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优202系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用自主选育的漳恢202作父本,龙特甫A作母本配制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在漳浦县进行多点、多季示范推广,经田间考察早、晚两季综合性状均表现突出,具有壮秆、大穗、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等特点,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对2007年的示范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与宁波市种子站于2000年用甬粳2号作母本,k26480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优质晚稻新组合.表现产量高,中感稻瘟病,米质较优,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泉州市2006年引进该组合,进行多点试验试种,2006-2008年参加泉州市超级稻生产试验、示范,表现丰产稳产性好,中感稻瘟病,增产潜力大.2007-2008年在永春、南安、晋江等地推广种植1 000 hm2.  相似文献   

3.
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清流县引进示范推广,2007年在李家、龙津、嵩口等地示范表现良好。龙津镇俞坊村百亩烟后稻高产栽培示范经实割验收,平均产量593kg/667m^2,比对照谷优527增产93kg/667m^2,高产田块产量达659kg/667m^2,增产显著。现将其作烟后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宜优99是由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于2007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8—2009年在永安市示范推广,表现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等特点。介绍了宜优99在永安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金优明100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选用优质不育系金23A与抗病恢复系明恢100配组育成的早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4001)。宁德市蕉城区2006年引进种植,经过2006、2007年试验示范,总体表现优异,2008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开缄 《福建稻麦科技》2006,24(2):36-36,45
Ⅱ优131是福建省泉州市农科所用Ⅱ-32A与泉恢131配组选育成的三系籼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福建、广西、广东南部地区作早稻种植,汕优63种植区作中稻及晚稻种植.尤溪县2004年引进在管前镇村尾村作早中稻示范种植,2005年引进在梅仙镇玉石村作再生稻示范和单季稻区推广.现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作中稻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Ⅱ优936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尤溪县2006、2007年引进示范推广,并在城关镇示范展示,表现良好.2008年参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经实割验收,平均产量582kg/667m2,比对照品种谷优527增产81 kg,/667m2,高产田块达623 kg/667m2,增产增效显著.现将Ⅱ优936作瓜后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Ⅱ优851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Ⅱ-32A与自选恢复系南恢851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5、2006年2a参加南方稻区晚籼中迟熟A组国家品种试验,表现突出。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稻2007030)。建阳市从2004年引进试种,经4a多点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米质较优等特点,可在建阳市作晚稻及烟后稻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D奇宝优1号作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奇宝优1号是尤溪县良种生化研究所和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用D奇宝A与登秀1号配组育成的晚籼杂交稻组合,于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长汀县2006—2007年在全县多点多稻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组合产量高,双晚,平均产量565.8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7.8%;作中稻和烟后稻,平均产量560-620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8.9%,达显著水平。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在长汀县中稻、烟后稻区或类似生态区域推广种植均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深受广大农户欢迎。现将其作烟后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两优培九是江苏省农科院用培矮64S与9311配组而成的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1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武夷山市种子管理站2000年引进试种示范,2000~2002年在武夷山市作中,晚稻多点试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抗病性强,抗倒伏等多项优点,2003年大面积推广,深得农民的喜爱。现将示范推广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邱木生 《福建稻麦科技》2006,24(4):28-28,33
Ⅱ优125是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用自育恢复系南恢125与Ⅱ-32A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清流县引进经多点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尤其在山区冷烂田表现较强的优势,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深受农户喜爱,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202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202是漳州市农科所用自主选育的不育系龙特甫A和恢复系漳恢202配制的籼型三系感温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要介绍了特优202的选育及栽培、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Ⅱ优139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Ⅱ-32A 与福恢139配组而成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在建瓯市作中、晚稻多点试种,表现米质优、单产高、抗性较好、生育期理想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优质杂交稻组合,现将其在建瓯示范表现、主要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江优明62是由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福建六三种业共同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于2010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11—2013年在永安市示范推广,表现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介绍了江优明62在永安市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Ⅱ优辐819是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重穗型杂交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3003)。2003年明溪县引进并多点试种,取得了成功,2004—2005年继续推广种植,表现出熟期适中,后期转色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优的特点,适合明溪县作中、晚稻栽培,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现将其示范推广情况和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甬优9号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甬优9号是由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与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2007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引入诸暨市示范,2006年开始分别在手插、机插和直播田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2008年较大面积推广。在近几年的示范推广中,甬优9号表现出抗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食味好等特点,是具有较好推广前景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稻组合扬两优6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荣枝 《中国稻米》2008,14(6):48-49
扬两优6号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两系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组合。该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4)。2006年引进福建省尤溪县进行试种、示范,2007年分别在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烟后稻共推广种植面积240hm^2,表现出优质高产,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丰产性,取得较好的推广成效。  相似文献   

18.
Ⅱ优131是泉州市农科所用不育系Ⅱ-32A与优质恢复系泉恢131配制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属基本营养型,具有高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福建、广西、广东南部地区作早稻种植及汕优63种植区作中稻及晚稻种植。2005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和2006年引进在尤溪县静仙镇玉石村作再生稻示范推广。现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Ⅱ优辐819是南平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高产、重穗型中晚稻杂交组合,具有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分蘖中等、抗逆性强、再生能力较强等特点。200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闽审稻2003003),是近年来高产与优质协调较理想的组合。2005年和2006年引进在尤溪县中仙乡东华村作再生稻示范,并在全县推广。现将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谷优3301是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龙岩市2008年开始试种,2009年在龙岩市农科所作双季晚稻、上杭县作烟后稻和双季晚稻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好,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等特点。现将示范种植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