量极显著下降。1、2龄初饲毒,减少90.99~99.39%;3、4、5龄初饲毒,减少47.24~54.18%。总食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取食速率的显著减缓。1龄初饲毒,总取食期极显著缩短;2、5龄初饲毒,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4龄初饲毒,则总取食期极显著延长。各龄初饲毒后,该龄和下几龄的历期一般都极显著延长。饲毒后,幼虫体重明显减轻,能化蛹的蛹重也显著下降,但蛹历期和成虫寿命不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以EoNPV防治茶尺蠖幼虫宜在2龄初或其以前应用。在3龄初及其以后饲毒,高温条件下虽然幼虫死亡率不高,但总食量明显下降,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inter-重复序列引物扩增DNA多态性(ISSR-PCR)方法分析了6个产棉区棉铃虫间基因流动情况。筛选后的15个引物共扩增出138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为125条,占90.6%。6个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22 1 0.093 6 (SD),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595 6 0.054 5 (SD)。结果表明,今年不同地理种群间有较弱的基因流。聚类结果显示,河南安阳、江西九江、湖北武汉、安徽阜阳四种群间曾有过较强的基因流,而江苏南京种群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新疆库尔勒种群次之。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和南京灯下的褐飞虱长翅型雌虫形态特征的测定,表明在前翅、后足腿节、上颚口针、第Ⅰ、Ⅱ、Ⅲ产卵瓣的长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经统计分析,证明南京地区7月25日前灯下虫峰的虫源系来于南方,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灯下的虫峰为本地双季早稻迁出世代所构成。 通过不同地区种群的杂交试验和蛋白电泳谱带比较研究,初步认为环境因素是影响褐飞虱种群形态变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蝴蝶突变模型的性质分析害虫种群数量发生突变的条件和机理。【方法】在已有的害虫种群动态模型基础上添加农药影响因素,建立受天敌、气象环境因素、农药及植被状况影响的害虫种群动态蝴蝶突变模型,并对蝴蝶突变分歧点集所分各个控制区域的系统势函数和平衡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害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模型,并利用蝴蝶突变的性质描述了害虫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突跳和滞后等现象,解释了害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特征。【结论】害虫种群动态蝴蝶突变模型可用于解释昆虫种群动态的蝴蝶突变特征。  相似文献   

19.
Bemisia tabaci(Gennadius) is a serious pest in many cropping systems worldwide and occurs in different biotypes. The mtDNA COI gene of the 12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 were analyzed.Based on mtDNA COI sequences, their biotypes were characterized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populations were established with the method of UPGM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genetic similarity between those populations from Beijing, Zhengzhou, Zaozhuang, Nanjing, Shanghai, Haikou, and the B-biotype populations from California, Texas, Arizona reached 99.8-100%, which meant the nation-wide infested populations of B. tabaci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ere B-biotypes. Another population collected from Kunming of Yunnan Province showed very high similarity with Q-biotype B. tabaci from Spain and Morocco, which meant the Kunming population was Q-biotyp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invasion of Q-biotype into China.  相似文献   

20.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