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试验采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标准毒株制作病理模型,并对IBDV在感染鸡体内各组织器官的动态分布规律进行探究,旨在为临床中更好地控制IBDV提供数据资料。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非免疫1日龄海兰褐蛋公雏,购自定州种鸡场;  相似文献   

2.
3.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关于IBD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等,国内外学者已有不少研究,但有关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在雏鸡体内分布及其消长规律,尚无详细资料.为此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结合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了IBDV在人工感染雏鸡体内的分布情况、消长规律以及病毒分布与组织病变发生、发展间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阐明本病的发病机理和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军  高巍  侯军 《中国家禽》2007,29(12):47-49,52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 bursal 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给世界各国的家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1]。据调查,美国鸡群的血清阳性率几乎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检测人工感染鸡体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人工感染12周龄SPF鸡体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动态分布结果,感染后第2周可从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检出CAV-DNA,在第3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6周时检出率仅为6.3%,第7周以后均未能从血液白细胞中检测到CAV-DNA;人工感染后第2-12周均能从骨髓,胸腺,脾,肾,肝和腔上囊等组织检出CAV-DNA,其中以骨髓和胸腺的检出率最高,其次脾,肾和肝,腔上囊最低,从12  相似文献   

6.
7.
8.
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病毒样颗粒(VLPs)的免疫原性进行了探讨,并将其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活疫苗进行比较。分别用VLPs及VLPs+Poly IC对14日龄非免鸡进行免疫,并用IBDV B87株弱毒商品疫苗作为阳性对照,同时设置空杆粒蛋白组作阴性对照及PBS对照。免疫前进行颈静脉采血,首免后每隔1周进行3次采血,通过间接ELISA抗体水平检测、中和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来进行分析比较。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首免后第7天,在鸡的体内可检测到IBDV特异性抗体的组别为:VLPs组、VLPs+Poly IC组和B87株组,且在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明显增高(P0.05)。首免后第14天,在3组鸡的体内均检测到高水平的抗IBDV中和抗体,且呈快速增长趋势。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VLPs组、VLPs+Poly IC组和B87株组鸡体内淋巴细胞增殖动态明显高于接种PBS和空杆粒蛋白组的鸡(P0.01),并且在加强免疫后明显提高(P0.05)。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攻毒后第2天PBS组和空杆粒蛋白组的鸡均表现出IBD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且在攻毒后第6天全部死亡,VLPs组鸡的存活率为88.7%;VLPs+Poly IC组鸡存活率为80%;B87疫苗组鸡存活率为88.7%。器官指数分析结果显示,3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制备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样颗粒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CA毒株和B87株混合抗原脾内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采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筛选,共检出31个原始阳性孔,阳性率为15.4%,选择其中3个孔,分别进行3次克隆,最后获得3株杂交瘤细胞,命名为B28、B34、C28。通过与其它禽源病毒的交叉试验证明,分泌的抗体均具有高度特异性。3株细胞的平均染色体数分别为94、87、89  相似文献   

10.
<正>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双股RNA病毒属,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感染率和死亡率高,鸡场一旦感染发病,以后每批雏鸡均可感染发病。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由于这种病毒对大多数消毒液和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所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是鸡场反复发生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人工感染雏鸡法氏囊的病理学动态观察任玉红宁官宝(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太谷030801)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导致鸡体法氏囊淋巴细胞坏死而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其它传染病易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交叉保护特性。这些病毒代表血清1型的不同亚型,包括最近分离到的毒株(变异株),和血清2型病毒。用含有10~5、10~6、10~7或10~8TCID_(50)的已知病毒的灭活苗接种3周龄鸡,2周后以10~2或10~(3·5)EID_(50)的标准毒株或血清1型变异株攻击。攻毒后5天和10天根据眼观和组织学损伤、体重及法氏囊/体重比估价保护作用。血清2型病毒不能保护鸡抵抗血清1型病毒的攻击。低剂量的变异株疫苗能保护鸡抵抗高剂量或低剂量标准毒株或变异毒株的攻击。低剂量标准毒株或变异株疫苗能保护鸡抵抗高剂量或低剂量标准毒株的攻击。高剂量的任何一种标准毒株疫苗均可保护鸡抵抗低剂量(10~2EID_(50))变异株的攻击,但不能抵抗高剂量(10~(3·5)EID_(50))变异株的攻击。标准株疫苗赋予抗变异株保护力的最低剂量依毒株不同而异。结果表明,保护作用依赖于疫苗和攻毒的毒株和剂量,而且变异株和标准株拥有共同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4.
1.1病料 新疆巴州轮台县个体专业养鸡户送检6周龄病鸡10只。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即腔上囊病)是当前国内外主要的鸡传染病之一,以雏鸡发生为主,死亡率达15——30%,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发展。对此病目前尚无快速灵敏的监测方法及有效的防治措施。上海农学院第一生物研究室陆苹副研究员,研究成功的鸡法氏囊病病毒单抗,经试验测定,证明该单抗特性好,在一定条件下,其性能和效价稳定,实际应用于鸡法氏囊  相似文献   

16.
自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MAb)已对生物学诸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MAb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研究中也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1985年以后,MAb在IBDV结构蛋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美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发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亚临床型的IBD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在增加;用通用的标准Ⅰ型IBD疫苗免疫鸡群仍有IBD的发生;从免疫过IBD疫苗的鸡群中分离到IBD Ⅴ的变异株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采用鸡胚法氏囊细胞培养方法驯化1株抗原性强、毒性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RF—4B),经大量细胞培养增殖后,制备高纯度、高灵敏性的组织培养抗原,用于鸡群法氏囊病毒感染情况检查,抗体阳性检出率高,证明组织培养抗原制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血清亚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4,(11):1725-1731
为了制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病毒样颗粒,本试验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JL株的VP2全长基因,并将其插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供体质粒pFastBacHTA中,构建含有IBDV VP2基因的重组供体质粒pFast-VP2,转化DH10Bac E.coli感受态细胞中,经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VP2,将重组杆粒rBacmid-VP2转染sf9细胞后得到重组杆状病毒vBac-VP2。rBac-VP2感染sf9细胞,提取DNA,经PCR电泳分析,得到1条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特异性荧光;Western-blotting分析,在大约53 000处出现1条特异性的蛋白条带;电镜观察感染重组杆状病毒的细胞上清和沉淀,均可见重组VP2蛋白自行组装形成的病毒样颗粒。试验结果表明IBDV VP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并自组装成了IBDV病毒样颗粒。本试验为研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样颗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