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红鳍笛鲷俗称“美国红鱼”,是一种海水经济鱼类,原产于墨西哥中部。由于该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市场畅销,是福建沿海目前海水网箱养殖业引进的优良新品种。经平潭县多年试养结果显示了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产量高、经济效益佳等优点。现根据该县近年来养殖经验结合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红鳍笛鲷学名叫眼斑石首鱼,属鲈形  相似文献   

2.
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rus Block.)俗称美国红鱼,原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等温热带海区.其特点是个体大,产量高,肉质细嫩,经济效益佳.现将其养殖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1生活习性 红鳍笛鲷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笛鲷科、笛鲷属.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部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100m,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壳及岩礁等海区.每年3~5月集群繁殖,盛期4月,个体怀卵量可达100~170万粒.性喜垂直移动,黄昏和早晨多栖底层,白天和夜晚常浮游中上层,繁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海产卵,产卵后又返游深海觅食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养殖条件下,应用Elliott-Persson模型研究了红鳍笛鲷幼鱼(体长37.40(±6.84)mm,体质量2.53(±1.30)g]的排空率与摄食率,以及在3种不同饵料(多齿蛇鲻肉糜、斑节对虾肉糜、海水鱼营养配合饲料)投喂下,其生长率、丰满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海水鱼配合饲料投喂下,红鳍笛鲷幼鱼的胃含物(占体重的百分比)随时间的变动为GCW=-0.472T+4.222 (R2=-0.72),胃排空率为每100 9体质量0.472g/h,日摄食量为每100 9体质量(湿重)22.62 9,对配合饲料的食物转换效率为6.85%.红鳍笛鲷幼鱼的摄食具有一定的周律性,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饲喂18 d后研究发现,投喂斑节对虾肉糜的红鳍笛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为1.58%/d,而投喂配合饲料组和蛇鲻肉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5%/d和1.22%/d.红鳍笛鲷幼鱼的丰满度在蛇鲻肉糜和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均有显著变化,而配合饲料组无显著变化.斑节对虾肉糜投喂组的幼鱼成活率最高(90%),其他2种饲料投喂组受试鱼成活率较接近,分别为72.5%、75%.综合考虑,该生长期的红鳍笛鲷幼鱼适当投喂虾肉,配合饲料日投喂2次,并保证在18:00时饱食为宜,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率.  相似文献   

4.
对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和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及不同生长阶段千年笛鲷的含肉率、肥满度、比肝重及其肌肉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笛鲷的含肉率差异极显著,肥满度、比肝重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较小,而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而言,其差异明显。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千年笛鲷。不同生长阶段的千年笛鲷,随着鱼体的生长,其含肉率增加,肥满度和比肝重降低;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水分和灰分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笛鲷属(Lutjanus)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对分布中国南海的12种笛鲷属鱼类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胸斑笛鲷(Lutjanus carponotatus)、四线笛鲷(Lutjanus kasmira)、驼背笛鲷(Lutjanus gibbus)和单斑笛鲷(Lutjanus monostigma)序列进行分析,利用MEGA软件计算各物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6S rRNA基因同源序列为560 bp,COⅠ基因为639 bp. 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较为保守,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COⅠ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6. 16种笛鲷在系统进化树上主要聚为4个分支,各分支中的笛鲷种类与其形态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支Ⅰ中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金焰笛鲷(Lutjanus fulviflamma)和单斑笛鲷体背后上方具有椭圆形黑斑;分支Ⅱ中金带笛鲷(Lutjanus fulvus)与四线笛鲷体表具有若干纵向条纹,蓝点笛鲷(Lutjanus rivalatus)与星点笛鲷(Lutjanus stellatus)身体体背后上方均具有白色斑点;分支Ⅳ中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马拉巴笛鲷(Lutjanus malabaricus)与驼背笛鲷体型较大,成鱼体色为鲜红色.此外,在体型方面,分支Ⅰ中笛鲷种类体型较小,身体修长,分支Ⅳ体型较高,分支Ⅱ和Ⅲ体型介于两者之间,与前人研究认为体型、体色、条带可作为笛鲷种类划分的基本分类特征的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视杆蛋白(RH1)基因和长波敏感视蛋白(LWS)基因,并分析其在早期发育不同阶段和成鱼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为探究笛鲷属鱼类适应从表层浮游逐步转为下层底栖光环境生活的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RACE克隆红鳍笛鲷RH1基因和LWS基因cDNA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2个基因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红鳍笛鲷6个胚胎发育时期(原肠下包1/2期、胚孔封闭期、视囊期、晶体出现期、心脏跳动期、孵化出膜期)和5个仔鱼发育时期(1、3、10、15和20 d),以及成鱼不同组织(脑脏、心脏、肝脏、肌肉、黑色皮肤、红色皮肤、胃和视网膜)的表达规律。【结果】红鳍笛鲷RH1基因和LWS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723 bp和1302 bp,其中RH1基因具有465 bp的3'-UTR和196 bp的5'-UTR,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残基;LWS基因具有213 bp的3'-UTR和15 bp的5'-UTR,ORF长度为1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残基。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个视蛋白基因均先与鲈形目等鱼类聚为一支,再与鳉形目、鲽形目和鲤形目等聚为一支,最后再与陆生脊椎动物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RH1基因在孵化出膜后15和20 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下同),LWS基因在孵化出膜后20 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2个视蛋白基因在成鱼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相似,在视网膜上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结论】红鳍笛鲷RH1和LWS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与红鳍笛鲷的生活习性变化相关,表明红鳍笛鲷RH1和LWS基因表达与其生活光环境的变化密切呼应,在早期发育变态阶段的光线调节,以及适应黑暗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星洲红鱼是罗非鱼属内种间杂交选育出的遗传性状较为稳定的罗非鱼新品种。星洲红鱼在淡水中养殖生长表现优于其他罗非鱼品种。将其在海水驯化适应后投入到海水小体积网箱中进行高密度养殖试验,生长性状良好,成鱼外观美,肉质好,口感佳,成活率高,产量高,市场前景广,养殖效益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间接双抗体夹心法对2006年湛江港养殖海域360份红笛鲷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进行红笛鲷弧菌病血清抗体水平动态的评定,以获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湛江港养殖海域红笛鲷弧菌病高发期是10月、11月和12月,阳性率分别是61.67%、53.33%和30.00%。红笛鲷血清内抗溶藻弧菌抗体水平在8-12月份最高。  相似文献   

9.
彩虹鲷又叫红罗非鱼,生长快,食性广,是理想的网箱养殖品种.但在高密度网箱养殖条件下出现的应激反应综合症,易使鱼的抗病力下降、摄食量减少、生长速度减缓等,从而严重影响成活率,降低鲜鱼质量.怎样在网箱养殖中减少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发生呢?  相似文献   

10.
红笛鲷(Lutjanus sanguineus)性腺发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1.5~2.5龄红笛鲷的性腺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红笛鲷GSI在3—5月处于较高水平,5月达到最高值(0.14%),6-7月呈下降趋势,8月略有回升,而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雄性红笛鲷GSI的周年变化趋势与雌性红笛鲷基本相似;雌雄红笛鲷HIS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3月最高(雄性红笛鲷为1.73%,雌性红笛鲷为1.71%);雌性红笛鲷除6-8月外,其GSI与HSI均呈负相关,而雄性红笛鲷在5~12月GSI与HSI呈正相关,其他月份呈负相关。另外还发现精巢中精原细胞与卵巢第Ⅱ、Ⅲ时相细胞的出现几率与雌雄红笛鲷的GSI周年变化一致。精巢的发育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整个发育过程,但结合解剖学特征总体判断,精巢仅发育到Ⅳ期早期;在雌鱼只观察到卵原细胞、第Ⅱ时相卵母细胞、第Ⅲ时相卵母细胞,结合解剖学特征判断卵巢只发育到Ⅱ期。  相似文献   

11.
红白长尾鲫属观赏鱼新品系,由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022-69591668、69592771)选育,是农业部2003年推荐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该鱼体表底色银白,头部、背部或身两侧镶嵌红色斑块,红白相间,分界鲜明,尾  相似文献   

12.
军曹鱼隶属鲈形目,军曹鱼科,军曹鱼属,台湾地区称海鲡、深圳地区称鲸龙或鲟龙、珠海地区称网仔、湛江地区称海龙,海南地区称海甘楚。为外海暖水性鱼类,适合生长水温20~31℃。军曹鱼为肉食性鱼类,其生长速度极快,一般周年生长体重可达6~8千克,据报道,最大个体长达2米,体重60千克。病害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军曹鱼全人工育苗的成功,为军曹鱼人工养殖提供了大量健康种苗,军曹鱼海水网箱养殖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展迅猛,已成为目前近海浮动式网箱和深海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1997年以来,湛江海洋大学承担了国家、  相似文献   

13.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左右,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术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  相似文献   

14.
<正> 巴西鲷是我国1998年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尾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巴西  相似文献   

15.
巴西鲷学名小口脂鲤,属鲤科,脂鲤属,是我国1998年从巴西引进的一个淡水养殖新品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泛,抗病力强,易起捕,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为一般养殖鱼类价格的2~3倍,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巴西鲷属热水性鱼类,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它体侧扁,体型与鲤、鲫鱼相似,体色银白,尾叉型,体长为体高的3倍左右,成鱼一般长30厘米,胸、腹、臀鳍为红色,背鳍和鳍末端发红,中间有一脂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六溴环十二烷(HBCD)短期暴露对红鳍笛鲷的甲状腺素干扰效应及相关机理,实验室条件下分别将红鳍笛鲷幼鱼暴露于3个不同浓度的HBCD(8.6、43.0、215μg·L-1)溶液中24、48、96 h后,以肝脏和脑组织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腺原氨酸(T4)含量及T3/T4比值为生物标志物,评价HBCD短期暴露对红鳍笛鲷肝、脑组织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BCD对红鳍笛鲷幼鱼肝、脑组织甲状腺具有明显的干扰作用,且8.6、43.0μg·L-1浓度暴露下对T3、T4含量以诱导作用为主,215μg·L-1浓度暴露下短时间内表现为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随暴露时间延长则表现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此外,HBCD暴露过程中,肝组织T3/T4比值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呈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脑组织T3/T4比值则随暴露浓度和暴露时间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短时间暴露T3/T4比值高于对照组、长时间暴露T3/T4比值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红鳍笛鲷肝脏和脑组织甲状腺素T3、T4含量及T3/T4比值对实验室3种浓度的HBCD胁迫均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干扰物的筛选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室内人工育成的红鳍东方Tun Takifugu rubripes移到海区后需要多少时间会感染上Heterobothium sp.G寄生虫病,本文作者于1998年1月7日至3月17日在日本福井沿海进行了网箱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海区放养后1个月到2个月之间,鱼不同程度地被Heterobothium sp.所寄生。在本试验中,作者在观察红鳍东方Tun寄生虫发病期的同期,还对其在试验过程中的外部  相似文献   

18.
蓝鳃太阳鱼又称大鳍鳞鳃太阳鱼,是属鲈形目、太阳鱼科的中小型鱼类.原产于北美,是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在美国和日本常作为游钓鱼和食用鱼养殖.  相似文献   

19.
贺颂茹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44-44,46
黄鳍鲷适应力强、生长快,是我国华南地区主要养殖经济鱼类,可以进行多种方式养殖。从养殖水质、苗种培育、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探讨黄鳍鲷在池塘饲养条件下的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彩虹鲷又称红罗非鱼、红吴郭鱼,是尼罗罗非鱼和莫桑克罗非鱼突变型的杂交新品种。其体色红艳,无黑腹膜,看似红鲷美丽可人,故名彩虹鲷。其肉厚刺少,含有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肉味既鲜嫩爽口,又可养颜润肤,是一种集观赏食补于一身的养殖优良品种,彩虹鲷具有体色鲜艳、食性广、生长快、抗病力强、耐低氧、易饲养、个体大、肉质好、产量高、效益好等优点,极适合农户小规模家庭池塘养殖。2005年,我们对彩虹鲷进行了池塘养殖,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彩虹鲷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