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种源地桉树抗寒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不同种源地的6个不同种共13个桉树样品进行低温胁迫处理,通过电导率法测定它们的最低半致死温度,同时也测定了MDA、总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发现,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所有样本MDA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增加,赤桉增幅最大,铁木桉最小。样本MDA增加的幅度与样本抗寒能力呈负相关,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幅度则与其抗寒能力呈正相关。抗寒性较差的样本叶绿素和淀粉含量在胁迫期呈下降趋势,而在抗寒能力较强的样本中,二者与对照比较变化并不明显。通过比较各项指标发现,不仅不同种桉树的抗寒性能有显著差异,不同种源来源的同一种桉树在抗寒性能上也存在较明显差异。测试的13个不同种源地的桉树抗寒性能由高到低依次是:铁木桉(种源号:151199)〉巨桉实生苗〉巨桉EG5(组培苗)〉迪恩桉(种源号:14521)〉邓恩桉(种源号:15967)〉邓恩桉(种源号:14113)〉邓恩桉(种源号:15956)〉邓恩桉(种源号:14452)〉卵叶桉(种源号:17285)〉卵叶桉(种源号:13745)〉边沁桉(种源号:88080)〉赤桉(种源号:11911)〉赤桉(种源号:15027)。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自然降温状态下杨树枝条抗寒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探索出适合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抗寒性杨树品种,筛选辽育1号杨、新疆杨、84K、辽河杨等1年生扦插苗开展自然降温状态下枝条内渗透调节物质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月份,各品种在自然降温状态下枝条内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有所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其中以辽育1号杨的增幅最明显,含量最高,降低幅度最为缓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降温状态下也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中以辽育1号杨最为明显。辽育1号杨的抗寒能力最强,适合北方的自然低温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灌木柳2个无性系(盐敏感型JW9-6和耐盐型JW2372)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水培盐胁迫(0,3,6 g/L)条件下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2 h,1,3,7,10 d)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灌木柳2个无性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受盐胁迫影响的变化趋势相似,在3,6 g/L盐处理下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增加,并随着盐质量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可溶性糖含量在盐处理3 d时显著高于对照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可溶性蛋白含量在3 g/L盐处理下未出现明显变化,6 g/L盐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并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相同盐质量浓度处理条件下,JW2373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相对含量均高于JW9-6,表现出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4.
崖柏和侧柏幼苗对自然降温的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崖柏和侧柏幼苗为对象,研究其叶片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变化特征,并比较两树种对低温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在秋冬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日最低气温由12.50℃降至-13.96℃,崖柏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增强,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基本没有变化,而侧柏的SOD和POD活性同时增强;两树种叶片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但崖柏的增加幅度低于侧柏;两树种叶片MDA含量均极显著增加,但崖柏增加幅度较大.日最低气温与侧柏的SOD、POD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极显著相关,但仅与崖柏的SOD极显著相关,表明在季节性自然降温过程中,侧柏比崖柏更能够建立较完善的防御系统进行自身调节以适应低温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崖柏迁地保存和栽培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梯度降温对翅荚木幼苗进行低温锻炼,测定其在低温锻炼过程中抵御低温保护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温锻炼使POD和SOD活性明显提高;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在脱锻炼期间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POD、SOD活性仍略高于或接近于对照水平。  相似文献   

6.
《林业实用技术》2021,(4):66-69
以‘黑比诺’葡萄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高温环境,研究高温胁迫下外源褪黑素预处理对葡萄幼苗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的影响,以期探明褪黑素与葡萄耐热性之间的关系,为葡萄生产上进一步应用褪黑素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下,葡萄幼苗叶片中MDA含量显著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渗透调节物质提高,SOD、POD和CAT活性也显著增强;同时,外源褪黑素预处理能显著降低高温胁迫下葡萄幼苗叶片中MDA含量,增强葡萄幼苗叶片中SOD、POD和CAT活性,提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由以上可知,外源褪黑素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保护脂膜的完整性,从而增强葡萄幼苗抵抗高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对小叶红叶石楠光合及其他生理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年生小叶红叶石楠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定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光响应等生理指标,以分析其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之间无显著(P0.05)差异,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显著下降,仅为对照的47.16%;MDA含量快速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脯氨酸含量则急剧上升,极显著高于对照;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剧,小叶红叶石楠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以及表观量子效应均呈下降趋势;(3)综合分析各生理指标,认为小叶红叶石楠在干旱胁迫下,通过减少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渗透调节物质,降低光合速率等生理响应,来抵御干旱胁迫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NaCl胁迫下2个桑树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以‘物45’和‘铁把’的2a生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NaCl浓度处理(0、0.2%、0.3%、0.4%),研究不同浓度处理下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胁迫时间而呈现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NaCl胁迫导致2个桑树品种体内的脯氨酸大量积累。在0.2%、0.3%NaCl处理下,2个品种的脯氨酸含量在胁迫21d时达到峰值,分别比同期对照显著增加了111.742%、146.407%和117.185%、194.443%,之后开始下降;而‘铁把’在0.4%处理下,其脯氨酸含量一直升高,至28d达到最大值时高于对照117.262%。(2)在各浓度NaCl处理下,2个品种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7~21d均保持较高的水平,胁迫到28d时显著下降,与胁迫初期(7d)相比,‘物45’在0.3%NaCl处理下降低最多,为81.73%;‘铁把’在0.4%NaCl处理下降低最多,为106.41%。(3)2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浓度NaCl处理下均持续降低,到胁迫28d时与胁迫初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在2%的NaCl处理时降低最多,分别比胁迫初期(7d)降低了82.796%、107.738%。以上结果表明,NaCl胁迫可导致2个桑树品种叶片中的脯氨酸大量积累,胁迫时间越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越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乌兰沙林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随气温变化,测定其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与抗寒性的关系。沙棘在低温条件下,相对含水量较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短时的降温相关不密切;沙棘应对低温能力较强,渗透调节系统稳定,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膜脂过氧化程度、保护酶活性与温度密切相关,丙二醛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不宜单独用作沙棘抗寒性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干旱程度下俄罗斯大果沙棘与中国沙棘之间抗旱性差异。以两个树种2年生盆栽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为创造重度、中度、轻度干旱胁迫条件,定期测定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从渗透调节物质变化比较可以看出俄罗斯大果沙棘的抗旱性明显高于中国沙棘。对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栽培固土林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短期降温—回温过程中2年生盆栽银杏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脯氨酸(Pro)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的降低,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升高,Pro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温度的回升,上述指标的变化规律与降温过程相反,说明银杏对短期变温做出了快速反应,即银杏叶中上述渗透调节物质代谢的水平和途径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2)渐变过程升至25℃和骤变过程升至25℃时,上述4个指标值均高于变温前的水平,表明经过变温锻炼,银杏获得了一定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温胁迫下银杏叶片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拟夏季高温条件下,研究了2年生盆栽银杏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叶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随着温度的回落,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和Pro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说明银杏对短期变温做出了快速反应,即银杏叶中上述渗透调节物质代谢的水平和途径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对变温较敏感,对前期升温过程中的渗透调节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可溶性糖和Pro对变温的敏感性较差,但对后期高温的渗透调节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对16种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盆栽的方法,对16种2年生幼苗盐(NaCl)胁迫40 d,并进行耐盐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盐浓度的升高,各树种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甜菜碱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400 mmol·L-1盐浓度下,沙枣和水蜡的脯氨酸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662.0%和562.8%,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树种间差异较大;Na+和Cl-含量在不同部位(根、茎和叶)均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鞑靼忍冬、药鼠李、风箱树和醉鱼草叶片中Na+含量增加了5 20倍。K+和Ca2+含量随树种不同表现各异。综合各树种盐害症状和渗透调节物质变化特性,认为柽柳、唐古特白刺、西伯利亚白刺、卫矛和沙柳具有高度耐盐性,水蜡、沙枣、糖朴、美国皂荚和药鼠李具有中高度耐盐性,杜梨、竹柳、鞑靼忍冬、醉鱼草、风箱树和美国白蜡具有中度耐盐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矿质元素含量(尤其是Na+、K+和Cl-)的变化对植物耐盐能力的影响较普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控制,采用自然干旱的方法模拟干旱胁迫,并对2年生油松苗木针叶抗氧化酶、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含量进行综合测定,以探究其耐旱性。结果表明:油松苗木在受到干旱胁迫时,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分别低于对照30.8%和60%,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分别高于对照23.3%、48%和33%,由此推断油松苗木在干旱胁迫下,主要通过升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来提高细胞的渗透势,抵御干旱胁迫带来的伤害。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说明在干旱胁迫下油松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冬季低温对4种彩叶植物渗透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彩叶植物为试材,在冬季自然低温下,对1年生休眠枝枝条内渗透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初步研究其与抗寒性的关系及不同树种渗透物质受低温胁迫其含量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除元宝枫外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可溶性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紫叶矮樱和鸡爪槭逐渐升高,而美国红栌和元宝枫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白梭梭同化枝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白梭梭同化枝自然水分胁迫下的季节抗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同化枝的主导抗旱生理因子不同。5月31日至6月29日盛花期间,同化枝内源ABA含量甚微,气孔导度值与光合强度处于生长发育过程的最高水平,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而脯氨酸含量略有增加,植物通过渗透调节作用适应此阶段轻度干旱胁迫;6月29日至7月26日盛夏期间,ABA迅速积累,气孔导度值降为生长发育过程的最低值,叶绿素分解,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均呈现快速积累趋势,且可溶性糖积累强度大于脯氨酸;8月9日至8月22日同化枝生长发育后期,ABA急剧积累为生长发育过程的最高浓度,气孔导度值有所增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保持在高水平平稳变化。此阶段高浓度ABA调节植物生理过程适应干旱的效应受CTK、IAA两种内源激素的抑制,进而抑制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继续积累。  相似文献   

17.
以金叶榆、金叶风箱果、偃伏梾木3种园林景观植物为试验材料,使用电导法对3种植物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抗寒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观测自然温度变化对3种植物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寒冬和翌年春季,3种园林景观植物在试验地长势良好;逆境胁迫可引起细胞内多种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并且为进一步研究3种植物抗寒性强弱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慈竹和毛竹耐寒的生理机制,在四川蜀南竹海,对不同海拔高度的慈竹和毛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影响慈竹和毛竹的MDA含量、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慈竹和毛竹的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提高;慈竹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但海拔对毛竹的影响不大。毛竹MDA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但海拔对慈竹的影响不明显。海拔对2个竹种的净光合速率有影响,随海拔的升高,慈竹和毛竹的净光合速率都升高。毛竹在高海拔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比慈竹强。  相似文献   

19.
以扦插生根困难的邓恩桉(Eucalyptus dunnii)和易生根的尾巨桉无性系U9(E.urophylla×E.Grandis.U9)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受试材料的生物效应、提取液酸度、化学鉴定、酚类物质含量及GC-MS分析5个方面进行邓恩桉插条生根抑制物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尾巨桉无性系U9相比,邓恩桉插条提取液具有较强的生物抑制效应,但二者提取液酸度和主要酸类物质的种类相近,而酚类物质化学显色反应的差异较大。经测定,邓恩桉提取液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明显偏高。通过GC-MS分析,U9提取液中同时存在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的酚类物质,而邓恩桉提取液中仅存在具有抑制作用的一元酚。初步认为,酸类物质对邓恩桉插条生根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酚类物质中的一元酚对邓恩桉插条生根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苯肽胺酸对盐碱胁迫下银杏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清水为对照,设置4个苯肽胺酸浓度,研究了银杏幼苗生长指标、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喷施苯肽胺酸显著促进幼苗生长,增加苗高、地径和干物质积累量,苯肽胺酸显著提高了银杏幼苗SOD、POD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使用浓度为200 mg/L时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最高,幼苗生长状况最好。由此可见,苯肽胺酸可提高盐碱胁迫下银杏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促进银杏生长,且在浓度为200 mg/L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