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明确玉米果穗乳熟期穗轴、籽粒、苞叶、穗柄水分运动变化。本文利用生育期一致,乳熟期籽粒脱水速率差异的品种‘先玉696’、‘合玉29’为供试材料,采用烘干减重法(《ISTA水分测定手册》2007)测定乳熟期穗轴、苞叶和籽粒含水量与不同时期变化量与吸湿法测定穗柄中水分运动,结果显示不同脱水类型品种玉米穗轴、苞叶和籽粒展现出相同的趋势苞叶>籽粒>穗轴,先玉696快于合玉29。脱水快品种先玉696表现出随着生育期推移茎秆向果穗输水逐渐下降,苞叶含水量前期快速降低,籽粒含水量下降较快。脱水慢品种合玉29茎秆向果穗输水量高于先玉696并且输水量没有发生变化,苞叶水分降低缓慢,籽粒含水量下降缓慢。本研究也显示籽粒脱水与苞叶、穗轴的脱水速率密切相关。籽粒生理成熟后自然脱水过程中水分并没有由果穗向茎秆转移,茎秆对果穗脱水起负效应,但不同品种输水量和变化量不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孟剑霞 《作物杂志》2007,23(5):19-21
选用短苞叶自交系139号和正常苞叶自交系1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时期玉米果穗生长的形态发育进行比较,研究了短苞叶品种139号苞叶比雌穗轴短的原因。结果表明:139号雌穗轴比1号的粗而长,且139号子粒比1号的大而饱满。各个时期139号苞叶和雌穗的干重大于1号的干重,139号授粉后雌穗轴生长快,而苞叶生长缓慢。1号雌穗轴与苞叶生长较均匀,发育协调。  相似文献   

3.
玉米的籽粒生长在果穗轴上,外面有苞叶,而玉米笋就是幼嫩的穗轴,由纤维素、果胶物质、木质素、含氮物质以及矿物质等组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一种高档蔬菜。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分别接种于美国的12个灰斑病鉴别寄主上进行抗性鉴定,参考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对这12个美国鉴别寄主抗性反应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2个鉴别寄主对中国灰斑病菌4号生理小种和对美国灰斑病菌1号生理小种的抗感反应一致,其它中国和美国灰斑病菌生理小种没有相似之处。美国鉴别寄主中的Bragg和Hood两个品种可在中国作抗源利用。建议在建立国际大豆灰斑病统一鉴别体系中,应采用Black-hawk的感病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5.
玉米果穗发育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玉米优良自交系选育中出现短苞叶品种的原因,从生理角度分析了两玉米自交系品种穗轴与苞叶生长发育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个时期中139号苞叶硝酸还原酶活性非常低,对照1号的稍高一些。139号苞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小于1号,且1号的酶活性变化较平缓。139号雌穗轴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剧烈,授粉后15d达高峰,明显大于1号。139号雌穗轴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前三时期始终大于1号,最后一时期二者几乎相等,但1号的酶活性变化平缓。就上述结果从氮代谢方面分析了139号苞叶与穗轴发育失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选育成熟期籽粒低含水量玉米杂交组合,以15个玉米自交系组配的54个杂交玉米组合为材料,对杂交组合的苞叶层数,苞叶、穗柄、籽粒、穗轴含水量及穗长、穗粗等9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和通经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含水量与苞叶层数、苞叶含水量、穗轴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和行粒数显著正相关,与出籽率和容重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籽粒含水量与苞叶层数、苞叶含水量、穗轴含水量、穗长、行粒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与出籽率和容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苞叶含水量>穗轴含水量>穗长>苞叶层数>行粒数>容重>出籽率。在育种策略上应选择苞叶层数较少,苞叶、穗轴含水量较低,出籽率、容重较高的材料加以改良,组配籽粒低含水量宜机收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7.
玉米的籽粒生长在果穗轴上,外面有苞叶,而玉米笋就是幼嫩的穗轴,由纤维素、果胶物质、木质素、含氮物质以及矿物质等组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一种高档蔬菜.  相似文献   

8.
王晓鸣 《作物杂志》2005,21(3):38-40
1玉米生长中后期病虫害鉴别特征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在生长的中后期阶段,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在各玉米种植区有一定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性水平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1.1叶部病害1.1.1大斑病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但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0~100mm×5~10mm,有些病斑可长达200mm。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1.2小斑病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穗。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北部七县市玉米大斑病菌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常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该病的发生与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密切相关,新生理小种的出现往往导致生产上玉米品种抗性丧失。为此,在玉米主产地及时准确地调查该地区大斑病菌的小种变异,对指导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生产推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黑龙江省第三、第四积温带玉米产区的7个县市中采集病害标样,通过组织分离获得了21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经采用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接种鉴定,发现在上述区域内仅有13N和23N 2个生理小种,小种构成较为简单,并且以13N号小种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小种动态情况,分析玉米大斑病加重的原因。采用常规Ht单基因(Ht1、Ht2、Ht3、HtN)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对2010年采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省22个县(市)88份玉米大斑病菌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0、1、2、N、12、1N、23、2N、3N、12N、123N、123、23N和12N号14个生理小种;东北地区大斑病菌生理分化明显,出现了能够克服多个抗性基因的小种,其中,0号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供试菌株的37.5%和20.5%,为优势小种;所鉴定的88个菌株对Ht1、Ht2、Ht3和HtN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5.5%,30.7%,15.9%,23.7%。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种间的变异频率开始趋于复杂化,不断有新小种出现。玉米大斑病菌新小种出现0号和1号以外其他小种,出现频率升高和品种抗性丧失是导致玉米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近来,山东、河北、河南多地农户纷纷反映夏播玉米出现苞叶短小、空秆、畸形、花粒等奇怪现象,具体表现为:有的地块玉米穗轴生长正常,但苞叶长度不及正常果穗的1/3~2/3,同一地块个别植株正常但苞叶全无,整个穗轴全裸露在外。这些裸露在外的穗轴普遍结实不良或仅有少量籽粒。还有许多地块空秆、果穗畸形、花粒现象严重,有些地块兼而有之。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大范围多品种玉米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  相似文献   

12.
<正>1.灰霉病主要危害幼瓜,也危害花和叶等。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侵入,使花腐烂并长出灰色霉层。病菌进一步发展侵染瓜果,初为水浸状灰白色不规则斑,其上产生少量白霉。很快病部腐烂,表面多产生较浓密的灰白色霉层,最后瓜果组织全部腐烂,病瓜表面密生灰霉。坏死组织附着在叶片上即引起发  相似文献   

13.
玉米果穗发育的维管束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微观角度探讨玉米优良自交系选育中出现短苞叶品种的原因,研究了短苞叶自交系139号与1号的雌穗轴和苞叶的维管束特性。结果表明:139号苞叶的单个维管束面积与其韧皮部的面积大于1号的,但在维管束数量上则小于1号。139号雌穗轴的单个维管束面积与其韧皮部面积却小于1号,但在数量上要多于1号。就上述结果从物质运输方面分析了139号苞叶与穗轴发育失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紫玉米不同组配方式的花青素含量及产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振声  贾森 《种子》2012,31(7):13-17,20
以18个玉米自交系组配成的16个紫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组配方式配制的紫玉米籽粒、穗轴、苞叶、雄穗花青素含量及花青素产量。结果表明:(1)不同组配方式的紫玉米籽粒花青素含量、籽粒产量及籽粒花青素产量差异均较大。深紫玉米×深紫玉米,花青素含量最高;深紫非糯玉米×糯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深紫玉米×深紫玉米,籽粒花青素产量最高。(2)深紫玉米×深紫玉米,穗轴花青素含量、花青素产量最高;非紫苞叶×深紫苞叶,紫玉米苞叶花青素含量、花青素产量最高;非紫雄穗×深紫雄穗,紫玉米雄穗花青素含量、花青素产量最高。(3)穗轴花青素含量与籽粒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雄穗花青素含量与苞叶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紫玉米花青素总产量(籽粒、穗轴、苞叶、雄穗)为:深紫×深紫>深紫×浅紫>非紫×深紫>浅紫×非紫;籽粒花青素产量对总花青素产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5.
以郑单958为试材,采用大田种植及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以及穗轴发育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从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长度、重量、干物质累积速度和体积方面看,中部籽粒的发育状况明显优于顶部籽粒。果穗不同部位籽粒和穗轴中可溶性糖分、淀粉、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虽然不同,但12DAA是分水岭,三项指标均在12DAA后出现变化。本研究对认识夏玉米籽粒发育规律和指导夏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玉米籽粒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郑单958为试材,采用大田种植及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以及穗轴发育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从果穗不同部位的籽粒长度、重量、干物质累积速度和体积方面看,中部籽粒的发育状况明显优于顶部籽粒.果穗不同部位籽粒和穗轴中可溶性糖分、淀粉、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虽然不同,但12DAA是分水岭,三项指标均在12DAA后出现变化.本研究对认识夏玉米籽粒发育规律和指导夏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7-2003年从河北省10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288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与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存在显著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在年度间,C小种的分离频率也存在显著差异,T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无显著差异。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和中等致病力菌株的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的东部和南部,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北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控制授粉技术的玉米籽粒建成与碳、氮供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和超试1号为材料,通过控制玉米果穗底部花丝不授粉使顶部籽粒正常结实,比较研究了玉米籽粒早期碳、氮含量动态变化及其与败育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底部花丝不授粉,提高了顶部穗轴的可溶性糖浓度,增加了对顶部籽粒的物质供应,顶部籽粒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提高,淀粉快速积累,顶部籽粒的氮含量增加,籽粒C/N比值提高,籽粒重量快速增加,发育转为正常,表现出与中部籽粒一致的碳、氮变化动态特征以及籽粒生长动态;相反,统一完全授粉处理顶部穗轴的可溶性糖浓度低,顶部籽粒的物质供应少,可溶性糖、蔗糖含量低,淀粉含量提高缓慢,氮含量也较低,籽粒的C/N比值偏低,表现为粒重增加缓慢,最后败育。2个品种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总之,玉米顶部籽粒的正常发育伴随着碳、氮等物质的充足供应,物质供应不足可能是顶部籽粒不能正常发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90~1993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的364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标样为例,应用传统的生理小种鉴定方法和根据与已知抗白粉基因的互作推测毒性基因频率的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结构。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群体中生理小种组成及其频率有较大变化,亚号、10号、11号和15号小种的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31号小种的频率呈大幅度上升,至1993年已达20.75%,跃居各小种之首;对1号、11号、15号和31号小种的毒性基因谱分析发现,不同小种群的小种间至少存在一个以上毒性基因的差异,同小种群的不同小种间则在毒性基因谱上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毒性基因谱仍不完全相同,说明小种致病异质性是普遍存在的。毒性基因结构分析表明,V2、V2+6和V8等毒性基因的频率有较大变化。文中还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今后工作中如何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危害黑龙江省大豆的病害有 2 5种 ,虫害 2 1种 ,对大豆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 ,近年来又有一种新的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为了更好的防治这些病虫害 ,对其开展了病害发生规律、生理小种监测、遗传抗性和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1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抗源筛选1.1 生理小种鉴定与监测大豆灰斑病是黑龙江省主要病害 ,一般减产10 %~ 15% ,重发生年减产 50 % ,该病属气传间歇性流行 ,其病原菌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 ,生理小种变化较频繁 ,导致部分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目前已选出一套鉴别寄主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