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雅安市水口乡水口村积极开垦荒山和利用河滩非耕隙地栽桑养蚕,效益显著。该村1988年开始栽桑以来,现有桑树120余万株,由于培护管理好,良种桑多,1991年全村养蚕660张,总产茧22242公斤,平均单产茧33.7公斤,茧款收入达20余万元,人平收入247元;在该村带动下,香花村1组也积极栽桑24万余株,1991年开始养蚕174张,人平养蚕1.34张,茧款收入4.1万余元,人平收入315元。该组还出现了茧款收入上5000元的重点户,成为全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肇庆市地处粤西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河流众多,河滩地资源丰富,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阳光充足,适宜栽桑养蚕。西江流域劳动人民利用河滩地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郁南县志记载:“万历十年丁粮碑四十四年题允水灾低洼地准改农桑…,四十七倾九十二亩…,”“今按近数十年蚕桑日盛,都城设有桑市,四乡亦有养蚕沽茧,自绪者若附城人家多缫丝自织…”。江河两岸人民群众利用河滩地从事蚕业生产,从有文字记载的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1583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大力开展利用河滩栽桑养蚕,发展农村经济,取得显著的成效,创造了许多经验。为了摸清和了解全市利用河滩地发展蚕桑生产,加速山区经济发展,使西江流域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起来,  相似文献   

3.
<正> 尼龙温床培育成桑苗后,移栽到夏收后的麦荏田中,当年建成新桑园的方法,我们称其为接麦移桑建园法。1989年我们在全县6个乡镇推广面积达3000多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个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出苗早,易齐苗,成活率、成园率高,当年育苗,当年成园,当年投产,投资少,效益高,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既建设了桑园,又增收了一季粮食,深受蚕农欢迎。  相似文献   

4.
苍梧县石桥镇湾岛村沙村组于1985年开始种桑养蚕.当时只4户种桑0.27ha;1990年巳发展到34户(占全组数80%)种桑2.9公顷.全年养蚕265张,共产鲜茧6360kg,合计产值19830元,平均每户收入1750元;公顷桑产值19830元.养蚕收入2千元以上的有11户,5千元以上有3户.收入最多的是车清户,他家种桑0.25ha,养蚕26张,产鲜茧719.5kg,收入现金7533元,加上育桑苗收入,共计9200多元,除成本外,纯收入8000元.由于他们尝到了种桑养蚕的甜头,认为是农村致富的好门路.所以,现继续扩种,预计1991年增到4公顷桑园左右.他们发展桑蚕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5.
栽桑学科     
改革开放15年(1980—199年).我省蚕业界专家教授、蚕业工作者在各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共发表文章886篇.其中栽桑学科233篇、养蚕学科72篇、蚕种学科260篇、蚕病学科175篇、蚕生理学科33篇、综合利用及生物技术学科113篇。  相似文献   

6.
河滩栽桑     
<正> 实践证明,河滩地栽桑好处多,潜力大,是今后发展新桑园的主要途径之一。安康地区河流纵横,河滩地面积很大,但由于滩地地势低,土壤粘结性小,渗水性强,肥力不高,易受洪水泛滥影响,种植一般农作物不易保收,致使很多河滩地荒芜闲置,尚未充分利用和开发。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树性强、于高根深,抗旱耐涝,容易栽培。桑树下滩较之桑树上山容易进行,又易巩固,这是充分利用土地,大力发展集中成片桑园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许多邻近河滩社队,相继利用滩地开辟大面积桑园获得很大成  相似文献   

7.
<正> 我区位于长江以北,汉水中游,东经111°11′—113°20′,北纬31°—32°51°;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明显,冬夏长,春秋短,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10℃以上;全年平均气温15.8℃,日平均温度高于5℃的有280天(高于10℃的232天);无霜期226—248天;600—1000米以上山区,无霜期140—180天;降水量800—1000毫米。上述自然条件,适宜栽桑养蚕,高山区一年可养蚕2—3次;其他地区可养蚕5季。  相似文献   

8.
浙江兰溪县香溪公社洲上生产大队,是一个平原地区,位于衢江沿岸,土质比较肥沃,适宜种桑等经济作物。该大队于1957年至1959年三年时间利用衢江边上的一片荒芜浅滩,先后栽植桑树约85,000株,计开辟桑园250多亩,由于加强了培育管理,桑树很快成林。从1958年开始养蚕以来,  相似文献   

9.
<正> 兴文县二中学校,对如何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山区学校如何提高办学效益,普通高中能不能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赏试,走出一条教、科、农相结合的新路子,如何拓宽学生成才之路?这些问题,都是摆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面前的新课题。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和论证,学校领导和教师们一致认为:充分利用校院内的20亩土地,发展栽桑养蚕项目是最佳选择。因为搞这一项目,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短平快  相似文献   

10.
据丰都县蚕桑办秦湘介绍,丰都县1990年以来,规模栽桑养蚕,坚持走高效快速之路,全区蚕桑生产两年两大步,取得了长足发展.昔日荒山秃岭,今日沧海桑田。1990年11月17日中央  相似文献   

11.
我镇地处奉新县城,农村部分有五个大队,三个场(即蚕桑场、水产场、农科站)五十八个生产队(分场),一千四百一十户,六千四百农业人口,有耕地面积八千八百四十亩,其中水田七千八百亩,荒山、河滩洲地一万二千余亩,是个人多田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长期以来,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下,全镇二千一百多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生产粮食上,农忙时还要动员城镇企业的劳动力去支援,粮食生产虽有所增加,群众生活却无法提高。一九七九年年终分配农村人平纯  相似文献   

12.
肖山县有辽阔的海涂,发展蚕桑生产的潜力很大。海涂育桑,1971年从1斤桑籽开始试验,1972年小面积育苗110亩,1973年大面积育苗近3000亩,产苗4000万株,1974年开始全县围垦海涂,进行大面积栽桑养蚕。1976年全县桑面积达二万余亩,其中海涂桑园一万二千多亩,初步建成一批集中成片成带的专业桑园,每块面积分别有一百亩、二百亩、四百亩,最多的有五百亩,据统计全县新桑园面积在一百亩以上的大队(单位)  相似文献   

13.
我县地处西江下游,分布在西江、抚河两岸有五个公社,江河两岸17——24米水位的河滩地不少,这些河滩地是一片土层深厚而又经常受浸的肥沃冲积土.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对如何合理利用这片土地,使到既能防止河滩冲刷,保护堤岸,又能增加经济收入,进行了不断的摸索,但是都找不到比较理想的治理办法,一般只好是夏秋两季丢荒,中秋至第二年春季种一造萝卜或红薯及其他一些冬种作物,但是对河滩毫无保护作用,经济收入也不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大型客轮航行,由于马力大,航速高,浪大,对河岸的冲刷更为励害,涝泥无法淤积,崩塌现象严重.由此可见,河滩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2002年开始,我们在雅鲁河、济沁河等河流两岸的河流石滩涂上在不影响分洪卸洪的情况下进行了植树造林试验研究,取得了成功,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本文介绍了我们对河滩地造林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江河纵横,沿江两岸的河滩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利用河滩土地栽桑养蚕,我们在大中坝河滩地作了一些探讨。 我场大中坝桑园地处南充市郊区嘉陵江河心的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上,现有桑园面  相似文献   

16.
<正> 王桂珍,蓬安县金溪镇六村四社人,是一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妇女,她坚持不懈地发展蚕桑生产的十年中,成为一名省人大代表,多次受到省、地、市、县政府表彰,成为蚕桑生产先进个人,科技致富能手。她家有人口2人,耕地面积6.8亩,其中田面积0.5亩,土面积6.3亩,其中:桑园面积5.8亩,现有桑树1万株。1984年,  相似文献   

17.
《四川蚕业》2008,36(2):45-45
一种被称为“伐条式栽桑”的新模式,在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石院村蚕桑示范基地进入试验阶段,该模式可实现当年栽桑当年采摘桑叶,割掉一茬立马又能长出一茬,以适应多批次养蚕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 最近,我与县科协史佑才,农业局果桑站乔自新,外贸公司姚长友等三位同志,利用两天时间,对我县文学乡韩家庄、太吕村几个栽桑养蚕户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在黄河滩涂发展蚕桑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效益可观,是一项大有可为的致富门路。这一产业,为我县综合开发黄河滩涂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亩桑园,三亩庄田。△蚕儿不吃五谷草,养蚕先把桑栽好。△养蚕多栽桑,养鱼挖池塘。△栽桑如栽“摇钱树”,养蚕如得“聚宝盆”△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 养得一季蚕,可顶半年粮。  相似文献   

20.
<正> 如东县河口乡双庙村退休干部张德连,1984年退休后,为了能继续对社会作贡献,1985~1986年栽桑2亩。张老不熟悉蚕桑技术,他购买了有关蚕桑书籍学习,还时常听广播学技术,还虚心向内行求教。当年新栽桑采用摘芯分叉促条多,绿肥扣青,精心培育,桑树长势喜人。为了养好蚕,建了2间专用蚕室,严格彻底消毒,坚持科学喂养。1986年养蚕5.5张,产茧208.65公斤,茧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