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氯硝基苯拌种防治玉米圆斑病效果研究内蒙古赤峰市种子公司夏启,左慧忠玉米圆斑病对制种危害较大,一般年份减产10%,重发年份减产70%,甚至绝收,目前尚无特效的防治方法。圆斑病为单基因控制,专主寄生,多发生于玉米自交系。1956年首次在吉林省发现,19...  相似文献   

2.
3.
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生理小种的菌丝中提取可溶性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多次比较试验,T、C、O小种的蛋白质图谱主带基本相同,个别带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生理小种不同菌株间差异甚小.建议运用病原菌蛋白电泳的方法,作为小种分类、病害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7-2003年从河北省10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288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5.
国审玉米新品种宽诚1号,是宽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国内重点推广的新品种之一,玉米自交系海35是繁制宽诚1号的亲本,自玉米粗缩病大发生以来,制种产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玉米自交系病毒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树合 《种子科技》2008,26(4):52-53
玉米病毒病是广泛发生的世界性病害,已经从原来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该病是由病毒侵染所致,目前世界上报道的侵染玉米的病毒种类已达40多种。在我国,常见种类是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有时混合发生,其中粗缩病为害尤为严重。1993年,以掖107等自交系为亲本的制种组合在辽西大面积发生粗缩病,造成重大损失。但是,这也对玉米病毒病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德宏州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述了云南西南部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流行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玉米小斑病菌三个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小种及其毒素,在玉米同核异质自交系寄主上的反应、毒素产量,在不同培养基上与不同温度下菌落的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发芽方式、孢子萌发速度及产孢量的试验结果表明:T小种在T细胞质上、C小种在C细胞质上接种发病以及毒素致病都表现了较其它细胞质敏感,毒素的生成量T小种和C小种远比O小种为多,其它生物学特性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快速复壮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小斑病 (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引起该病的玉米小斑病菌 (Bipolarismaydis)存在T ,C ,O三个生理小种。其产生的Hm 毒素在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发现本实验室保存的C小种菌株无论是产孢量还是致病力方面 ,在PDA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后 ,均存在退化现象。在此将介绍快速使C小种菌株复壮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 1 培养基的制备PDA培养基 :称去皮马铃薯 2 0 0g ,加水 10 0 0mL ,煮沸 2 0min ,过滤 ,加水…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菌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完成了辽宁省部分主栽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各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高抗品种占17.86%,中抗至抗的品种占53.57%。抗病性鉴定与品种系谱相关性分析表明,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与品种血缘关系相关。另外,气候条件对抗病性鉴定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危害近年来逐渐加重,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该病的调查,在分析发生特点,总结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灰斑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东北辽宁、吉林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辽宁丹东地区玉米生长季节气温偏低、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是灰斑病的重发区,每年由于灰斑病导致玉米减产都在5%~10%。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病原菌是玉蜀黍尾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县多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观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初侵染源、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种植海拔、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振宇 《种业导刊》2011,(2):25+27-25,27
玉米顶腐病2010年在新乡市多点发生与流行,对玉米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对该病进行实地调查,在分析发生危害特点、总结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叶枯病、玉米条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在大田,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首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棱形大斑,后期病斑常出现纵裂现象。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变黄,早枯。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有时花丝或雄花颖苞上也生灰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流行的重要病害。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传播方式、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从选用抗耐病品种、播前药剂拌种、加强田间管理、苗后预防及发病田喷药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侯格平 《种子科技》2006,24(1):51-52
玉米黑粉病是由玉米黑粉病菌为病原的真菌性病害,分布极广。玉米早期被害后植株矮小,影响生长,重者形成空秆。雌雄穗被害后结实减少或全部变成黑粉,对产量影响很大。近几年来,由于亲本自交系来源广泛而复杂,生态型多样,黑粉病发生普遍。结合近年来防治经验,总结制种玉米黑粉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供制种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疆哈密瓜是新疆的名、特、优产品,也是当前国际市场上的畅销果品.新疆生产的商品瓜远销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出口欧美等国家.我国加入WTO后,哈密瓜产业因其能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也成为了新疆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疆阿勒泰地区光热资源均能满足哈密瓜生长的需要,使瓜着色好、含糖量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叶部斑病的发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勇 《中国种业》2020,(1):61-63
利用玉米品种绥玉29,采用人工剪叶模拟玉米叶部病害的发生,在不同熟期依据病害发生级别标准对叶片进行人工处理,研究灌浆期、乳熟初期、乳熟末期、蜡熟期4个时期叶部病害发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及在同一时期不同级别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出如下研究结果:在玉米灌浆期、乳熟初期、乳熟末期、蜡熟期随着病害级别的增加,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在灌浆期减产的幅度最大,且各病害发生后的产量均呈现极显著差异,在蜡熟期随着病害发生级别的增加,减产的幅度最小;随着玉米生育时期的进展,越往后期发病对产量的影响越小;在蜡熟期发病,1级、3级病害发生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5级、7级、9级病害发生后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蜡熟期发生各级别病害对于产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