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研究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建设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阿坝州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重建问题初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了阿坝州生态环境现状、农业气候区划特征、农业生态组成方案及退耕还草还林的意义及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财  包成兰 《青海草业》2001,10(4):34-35,29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 ,2 0 0 0年大通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完成退耕面积2 0 0 0hm2 ,其中退耕种草 1 866.7hm2 ,人工造林 1 33.3hm2 ;周边荒山治理 2 4 0 1hm2 ,其中种草 346.1hm2 ,人工造林 2 0 5 4 .9hm2 。在实施过程中 ,立足现实 ,因地制宜 ,采用“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5.
6.
1.1 生存需要带来的矛盾 求生存是人的本能,我国西部地区的贫穷多年来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只有妥善为农民解决了吃饭、烧柴、用钱的问题,才能使退耕还林还草能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而我国现有592个贫困县,70%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以山区为重点。因此,西部地区农民脱贫问题任重而道远,农民的吃饭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区划刍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气候资源、土地状况、草地类型的不同,将降水和积温同海拔结合,并与相关的行政区划相统一,整体上将甘肃省的绿化区域划分为干旱荒漠区、高寒草原区、灌溉农业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寒区、半湿润区和亚热带湿润区7个区域,并进行了详细地分区论述,为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还草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当前,四川省的退耕还林还草已显现出一片生机。国家为此提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大促进了此项工作的进程,但也有少数农民不是很理解。为此,笔者作了一些专门的论述。1 退耕还林还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1.1 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由于人为的破坏、环境的污染,导致了生态的不平衡、自然规律的渐变、天气的恶烈,特别是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9.
浅谈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万军 《四川草原》2003,(2):10-10,12
<正> 雷波县共有坡耕地面积2.5×104hm2,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有1.37×10hm2,5°~25°的坡耕地有8433 hm2,15°以下的有2820 hm2,全县坡耕地面积在农业用地中所占比重很大,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中养分含量低,经济效益低,且生态、社会效益呈负面趋势,有55%的坡耕地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全县共需要退耕地1.7×104 hm2,涉及人口163629人。雷波县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到2009  相似文献   

10.
贾永强 《草业科学》2005,22(3):64-64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5年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累计退出坡耕地4.07万hm^2,完成荒山荒地造林11.72万hm^2,工程项目共涉及全市9个旗县区的201个乡,直接受益的农民近44万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但绿了荒山,还富了百姓。  相似文献   

11.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退耕还草使植被群落趋于稳定。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退耕还草5年后,植被碳密度比退耕初期增加331.81 g C·m-2。不考虑退耕初期因耕播时施肥的影响,并以退耕还草第3年的土壤有机碳为本底值,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退耕3年后的2.74 kg C·m-2增加到5.06 kg C·m-2,土壤固碳速率为1.16 kg C·m-2·a-1。0~30 cm土壤全氮增加到2.98 kg N·m-2,比退耕1年和3年分别增加了1.60和1.64 kg N·m-2。退耕并禁牧后土壤趋于松软,地表植被覆盖物增加,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龄延长而降低,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增大,特别是土壤0~10 cm最大持水量增加显著,5年后达52.37 mm,比第1年(44.48 mm)高7.89 mm。由于退耕还草时间较短,底层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草地占据了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交错带,对人为活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因此在草地生态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建设人工草地,合理的对草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完善草地的生态建设,使草地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3.
关于开发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姜恕 《草地学报》2003,11(1):10-14
关于退耕还林还草,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1.在草原、荒漠和高寒高原地区,由于生物气候带规律性的制约,天然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在非林地带的局部地段,如:山地阴坡、沟谷底部、河岸湖滨低地和含水较多的沙地,则有森林存在,而且宜于造林。种树与生物气候带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应予以更多的考虑。不仅如此,在营林目的、林业的概念、森林结构以及树种等方面都要求作相应的修改,以适应干旱-半干旱的非森林气候。目前在林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着把灌木和灌丛等同于林木和森林的荒诞问题。它可能给生态学、生物学、林学甚至自然地理学带来概念上的混乱。2.还草,应看作“草业”的光辉起点。草业,以草和畜为核心,同农业饲料生产、生态保护性的林业、草原荒漠和高原特殊有用植物的集约栽培相结合,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工程。围绕着这样的草业系统工程还包括广大天然草原围栏轮牧系统。在这里,放牧并非古老落后的草场利用方式,而是一种有先进科学含义的生物学营养循环的系统,对中国尤其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背景出发,参阅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研究,在对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利用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千年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思想和社会经济理论,提出实现中国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处理好西部草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发展子系统、科技文化子系统、人口子系统、草地资源利用子系统和草地管理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系统相悖的问题,促进各个子系统耦合,使西部草地生态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甘肃省清水县梁家村草畜平衡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草场及农作物秸秆产量及理论载畜量的计算,进行了草畜平衡评估,并分析了影响草畜平衡的各种因素,针对性提出了解决草畜不平衡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任务重大而艰巨。分析了青海省大通县草场资源现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理清了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草地资源保护、建设与利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退化已成为制约草原牧区农牧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落实和完善草原产权、使用权和承包责任制,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推广先进的饲养生产方式、建设高效益家庭牧场,是短时间内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草地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占世界陆地总面积25%,占我国国土面积40%,占吉林省土地面积16%。草地既是生态环境绿色屏障,又是生态农业和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草地的上述功能,详细论述了吉林生态省建设中草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河源头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腹地,地处北纬33°30′~35°40′、东经95°25′~99°25′,海拔高度多在4300~4800m之间,气候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结合20余年来对黄河源区天然草场的调查研究和实践以及对其现状的基本认识,着重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起天然草场变化的途径。结果认为,黄河源区的天然草场虽然有所旱化,但并没有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严重,更没有到几近崩溃的边缘,而且这种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引起的。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本区天然草场保护、利用、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