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东省沙化土地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广东省1994年风沙化土地普查结果和1999年沙化土地监测情况。分析了期间沙化土地的变化原因,探讨了广东省不同的沙化土地类型的治理对策。并对沙区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遭破坏,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等人为因素是云南省沙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据沙化土地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河漫滩沙化、淤积沙化、风沙化、沙石化和土林等5个沙化土地类型。沙化土地造成土地生产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425.2hm2经过近5年的治理,各类土地面积有明显变化,对今后沙化土地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3.
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遭破坏,坡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等人为因素是云南省沙化土地形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沙化土地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河漫滩沙化,淤积沙化,风沙化,沙石化和土林等5个化土地类型,沙化土地造成土地产生力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425.2hm^2,经过折5年的治理,各类土地面积有明显变化,对今后沙化土的治理提出了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仍有5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需要治理,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到2020年需治理沙化土地32万平方公里,即每年需要治理2.3万平方公里,而且还有大量潜在沙化土地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甘肃林业》2002,(1):6-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沙化土地,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  相似文献   

6.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法。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及覆盖物被破坏,形成流沙及沙土裸露的过程。本法所称沙化土地,包括已经沙化的土地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防沙治沙规…  相似文献   

7.
第一条为预防土地沙化,治理沙化土地,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土地沙化的预防、沙化土地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活动的,均适用本办法。本省沙化土地和土地沙化的范围,包括防沙治沙规划中确定的沙化土地,以及监测发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沙治沙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沙化土地治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是河北省及京津地区沙化土地最为严重的地区,加快治理沙化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构建京津冀生态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分析该区沙化土地现状,提出了治理沙化土地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第3次沙化土地监测成果,分析了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沙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初步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辽宁省沙化土地现状,在总结防沙治沙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沙化土地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沙化土地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变化都有指示意义,为了定期掌握本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本省制定防沙治沙与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在现状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统计各类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监测方法。与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连续四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从最近20年5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看,在1999年之前的5年沙化土地是发展的,年均速率达到了2.7%,是有监测数据以来沙化土地发展速度最快的。在其之后的15年保持持续逆转的态势,逆转速率在0.25%~2.3%之间,逆转速度逐步减缓,小有起伏。同时尽管沙化土地总体在逆转,但局部地段仍在扩大,而且沙化土地面积占到区域陆地面积21.4%,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2.6%,而露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较大,比例较高,沙化土地的逆转具有很大的脆弱性,可逆性高。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现有荒漠化土地1447.5万hm^2,且以每年13.3hm^2的速度发展,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40年来,青海省在防治芒漠化方面给予充分重视,建立起沙珠玉、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等一批绿洲,近10年来,随着治沙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快地治理速度,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芒漠化总体趋势是在扩大。为更不效地防治芒漠化,本文提出了以防为主,防与治结合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沙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青海高寒、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危害和治理的现状,提出了沙漠化治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212.85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19.81%,其中石漠化耕地面积46.3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21.78%,石漠化耕地以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云南省石漠化治理存在着投资标准低,投入不足,治理需求大,成果巩固压力大,管理体制不顺,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困难等问题。藉此,提出遵循水土保持原则,因地制宜,改善农业条件,大力发展林禽林下经济模式,持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节约集约用地,严把耕地红线关,降低石漠化区域耕地承载压力,遏制石漠化耕地发生等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43%,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最低的省份,生态环境堪忧: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草场严重退化;盲目开荒;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自然灾害频繁。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当务之急,据此提出了建立生存林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荒漠化是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青海省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青海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生态地位极其独特而重要,面积越来越多的荒漠化正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不断蔓延的荒漠化不仅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西部大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海荒漠化现状、危害程度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河南省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从沙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类型以及沙区林地面积对河南省沙区沙化土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沙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化土地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沙区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河南省沙区面积正向着可逆的方向发展,但尚有一小部分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丘)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8.
古浪县地处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草场退化3种类型。古浪县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5.94%,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荒漠化现象,生态环境极其脆弱。1987~2000年的动态监测数据表明,全县荒漠化程度整体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局部地区荒漠化在继续发展,特别是北部占全县面积22.51%的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区,荒漠化程度已达到了重度。古浪县土地荒漠化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地表径流的减少和不合理的牧业活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朝阳市1999年、2004年两次荒漠化普查结果以及相关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朝阳市土地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成效作出定性的评价;对土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做出定量的分析;分析社会和自然因素对土地沙漠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朝阳市荒漠化土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上,现处于治理与恶化相持阶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2009年通辽市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通辽市沙化土地现状、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通辽市沙化土地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