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花前叶面喷施多效唑,探讨多效唑对紫云英产量及其结实特性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紫云英籽粒数、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设多效唑喷施浓度0 (CK)、200 mg/L (T1)、300 mg/L (T2)、400 mg/L (T3)、500 mg/L (T4)、600 mg/L (T5),喷施溶液量均为750 kg/hm2,在开花前喷施一次。紫云英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调查单位面积株数、分枝数、不同层花序的花序数、结荚数、籽粒数等指标。【结果】与CK相比,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的单位面积花序数、结荚数、单荚籽粒数和结实荚果率在不同层花序上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以T3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在第1~6层花序上,T3处理的单位面积花序数较对照提高34.1%~59.0%,单位面积结荚数提高39.7%~68.4%,单荚籽粒数提高44.3%~53.7%,结实荚果率提高1.84~4.89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紫云英种子产量与其单位面积花序数、一级分枝花序数、单个有效花序结荚数、结实荚果率及单荚籽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多效唑喷施浓度与紫云英种子产量及以上结实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以多效唑喷施浓度373 mg/L最优,种子产量最高。【结论】在紫云英花荚脱落高峰之前 (开花前),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促进不同层花序单位面积花序数、结荚数、结实荚果率和单荚籽粒数的增加,尤其对促进第5、6层花序花荚结实成粒的效果显著,进而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效唑喷施时期对紫云英结实特性的影响,明确紫云英结实性最佳化控时期,以期为提高紫云英种子产量提供参考.[方法]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分别于越冬后期(T1)、返青期(T2)、现蕾期(T3)、初花期(T4)和花后5天(T5)进行叶面喷施处理,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在盛花期,观察记载主茎不同花序位花荚发育的形态及...  相似文献   

3.
多效唑、矮壮素和比久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瑶  宋明  魏萍 《南方农业》2007,1(6):65-67
本文综述了多效唑、矮壮素和比久在蔬菜、果树、花卉及组织培养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表明圆叶决明经不同浓度多效唑 (MET或PP3 3 3 )处理后其茎、叶和果荚外观发生变化 ,植株营养生长受抑 ,而适宜多效唑浓度有利于提高其有效分枝数和有效结荚数。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浓度的变化规律为“CPI86 134”对照 <5 0mg/kg浓度处理 <2 0 0mg/kg浓度处理 <10 0mg/kg浓度处理 ,而“CPI92 985”对照 <10 0mg/kg浓度处理 <4 0 0mg/kg浓度处理 <2 0 0mg/kg浓度处理 ,光合速率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相一致。掌握最佳喷施时间和浓度是提高圆叶决明种子产量及品质、缩短收种时间和降低收种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既能抑制谷子植株的贪青徒长,又不影响谷子产量的最佳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以农大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叶面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研究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施[多效唑分别于拔节期前(A1)、拔节期(A2)、孕期期(A3)喷施;乙烯利分别于孕穗期(B1)、抽穗期(B2)、灌浆期(B3)喷施]和互作(A1B1、A1B2、A1B3、A2B1VA2B2、A2B3VA3B1、A3B2、A3B3)对谷子穗颈、穗部性状及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乙烯利单施处理下,谷子穗颈粗、穗颈干物质显著提高,但其他穗颈参数无显著差异;谷子穗粗显著增加,在A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增加5.39%,穗重、穗粒重均在B2处理下最高,较CK分别增加7.25%、6.94%,穗长、穗码数无显著差异;籽粒灌浆速率有所提高,但秕谷率无显著变化。多效唑、乙烯利互作处理下,谷子穗颈粗、穗颈抗折力及干物质重显著增加,穗颈弯曲力矩、穗颈重心高度及含水量明显下降;谷子的穗长、穗码数显著减少,穗粗显著增加,在A1B3处理下达到最大,与CK相比,其穗长、穗码数分别减少20.11%、9.75%,穗粗增加10.15%,穗重、穗粒重均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分别增加11.45%、9.50%;随着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秕谷率显著降低,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小值,较CK降低50.00%。表明与单施相比,两种调节剂互作效应更显著。在谷子拔节期前或拔节期喷施300 mg·L-1多效唑后,在抽穗期或灌浆期追施400 mg·L-1乙烯利最为适宜,而在孕穗期追施乙烯利会降低穗粒重,导致产量下降。本研究结果为谷子的化学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倒伏是影响胡麻高产优质的因素之一,有效防止倒伏是目前胡麻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喷施清水作对照(A0),研究了胡麻现蕾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多效唑50 mg·L^(-1)(A1)、100 mg·L^(-1)(A2)、150 mg·L^(-1)(A3)对籽粒产量和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叶面喷施可以明显降低胡麻的株高和重心高度,全生育期分别降低了8. 91%和10. 6%。胡麻植株茎粗在青果期达到最大值,其中A3处理的茎秆最粗,较A0处理显著增加24. 3%。在胡麻现蕾期,各处理的茎秆壁厚最大,此后逐渐递减,A1处理在青果期和成熟期的壁厚最大,比A0处理显著增加11. 8%和14. 9%。A2处理对胡麻青果期和成熟期茎秆抗倒伏指数的影响较大,较A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0. 0%和25. 3%。相关分析表明,胡麻青果期株高、重心高度与茎秆抗倒伏指数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成熟期壁厚和茎粗与茎秆抗倒伏指数有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关系。胡麻茎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随着胡麻生育时期的顺延表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成熟期茎秆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以A2处理的最多,分别较A0处理增加12. 3%、8. 43%。不同浓度多效唑处理下胡麻的籽粒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A2> A3> A1,A1、A2、A3增产率分别为10. 0%、17. 9%和13. 9%。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0 mg·L^(-1)多效唑是最佳喷施浓度,在增产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强胡麻的抗倒伏能力,是较适宜的防倒增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多效唑对花生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花生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和盛花期叶面喷施,观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情况和植株农艺性状,收获时进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1)多效唑浸种延缓花生种子萌发,使发芽率有所下降,矮化植株;(2)盛花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多效唑能抑制花生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其横向生长,使主茎和分枝比对照的短,分枝数、单株结荚数、饱果率和产量均比对照的高,其中以喷施150mg/L多效唑的处理产量最高,达3806.3kg/hm^2,比对照增产12.60%。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花前叶面喷施钼肥,初步探讨钼肥对紫云英花荚结实的调控效应,以期为紫云英种子生产合理利用钼肥及种子产量提高的调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试验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在开花前叶面喷施清水(对照CK)、钼肥(100、200、400、600、800 mg/kg),在成熟期,按常规考种法记载单位面积株数、分枝数、不同层花序的花序数、结荚数、籽粒数和粒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钼肥处理对紫云英单位面积花序数、有效株数、一级分枝数、单株一级分枝数、一级分枝花序数和每有效花序结荚数均影响不大。喷施浓度400 mg/kg的钼肥处理对其荚果结实率、单荚籽粒数和粒重可产生影响,尤其对第1~4层花序产生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在荚果结实率上,第1~4层花序的该浓度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较对照提高2.89%、3.36%、2.72%和2.74%;在单荚籽粒数上,分别较对照提高12.69%、14.79%、18.75%和20.36%;在粒重上,分别较对照提高16.72%、20.21%、19.06%和18.77%,然而对第5、6层花序产生影响不大。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相关分析发现,紫云英种子产量与荚果结实率、单荚籽粒数和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多效唑对小麦幼苗根系形成和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50~200ppm MET处理,抑制小麦幼苗根系的垂直生长,促进根系发生,增加根冠比,增强根系活力,但不影响单株根系干重。进一步研究表明,MET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同化物向根系运输,从而促进幼苗根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多效唑(MET)处理对草莓光合产物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MET处理减少了光合产物向草莓幼叶的分配,增加了向花、果实,特别是侧果的分配。而向顶果的分配则没有差异。MET处理还提高了草莓叶片光合产物输出的百分率。这些结果说明,MET对营养生长的抑制,导致了同化物的运转与分配有利于生殖生长,从而增加了草莓的单果重和总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用量稻草与氮肥配施对紫云英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优化紫云英高产栽培措施和解决秸秆资源化利用难题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实现紫云英–水稻轮作体系中的稻田氮肥减施和作物增产。   【方法】   设置稻草和氮肥双因素盆栽试验,3个稻草添加量 (RS) 分别为0 (RS0)、3000 kg/hm2 (RS1)、6000 kg/hm2 (RS2),4个施氮量 (N) 分别为0 (N0)、45 kg/hm2 (N45)、90 kg/hm2 (N90)、135 kg/hm2 (N135),共12个处理。测定紫云英鲜草产量及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分析土壤基础理化性状、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6种与碳、氮、磷循环相关的土壤酶 (β-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磷酸酶) 活性,探讨紫云英生长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结果】   添加稻草和施用氮肥均显著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与N0RS0处理相比,两者配施显著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57.5%~323.8%;在N45、N90、N135水平下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均以RS2处理最高。紫云英地上部当季氮素回收率以N45RS1处理最高,与N90和N135施氮水平下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结果表明,相对稻草处理,氮肥处理对紫云英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有更强的正效应。添加稻草和施用氮肥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4个施氮水平下均随稻草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另外5种土壤酶活性在N0、N45、N135水平下均以RS2处理最高,在N90水平下以RS1处理最高。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和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对紫云英鲜草产量的贡献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52.6%和30.0%。   【结论】   适量的稻草添加并配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紫云英鲜草产量、养分累积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紫云英养分吸收,为紫云英高产创造条件。添加稻草可显著提高紫云英养分累积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施氮对紫云英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累积量亦有显著影响。在本研究条件下,根据紫云英产量和养分吸收特征,并结合稻草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稻草6000 kg/hm2、氮肥45~90 kg/hm2为较适宜的施肥配比,具体施氮量可根据当地土壤肥力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中的增产降镉(Cd)效应以及降Cd的生理机制。  【方法】  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翻压紫云英(GM)、单施化肥(F)和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F+GM),翻压紫云英的处理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在早稻插秧前翻压还田。在双季稻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为根、茎叶、籽粒3个部分,测定其Cd含量。  【结果】  1)与CK相比,F+GM与F处理5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GM处理从2017年起增产显著;与F处理相比,F+GM处理5年水稻均增产,其中2016与2020年显著增产。2)翻压紫云英对水稻同一部位在不同时期的降Cd效应不同。早稻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晚稻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灌浆期显著低于CK,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籽粒Cd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分别降低85.7%和57.6%),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分蘖期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无显著差异。3)翻压紫云英下水稻不同时期Cd转运有差异。早稻分蘖期F+GM处理的根–茎叶Cd转运系数显著高于CK与F处理,成熟期GM处理的茎叶–籽粒Cd转运系数显著低于CK,降幅为52.2%;晚稻则无显著差异。4)F+GM和GM处理根与籽粒Cd累积量均较低,其根部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GM处理早稻籽粒Cd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而F+GM晚稻茎叶Cd累积量则显著高于CK。F+GM与GM处理籽粒Cd分配比例低于CK与F处理,F+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F处理,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CK。5)早稻各处理的土壤总Cd含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则表现为GM处理显著低于CK。早稻的GM与F+GM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显著低于CK,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  【结论】  翻压紫云英可增加水稻产量,同时具有较好的降Cd效应。翻压紫云英的降Cd生理机制为:一是可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从而降低水稻Cd含量;二是可降低茎叶–籽粒间的Cd转运系数,减弱向籽粒的转运能力,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累积,进而生产出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限量的稻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紫云英绿肥还田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与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红壤黄筋泥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上进行。供试紫云英 (Astragalus sinicus L.) 品种为‘宁波大桥’,每年4月在紫云英盛花期异地翻压。试验连续进行了6年,处理包括空白对照 (CK)、单施常规量化肥 (CF),单施紫云英 (MV),紫云英配合20%、40%、60%和80%的常规化肥量共7个处理。除空白和单施化肥处理外,其它处理均翻压45 t/hm2紫云英鲜草。N、P2O5、K2O化肥常规用量分别为210、56.3、112.5 kg/hm2。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表层土样,测定了土壤活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 (HEOC)、微生物生物量碳 (MBC)、颗粒有机碳 (POC)、易氧化有机碳 (ROC)) 和总有机碳 (TOC) 含量,以及碳转化酶 (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活性。【结果】与CF相比,MV处理能够显著增加DOC、HEOC和ROC含量,对MBC和TOC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增加纤维素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四个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中,DOC和POC含量以MV + 60%C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MV处理。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之增加。MV处理的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与化肥配合处理,上述五种酶活性均以MV + 60%CF处理最高。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均表现为MV < MV + 20%CF < MV + 40%CF、MV + 80%CF < MV + 60%CF处理 (P < 0.05)。通径分析表明纤维素酶活性对HEOC具有最大的直接正效应,蔗糖酶活性分别对DOC和MBC表现出最大的直接正效应,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对POC和ROC表现出最大的直接正效应。酚氧化酶活性对DOC表现出最高的间接效应,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对HEOC具有最高的间接效应,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对MBC、POC和ROC表现出最大的间接效应。【结论】紫云英还田量为45 t/hm2条件下,适当减少常规化肥用量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以配施60%的化肥用量效果最佳。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受纤维素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直接影响,而受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Nitrogen (N) priming is a microbially mediated biochemical process 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incorporation practices.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known about the microbial mechanisms driving the response of N priming to co-operation of Chinese milk vetch (CMV, Astragalus sinicus L.) and different rates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in paddy soils in South China. Here, an anaerobic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N priming effects (P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genes after CMV incorporation alone (M), co-incorporation of CMV with 100% (normal dosage) chemical fertilizers (MC100), and co-incorporation of CMV with 80% chemical fertilizers (MC80). Co-incorporation of CMV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enhanced the short-time scale (the first 20 d of incubation) positive PE of N,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s on day 60 or 90 of incubation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M treatment, gross priming effect (GPE) in the MC100 and MC80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34.0% and 31.3%, respectively, and net priming effect (NPE) increased by 47.7% and 47.8%,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first 20 d of incubation (P < 0.05). This was likely attributed to soil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added substrate quality. The MC100 and MC80 treatments increased the gdhA gene abundance by 5.0% and 9.8%, increased the gdh2 gene abundance by 12.7% and 45.7%, and increased the nasB gene abundance by 9.5% and 41.4%,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 treatment on day 20 of incubation. Correlat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genes involved in N mineralization (gdhA and gdh2), 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nasB), and nitrification (amoB)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 priming under different incorporation practices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 (P < 0.05). Thus, co-incorporation of CMV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can regulat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al gene structure, which may accelerate mineralization and a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and inhibit nitrification,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hort-term positive PE of N in the present stud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冬种紫云英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稻田甲烷(CH4)产生、排放的影响,探究冬种紫云英的节肥效应和CH4减排机制。【方法】田间试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高桥试验基地进行,种植制度为单季超级稻‘晶两优华占’。田间试验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CK)和5个等氮磷钾养分施肥处理:单施化肥(CF)、化肥+水稻秸秆全量还田(S)、化肥+紫云英全量还田(M)、化肥+秸秆和紫云英全量还田(MS)、化肥+秸秆和紫云英全量还田+熟石灰(MSC)。在水稻分蘖初期(2021年6月21日),采用密闭式静态暗箱监测稻田CH4排放通量,通过底座侧面的接口采集田面水溶存CH4,同时每个小区按“S”形随机取0—20 cm土层土壤样品,一份用于测定理化性质,一份用于室内甲烷产生潜力和甲烷氧化潜力培养试验。【结果】1)田间试验中,供试稻田CH4排放通量范围为5.70~26.65 mg/(m2·h),虽然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均高于CK,S、MS、MSC...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调控效应,以信紫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喷施多效唑(PP333)、6-苄氨基腺嘌呤(6-BA)、芸苔素内酯(BR)、海藻酸钠寡糖(AOS)和复合营养制剂(NCD)对紫云英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PP333处理可显著抑制紫云英株高,PP333...  相似文献   

17.
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效应与机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本文对我国南方稻田紫云英作冬绿肥以及紫云英与稻草共同利用的增产和节肥效应及其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等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2008—2019年间开展的11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 (n = 930) 表明,冬种紫云英在不减肥或者减肥20%条件下增产效果显著,水稻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6.53%和4.15%;在减施40%化肥时可保障水稻与常规施肥相比不减产。紫云英的增产和节肥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5个联合定位试验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冬种紫云英减施40%化肥条件下,紫云英种植第一年相对常规施肥增产0.87%,至种植第7年增幅为3.98%。紫云英与稻草联合利用是近些年稻区推行的重要技术模式,2016—2019年间开展的7个联合定位试验结果 (n = 342) 表明,紫云英–稻草联合还田相对于单独稻草还田,水稻产量增加了11.71%。本文分别从优化水稻产量构成、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提升土壤肥力3方面阐释了紫云英作冬绿肥的增产、节肥机制。稻田冬种紫云英可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优化了产量构成。与常规施肥相比,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的水稻吸氮量增加了6.4%~6.9%,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6%~31.1%。稻田种植紫云英使土壤碳、氮库得到培育,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土壤物理性状明显改善。以有机质和全氮为例,相比常规施肥处理,种植翻压紫云英后减施20%和40%化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3.95%和4.15%,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22%和1.74%。在紫云英调控土壤微生物及氮转化机制方面,冬种绿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强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并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可提高土壤固氮菌丰度,通过合理的调控措施可优化紫云英的生物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对冬绿肥的响应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有较大差异,碱性水稻土中冬种绿肥可通过抑制硝化作用降低氮素淋失风险,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冬绿肥影响硝化作用的重要机制。通过近十多年来的研究,逐渐明晰了我国南方稻田冬种紫云英的增产、节肥效应及其机制,为今后稻田绿肥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