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陶小芳  朱战强  周素红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5):191-196,封3
基于广州市26个典型社区的706份调查问卷,结合社区环境调查,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超重的影响因素、居民超重的社区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居民超重率为32.15%。个体因素方面,年龄与超重概率正相关,已婚居民超重概率高于未婚居民,中下收入居民超重概率高于高收入居民,散步健身时间与超重概率负相关。社区环境方面,社区周边公园广场数量与超重概率负相关,保障性住房和历史街区居民的超重概率高于商品房社区居民。此外,社区周边健身场所数量与超重概率正相关,结果与常识不符,原因可能是超重居民存在主动健身行为。居民超重存在社区差异,社区健身环境可以解释社区差异的2.03%,社区健身环境和社区类型可以共同解释44.91%。总之,个体因素和社区环境共同影响超重,应从个体和社区两个层面对居民超重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浙江省长兴县雉城成校社区教育取得较大发展,但也存在着投入不足,社区教育所需的设施设备、校舍及师资等严重缺乏;社区教育开展的活动较多,但居民实际参与率不高;现有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居民需求;课程安排时间、地点和居民生活相冲突;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授课形式不能满足大家需求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居民认识不到位,终生学习的觉悟不高,终生教育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较薄弱等。因  相似文献   

3.
从社区社会资本角度入手,通过对南京村改居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表明,总体上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水平不高,村改居居民社区归属感与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在社区内的关系与居住时间有关。村改居社区作为城市化过程中传统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品,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也是村改居社区建设和转型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需要提高社区的整体信任和规范水平,扩大社区内的社交网络,提高居民社区建设的主体地位意识,增强社区认同感,充分考虑居民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机构——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是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因此,改革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从原有的准行政管理型模式逐步过渡到民主协商、合作型治理模式是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分析构建为苏州城市社区居民健身服务的体医结合的可行性,并对体医结合及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全民健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武汉市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区的14个街道和社区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参加健身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影响居民参与健身锻炼的制约因素,为进一步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为武汉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南宁市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状况,为完善健康管理提供参考。自制问卷调查南宁市40个社区3357名居民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社区健康管理认知及需求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度等。发现南宁市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知识知晓率为52.4%,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对居民健康管理知识的知晓情况有影响(P<0.01);居民倾向于通过书籍杂志(60%)、与医护人员的交流(59.2%)、健康教育讲座(33.5%)获取健康知识;居民关注度较高的是健康体检知识(52.5%)、饮食营养指导(51.5%)、中医养生保健(38.0%)。说明南宁市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知识知晓率较低,但健康服务需求量大,应根据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完善健康管理,促进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8.
居民是城市社区建设的主导力量之一。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但就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居民参与状况并不乐观已成为目前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瓶颈性问题。本文作者在描述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现状及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试从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培育社区共同利益及加强参与及渠道建设等方面提出开创中国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新局面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城市人文形象的重要标志。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域市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居民内心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高。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对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靠近城区、接轨城市的城郊农村经拆迁后,被纳入城市范围。城郊农民的文明素质虽然有一定进步,但依然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以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集聚区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农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型过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靠近城区、接轨城市的城郊农村经拆迁后,被纳入城市范围。城郊农民的文明素质虽然有一定进步,但依然有很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下面以江苏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民集聚区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农民向社区居民的转型过渡。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55-256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本文以嘉兴市城市社区信任现状为出发点,通过查阅文献、分发问卷、实地走访等方法,探寻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居委会之间存在的信任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地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围绕老旧社区的安全、卫生等诸多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具体的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探讨居民参与城市老旧社区治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具体的问题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发展社区武术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意义,提出了构建社区武术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和对策:构建社区武术多元化服务体系,适合我国居民的居住条件环境与体育设施现状,有助于丰富社区体育内容,促进社区武术发展,对于拓宽武术发展领域,推动武术大众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加强社区武术组织管理,建立社区武术组织网络体系,加速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人才建设,丰富社区武术多元化服务内容等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从而达到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需要。当人们的体育需求不能由单位满足时,其利益取向便转向社区,业余时间就地就近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成为人们满足体育需求的新途径。社区体育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法和良好的健身效果吸引着广大社区成员。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社区公园定义及重要性,以南京观音门社区公园设计为例,通过构建"一核、两轴、多景点"的景观结构,秉持"以人为本、生态持续、文化融合"的设计理念,结合居民健身、交流等需求,通过三级道路及其多节点的交通设计满足不同体力人群活动的交通路网结构。通过南京观音门社区公园设计实践,探索"以人为本"如何在社区公园设计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体育建设成为当前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社区体育的有效建设与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与健康需求,增强社区群众的人际交流和凝聚力,舒缓社区内的各种压力和冲突,所以对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形成有效的促进。对此,首先分析社区体育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接着就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社区体育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开展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促进社区体育建设的健康、持续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社区居民的健身文化推广也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但是由于我国村镇社区居民的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以及村镇社区健身资源有限的相关问题较多,并不利于村镇社区全民健身的推广。而健身气功作为一种占用场地较小,便于村镇社区居民日常练习的健身运动方式,更加适合在村镇地区进行推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村镇社区全民健身推广的主要障碍,同时解析了在村镇社区发展健身气功的优势,并最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健身气功在村镇社区的推广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与城市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广州市云景花园社区的部分居民为 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锻炼场所的选择、锻炼时间安排、锻炼频次以及锻炼项 目选择等方面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的 水平;选择营业性健身场馆与相对固定的锻炼时间安排有助于提高运动锻炼的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的频次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正相关;首选球类运动和场馆健身运动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平 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216-2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方都依据实际积极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以S市的居民自治项目为例,分析基层社区开展居民自治项目的运行机制及其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研究发现,当前居民自治项目的运作虽然动员了居民力量,社区居委会、街道,甚至社区外的社会组织也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居民自治项目的运作依旧离不开政府的"手",居民的参与度和参与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