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出口切花菊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胜举 《新农业》2009,(8):34-35
切花菊是四大鲜切花之一,2008年我国出口切花菊产量已达2亿支,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日本、韩国等客商纷纷来我国寻找合作伙伴,建立生产基地,为我国切花菊生产带来了商机,也为我国切花菊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国出口切花菊生产起步较晚,栽培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出口切花菊产品质量差,市场售价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切花菊数量不断攀升,由最初的每年几十万支增加到2004年约2000万支。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国产切花菊质量不高,质量不稳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提高出口日本切花菊产品质量已经成为我国众多花卉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阐述了出口日本切花菊直插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切花品种之一,在日本每年菊花的消费量始终稳定在20亿枝以上,市场潜力大。我国许多企业开始进行切花菊生产与出口,但由于栽培技术研究滞后,生产技术不规范,致使我国切花菊生产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笔者根据多年所从事的切花菊生产实践,经过反复实验,  相似文献   

5.
2003年-2006年搬经镇承担省科技厅下达的攻关项目“出口切花菊品种引选及周年供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为BE200340:2005年又承担了省科技厅下达的示范推广项目“出口切花菊采后贮运保鲜标准化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编号为BC2005336。根据项目要求,引进日本切花菊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确定了适合各季栽培的主栽品种.并研究出各品种在相应季节的栽培技术,并组织推广。  相似文献   

6.
切花菊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在美国、日本、荷兰、巴西等国已规模生产。近年来,我国的切花菊产业迅速壮大,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增长,但产品质量却不容乐观,其中由于农户使用激素B9技术不规范,导致切花菊花梗过长,质量下降,不能出口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不同品种的切花菊,B9的使用技术也不同,但它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控制叶片密度和花脖长度。出口标准一级品要求花脖长度在1.6~2.0厘米,顶部向下20厘  相似文献   

7.
贵阳地区出口切花菊栽培及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菊和兰、梅、竹一起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花、姿、色、韵,被称为花中"四君子".菊花原产于我国,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主要以盆栽为主,作为切花栽培是近几年兴起的.菊花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目前亚洲菊花主要出口日本,截至2006年底,马来西亚切花菊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为65.7%,韩国切花菊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为15%,位居第2位,中国以7.3%位居第3位[1].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从2006年开始引种栽培,经过2年的努力,总结出了一套适于贵阳地区优质切花菊生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日本切花菊生产和需求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是世界上切花菊主要生产国,占世界切花菊生产量的50%以上,年产切花约20亿支,产值达12亿美元。日本又是切花菊消费大国,每天都要消费几百万支,主要用于葬礼、祭奠、奉供和一些节日用花。据资料显示,由于日本国内生产切花成本过高,用于切花栽培的土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依赖进口的程度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菊花进口的增长幅度较大(表1)。我国是菊花原产国,又是日本的近邻,在菊花生产上有一定优势。一、栽培品种和栽培方式在日本鲜切花生产中,1/3是菊花(表2)。日本的切花菊分为三大系列,即单头菊、多头菊和小菊。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适宜贵阳种植的出口切花菊品种,并从菊花育苗、整地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全面介绍了贵阳地区优质切花菊生产的规范化栽培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GA3对切花菊优香生长及开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A3的浓度为50 mg/L,在植株定植后10 d开始喷施,连续喷施3次,每次间隔12 d,得到的植株株型最匀称,切花品质最好,达到了出口日本一等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茶树的常规育苗技术体系中,都需要建立遮阳拱棚,故扦插苗圃都应适当遮阳。统计了采用高网地膜、低网无膜、低网双膜(天膜+地膜)、低网天膜4种遮阳拱棚育苗的出圃数量,并分析了苗圃管理技术的管理强度和成本投入。结果表明:在西南山地茶区茶树良种繁育技术中,采用低网天膜型遮阳拱棚技术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改良型塑料大棚的设计与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塑料大棚冬季不能生产蔬菜,日光温室建造耗资大和建后搬迁困难的问题,设计建造了改良型塑料大棚。改良型塑料大棚是在塑料大棚基础上进行结构和形状的改造,可以延长蔬菜生长周期50~60 d,实现了冬春茬果菜提早定植和叶类蔬菜越冬生产。  相似文献   

13.
人参棚从基本结构上分为坡形棚、平顶棚、拱形棚、弓形棚四类;从透光透雨性上分为全阴棚、单透棚、双透棚三类。弓形棚结构最合理,多畦要因地制宜地应用。全阴棚因光能利用不合理而逐渐被淘汰。单透棚、双透棚要相互调节地应用。参棚发展方向以合理利用光能、成本低、节省土地、便于管理为原则,以弓形调温调光棚为方向。参棚种类名称混乱。应予以统一分类命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同一大棚里连续种植青椒几年后出现的减产问题,对以改善棚内青椒生态环境为目的而组装的集成技术设施棚与采用常规技术棚进行了大区互比试验,并于试验区内同一条件下对棚膜透光、棚温变化、浇水与土壤含水量、棚内气流、施肥量、病虫害发生以及青椒长势和产量进行了定点调查。结果显示:设施集成技术棚较采用常规技术棚(对照)的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青椒长势明显整齐;单株增加精品果产量和结果数达到显著与极显著水平,增产33%。经过比较后认为,目前简易大棚青椒生产上出现的减产问题是生态环境不良所致。试验的设施集成技术棚为解决现存问题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棚室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是农业调结构、促增长的重点,更是重点打造的农业经 济新增长点。棚室蔬菜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但是棚室蔬菜的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在 这种情况下就难免会产生一些病虫害现象,这给棚室蔬菜的种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将 对棚室蔬菜常见的虫害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对其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远志保护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0年在山西省运城市对远志大拱棚栽培与露地栽培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拱棚远志栽培方式明显延长当年有效生长期,远志鲜根和种子的产量均比露地方式显著增产1~2倍。大拱棚栽培方式是远志增产增收的一项好技术,宜向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不同材质烤烟育苗小棚对成苗质量的影响,精简烤烟漂浮育苗小棚制作过程并提高烟苗成苗质量,对竹制池梗拱棚、土夯池梗竹制拱棚和钢筋制池梗小拱棚漂浮育苗的温度、烟苗生育期、长势、出苗率和生物学性状等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钢筋制池梗拱棚的干、湿球温度和水温适宜,成苗质量高,出苗率高达93.98%,茎高、茎围、侧根数和干物质积累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8.
50%噻苯隆在棉田的应用效果及气候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棉铃吐絮35%~40%时喷施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研究其对棉花脱叶和吐絮效果的影响,并对气候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棉花具有理想的脱叶效果,用药剂量为150~300g/hm2(有效剂量)时,随用药剂量增加脱叶率提高;该药剂能促进棉铃吐絮,提高霜前花比例;用150~450g/hm2剂量处理,对棉花品质没有影响.温度、日照时数对棉花脱叶速度、脱叶率及吐絮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棚覆盖与地热线的增温效果及其对茶树生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塑料大棚内加设小棚、并辅以电地热线增温等设施对茶园的光合环境、茶树生理生长、茶叶内含成分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3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温设施处理明显地提高了茶园日平均气温、地温,增加了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增温设施在气温比较低时明显增加茶树净光合速率(Pn),平均值晴天棚外比棚内高36.8%~42.1%,气温比较高时Pn增温设施处理和对照差异不明显;增温设施使赤霉素(GA3)和玉米素(ZT)等促进茶芽萌发型内源激素含量的增加,脱落酸(ABA)等抑制生长型内源激素含量下降,人工电加温措施中地热线加温对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最为明显;1芽1叶茶芽采摘期对照提前9~16d,1芽2叶茶芽采摘期对照提前8~18d;塑料覆盖氨基酸含量下降,增加了叶绿素含量,对茶多酚和类胡萝卜素影响不明显;大棚和增温设施显著增加名优茶产量;经济效益以大棚覆盖最好。  相似文献   

20.
热带经济型反季节甜瓜设施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设施大棚防虫网技术,栽培甜瓜等有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可以较好地实现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稳定与调控产量.研究表明:利用竹木材料为骨架设计建立的热带实用经济型大棚设施技术基本成型,且已在较大面积反季节哈密瓜生产中应用,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与以钢管、铁架等为主要材料设计的设施大棚相比,具有投资相对较小、适合海南热带生态型反季节农作物的大面积生产应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