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在集约化养虾生产中,应用有益微生物生态环境调节剂和水产养殖专用肥及沸石粉进行肥水、调水和生态防病,适当进行水体消毒和饲喂中草药、维生素,全程没有使用抗菌素等其他药物。养殖109d,对虾达70∽75尾/kg的规格,虾只活泼健壮,色泽鲜艳,饱满结实,无外观病症,成活率达90%。池塘底部无黑泥淤积,无异味,水色保持清新黄绿色,藻相稳定,水质因子控制在适宜范围。养殖实践表明,以调控生态环境为主要技术措施进行对虾集约化养殖,不仅能使养殖成功率提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保障对虾的品质优良和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2.
养虾方式,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而且涉及到养虾业的发展前途。作者从国内外养虾方式的发展沿革得出:半集约化生态系养虾方式是原始生态系养虾(粗养)方式的上升和发展,是适于我国条件,并可使经济、生态效益同时兼得,又是生态防病的一种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养虾也是养水,这是多年来虾农的经验之谈.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日趋成熟,正朝着高产量、高密度发展,促进南美白对虾的健康生长,调控优良的养殖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笔者就应用水质保护剂与水质改良剂相结合,营造无公害的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展开阐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从土塘养殖到工厂化、小棚养殖等模式,如今养虾越来越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养殖,都能听到养殖户说虾不好养。近几年养虾病害多发,加之进口虾冲击国内市场、饲料价格暴涨等因素,虾农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但越是逆势,越能体现出虾农的养虾水平。在珠海灯笼,一位白水塘老板今年每造虾的养殖成功率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5.
笔者结合当地实际,针对南美白对虾大棚集约化养殖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对塑料大棚结构设计和保温效果;养虾池类型与排污和增氧系统的设计;饵料生物培养技术及水质调控技术;集约化养殖管理技术和病害防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广大养殖者提供一种简易的集约化养虾系统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在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虾也是养水,这是多年来虾农的经验之谈。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日趋成熟,正朝着高产量、高密度发展,促进南美白对虾的健康生长,调控优良的养殖生态环境,是我们的共同愿望。笔者就应用水质保护剂与水质改良剂相结合,营造无公害的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展开阐述,供读者参考。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群众性的土池养虾生产中,应用有益微生物生态环境调节剂和水产养殖专用肥进行肥水、调水和生态防病,全程没有使用抗菌素等其他药物,养殖50天,部分虾已达110-120尾/kg的规格,虾只活泼健壮,色泽鲜艳,饱满结实,无外观病症。新开发的池塘池底无黑泥淤积,呈清新黄泥色;养殖多年的池塘,原来黑化的淤泥,表层2-3cm处已经转成黄泥色。养殖实践表明,以调控生态环境为主要措施进行对虾养殖,不仅能促使对虾健康生长,品质优良,获得好的收益,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得到改良、保全、修复。  相似文献   

8.
宫瑞 《齐鲁渔业》2008,25(11):41-41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作为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在山东省即墨市得到迅速发展,成为该市对虾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品种。然而,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虾养殖病害也相应增加。尤其是连续几年养虾的老塘,底质逐步老化,水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管理措施不当,各种虾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产》2013,(12):41-46
A克氏原螯虾苗种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克氏原螯虾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种质退化、产量与效益不稳定、病害增多等。为了推进克氏原螯虾的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生态养殖,本技术主要提出了克氏原螫虾池塘主养、池塘虾蟹混养、稻田养虾和圩滩地增养殖等模式,内容涉及苗种生产、放养、投饲管理、池水调控和病害防治等环节,可作为广大养殖户开展养殖生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养殖周期短 ,养得好 ,效益高 ,市场需求量大 ,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良养殖品种。但自1991年对虾病毒性疾病流行以来 ,各地养虾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虾病成为制约养虾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水产科研人员和养虾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艰辛努力 ,对对虾病毒性疾病的研究 ,虽然从生产上未能给予有效的治疗 ,但从控制、预防方面却有了很好的技术经验 ,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封闭式养殖、池塘微生态调控、高位池养虾等方式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控制、预防病害发生 ,使对虾养殖取得成功的先进方式。一、封闭式养虾封闭式对虾…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浙江海涂对虾养殖的快速发展,集约化程度提高,水产养殖朝着高密度、高产量方向发展.但在高强度养殖的同时,带来了养殖生态环境不良,水质下降,池塘中残饵和排泄物大量沉积等一系列问题,由此造成池塘水质和底质的恶化,导致养虾各种病毒和细菌频发,进而制约着水产业的健康发展.能让池塘底部沉积的有机废物有效地防控或充分利用,以改善生态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双底双高"生态养殖技术正是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据日冷株式会社统计,由于养虾业的巨大发展,目前集约化池塘养虾的产量已占养虾总产量的86%,而粗放型或接近自然环境型养虾的产量只有14%左右。为了倡导“环境、健康、生态”型养虾,日冷正在印尼推广“海洋森林粗放养虾”计划,该计划从2005年开始实施,之后20年将长期坚持下去。该计划是在浅海海滩种植红树,以保护海滩和沿岸生态环境,并形成海洋森林。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12月初,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南美白对虾养殖作为沿黄渔业开发重要品种受到各级政府和养殖业主的高度重视,也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但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环境压力的加大,养虾病害频发成为制约养虾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养虾先养水,水好虾更好",实践证明,肥水养虾成功率更高。放虾苗之前,首先培藻做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养殖过程中维持藻相,控制水质,提高虾的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是养虾能否成功的关键。进入7月份后,气温逐日升高,虾塘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控成为养殖关注重点。一、水质调控虾塘养殖到中后期,水质调控是重中之重,多种原因可引起水质恶化和水色转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异常水色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重新培育优良水色。举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养殖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高位池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推广,养虾业已逐渐趋向企业化、集约化.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自然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养殖病害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对虾白斑病毒综合病,暴发后难治疗,治疗成功的例子少.目前我们只能“以防为主“,通过增加虾体本身免疫能力和水质调控来预防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方哲  鲍时翔  邓传明  郑育声 《水利渔业》2006,26(2):46-46,72
在养殖基地实施生态养虾试验,利用微生物制剂对水质进行调控,用人参皂甙增强虾体免疫力,用绿色环保天然抗病毒剂综合防治虾病。虾体无违规药物残留,产出的虾全部出口美国、日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全国沿海各地海水养殖发展迅猛,品种从鱼、虾、蟹、贝、藻到海参、沙蚕等,但对于黄河三角洲来说,由于其特有的环境因素,到目前对虾仍然足主要的养殖品种,病害多、药残多、效益低仍然影响着该地区的养虾业。为此,2000~2001年,我们在东营市水产养殖服务中心滩涂养殖科技示范园承担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调控绿色养虾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饵料生物的定向移植培育,建立虾池新的人工生态体系,实现了池水净化、池底改良、防病、高产、高效、绿色无公害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 《中国水产》2012,(11):46-50
技术概述:克氏原螯虾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种质退化、产量与效益不稳定、病害增多等.为了推进克氏原螯虾的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生态养殖,本技术主要提出了克氏原螯虾池塘主养、池塘虾蟹混养、稻田养虾和圩滩地增养殖等模式,内容涉及苗种生产、放养、投饲管理、池水调控和病害防治等环节,可作为广大养殖户开展养殖生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罗氏沼虾是大型咸淡水的虾类。个体大,营养丰富。衡阳市郊区1981年引种,1982年培苗成功,其中鱼虾混养最高单产成虾105.25公斤,产鱼150公斤,每立方米水体孵苗23090只,通过几年试验结果表明,南虾北移,在我区获得初步成功,并且具有一定的养殖效益,本文就其池塘养殖技术方面的发展谈一些看法。一、池塘养虾几个技术问题根据罗氏沼虾生物学特点,创造适应其生理要求的生态环境,是池塘养殖的重要环节。 1、养虾池塘生态环境: 养虾池塘生态环境主要是: 水体:根据我区特点养虾池面积以1~  相似文献   

20.
正二、虾稻共作标准化养殖技术虾稻共作理论设计之初主要是基于繁养一体化模式,以销售虾苗和商品虾为主题,随着虾稻共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虾苗市场萎缩,呈现以生产大规格商品虾为主的养殖趋势。我们已经开始探索繁养分离养殖模式,该项技术正在探索总结阶段,现就虾稻共作繁养一体化技术介绍如下。(一)养虾稻田条件养虾稻田应满足以下条件: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