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祥谦果林场于1995年发现了编号为166号东壁龙眼优株,并开展了优株选育、生物学特性、多头高接换种、良种繁育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1995—2003年,该场为周边及临近乡镇提供东壁龙眼优良接穗1万多条,提供优良种苗8.2万株,应用推广面积达204.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龙眼主要栽培品种老化 ,而且栽培品种绝大多数为中熟品种。为解决龙眼生产中存在的品种问题 ,选育早熟、优质、稳产龙眼新品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选育经过我所自 80年代开展龙眼早熟新品种选育工作 ,先后从龙眼实生株群中选出一批早熟、优良单株 ,经过对比观察 ,1 986年从中选出龙优。1 987年在本所建立试验园之后 ,又分别在莆田市的丘陵山地、溪流冲积地、沿海台地等地建立若干个试验点 ,并在福建的漳州、厦门、泉州、福州以及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区 )进行区试。1 991年后各地试种的无性后代树陆续开花结果 ,经过多年多…  相似文献   

3.
1 选育经过“古山二号”龙眼是1982年在龙眼品种普查时由原揭阳县林业局林旭群发现的优良单株。经17年对母树初选、复选和嫁接后代进行品比试验、中间试验和示范推广,选育出性状稳定、早熟、果大质优、丰产稳产的鲜食品种。1986年10月选送“古山二号”龙眼样果参加广东省农委主持的优稀果品品评会,获同类果品第一名。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年7月25日“古山二号”龙眼品种选育项目通过省级专家鉴定。2000年3月20日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认为一个新品种。这一品种比石硖早熟7~10天,具果大、质优、丰产性能好…  相似文献   

4.
龙眼是亚热带常绿果树,无患子科龙眼属,是我省名贵水果之一。根据P.N.Bhadhurig S.Dose(1949年)报道,根尖染包体2n为30条。我所为了选育焦核龙眼品种和探讨龙眼焦核的原因,于1919年开始对龙眼根尖、茎尖、嫩叶体细胞染色体的观察方法进行了研究。我们先后采用了孚尔根染色、醋酸洋红染色和乳酸—丙酸—地衣红等几种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5.
涪陵龙眼距今已有300余年栽培历史,相传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有邑人徐帮道在外做官,从福建带回龙眼苗5株,栽于世居的陈家坝彭家院子(现南沱镇睦和村),当时成活了3株。之后,通过实生繁殖,涪陵龙眼的种植规模和区域不断扩大。据1997年调查,涪陵全区有50~100年生的龙眼树3000余株,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8个乡镇,以南沱镇分布最多、最集中。涪陵龙眼按果皮颜色划分为黄壳和青壳两大类。“涪陵黄壳龙眼”是涪陵区果品办公室历经10年从本地实生黄壳龙眼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变异单系(编号为“涪选97—1”),并于2007年1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登记(渝品审登2007004)。  相似文献   

6.
焦核龙眼种子发育特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目的与材料方法 龙眼的焦核性状长期以来很受育种工作者的重视。黄金松等报道(1980),选出闽焦64-1和64-2两株带焦核性状的龙眼优良单株;但发现其后代焦核性状遗传不稳定(黄金松等,1980;杨永青等,1987),影响了焦核龙眼品种的选育进程。本试验对焦核龙眼种子的发育及败育期种子的细胞组织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以期为龙眼焦核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四川泸州以特产龙眼著名,过去多为实生繁殖,品质良莠不齐,难于商品化。1982年我们在龙眼小苗双芽腹接成功的基础上,对7~10年生实生龙眼以同法进行多头高接换种。接穗为本所选育的八月鲜、沪元106。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目的是探索龙眼种子生活力的强度,为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从1980年开始,以本所龙眼为材料进行观察。种子剥离果肉后用清水洗净备用。方法如下: 1.干燥状态:种子洗净后放在盆中,置于阴凉处自然干燥。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龙眼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明忠  陈开端 《福建果树》1994,(1):40-41,65
福建省龙眼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何明忠,潘少林福建省连江县农业局陈开端,郑元宗龙眼是重要的亚热带果树,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近年来我省龙眼栽培面积日益扩大,龙眼品种选育及栽培研究进一步开展,但是,龙眼害虫对龙眼产量、品质影响至今未能得到...  相似文献   

10.
龙眼新株系细核脆香的植物学特征及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核脆香龙眼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于 1992年在南宁市郊广眼龙眼实生树中发现的新单株。原母树树龄约 4 0年 ,树高 5 3m ,冠幅 6 3m× 6 6m ,后因修筑道路被砍。该单株具有丰产稳产 ,果粒均匀 ,果皮浅黄色、外观美 ,肉质爽脆 ,味甜香气浓等优点。本研究通过田间观测比较细核脆香龙眼新株系和与其熟期相近的石硖龙眼单株的植物学特征和果实性状 ,并采集叶片进行过氧化物酶 (POD)同工酶分析 ,旨在对细核脆香龙眼的植物学特征和酶学进行评价 ,为该品种选育和进一步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在广西农业…  相似文献   

11.
郑薯9 号是由早大白×豫马铃薯1 号杂交后代
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1998 年以早大白为母本,
豫马铃薯1 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组合编号为98192。
通过实生苗选育、无性世代选育、品种比较试验、河南
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育成优良品种98192- 60。
2009 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
定编号为豫审马铃薯2009003,定名为郑薯9 号。  相似文献   

12.
我国龙眼育种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全球龙眼栽培总面积近68万hm2,产量约230万t,主要生产国有中国、泰国、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中我国的龙眼种植面积39万hm2,产量126万t,居世界第一。我国是龙眼原产地,拥有丰富的龙眼种质资源,目前,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圃收集保存了320份种质资源。据史料记载,龙眼在我国有2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早在南宋就有进行龙眼品种选育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现有晚熟龙眼主栽品种果实经济性状指标——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和可食率很难同时达到国际市场龙眼优等果的标准(单果质量≥14克,可溶性固形物≥18%,可食率≥70%),选育达到或超越上述标准的晚熟龙眼新品种,可以提升龙眼市场竞争力。‘友谊106’系1995年选出的龙眼实生变异株,抗丛枝病能力强。经多个试验点调查,发病株率仅为1.3%.母树及无性子一代、二代叶片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均为P1、P2、P4、P6带型,2004年1月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14.
桂龙早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从实生变异株中选育并通过成果鉴定和新品种登记的大果型龙眼新品种。该品种果肉不流汁,较爽脆,味清甜,并且有树体矮化、易成花着果、早结丰产稳产等特点。本研究通过田间观测比较桂龙早1号新品种与广西主栽品种石硖和大乌圆龙眼的植物学特征和果实性状,并对其与48份龙眼品种(单株)应用AFLP标记进行聚类分析,旨在对桂龙早1号的植物学特征和亲缘关系进行评价,为该品种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薹杂1号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菜薹新品种,其组合为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薹2A×父本系96(1),2007年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鉴定,编号为陕鉴蔬2007001号。  相似文献   

16.
四川龙眼的主产区为泸州,称泸州龙眼。由于品种良莠不齐,管理不善,因而新栽树投产迟,成年树产量不稳定。为使以泸州为代表的四川龙眼步上新台阶,建立起内陆优质龙眼基地,建议采取如下技术措施。1.无性繁殖良种,改变良莠不齐的面貌。泸州龙眼经过二十多年的选育,已筛选出一批不同成熟期的优良单株,应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大量培育嫁接苗,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17.
"桂龙1号"是从广西龙眼优良实生变异单株中选育出的龙眼新品种,2014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南宁,该品种7月15—20日成熟,平均单果质量11.7g,可食率67.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5%,果肉不流汁。  相似文献   

18.
课题组从1990年开始桃品种选育工作,以选育研究适应高温多湿气候条件的鲜食品种为主要目标。先后引进、收集桃品种112个,进行比较鉴定,筛选出了适合于高温多湿地区栽培的早熟鲜食桃优良品种,编号为特早熟1号、特早熟4号、特早熟5号、早优6号和甜油桃1号。现将其主要经济性状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是以研究、选育果树良种,提高果树效益和果品出口创汇竞争力为宗旨的省级科研事业单位和育苗基地,肩负振兴果业的重任。本所专业设施完备、门类齐全,科研手段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所内目前拥有农业部资建的国家龙眼、枇把品种资源圃:收集龙眼、枇杷、荔枝、柰、桃……等国内外果树优良品种和稀有单株500多份;选育出适宜长江以南推广种植,具有出口创汇竞争力的特优良种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春橙1号”、“四季蜜龙眼”、“桂蜜龙眼”和“金桂香丰亡”等4个水果新品种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