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有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干扰,外环境包括病原微生物、霉菌毒素、环境、植物毒素等的干扰,内环境包括自身代谢产生的废物、自由基等。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能力加以化解和排除,维持自身的健康,而一旦长期受到内外环境的困扰,导致猪体不能及时清除蓄积在体内的这些毒素,猪群就会释放出"亚健康信号",即出现泪斑、老皮、阴户肿胀、不发情、乳腺发育不良和疫苗抗体水平低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一、猪群始终受到传染病威胁1.猪群周围环境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2.外界病原微生物随时可能进入猪场。3.猪体内存在一些有害微生物、有害寄生虫。4.猪群中的病猪不断排出病原,威胁健康猪。5.猪群环境中往往存在许多传播疾病的害虫或动物。6.饲料霉菌毒素的影响经常存在。7.猪只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有限度,特别是环境较差,营养不平衡时。  相似文献   

3.
自19世纪初欧洲对瘦肉型猪进行品种选育以来,大白、长白、杜洛克等瘦肉型品种猪的抗病力、生长速度、生殖性能等已经步入了一个较为健康的发展水平.而自从我国引入瘦肉型品种猪以后,"洋猪中用"却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疾病暴发、生长速度迟缓、生殖性能低下等影响猪群的各项硬性指标均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的品种,为何在我国却养出了不一样的猪呢?本文从造成猪群亚健康的"中医毒素"理论出发,阐述了内脏毒素蓄积与猪群外观症状及造成猪群性能低下的关系和我国猪群亚健康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内毒素是指猪体受到外界病毒、细菌、霉菌、代谢有害物和药物等因素侵入机体后产生的系列代谢毒素产物,对猪群机体肝脏、肾脏、肺脏和肠道等器官造成损伤,引起猪群亚健康或疾病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尤以对繁殖母猪的危害最为严重,已成为当前猪场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如果其防御适应能力强于外界的应激因素(如冷应激、热应激、饲料营养过剩或缺乏外来病原应激等),则猪群不会发病,从而使猪群发展到健康状态或维持亚健康状态;相反,若外界应激因素占优势,不断损伤猪群,会使猪群迅速发展到疾病状态。  相似文献   

6.
正猪群的亚健康状态是由于猪群食欲不振等症状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生病的一个第三状态,它没有明显的病理临床症状,但是也没有健康的那种活力。猪群亚健康状态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规模猪场和中小猪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内分泌系统紊乱,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降低,直接影响其繁殖性能,导致生产能力下降。猪群的亚健康状  相似文献   

7.
正免疫接种是畜牧业预防传染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最重要措施。本文就在实际免疫过程中让猪群达到预期免疫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实地调查,就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谈一谈自己的经验和看法。1猪群的整体健康是关键猪群的整体健康情况是免疫接种成败的关键,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在猪群亚健康下免疫接种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1霉菌毒素霉菌毒素超标是造成猪群亚健康的第一  相似文献   

8.
正夏季天气炎热,猪只采食量下降,久之猪只则会表现亚健康状态。炎热夏季,要把去除霉菌毒素作为工作重点,通风降温当做夏季养猪的聚焦点,全面充足补充营养,提高猪群生产性能,同时做好猪场生物安全等其他工作。夏季天气炎热,气候复杂多变,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细菌、霉菌等生长,是疾病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9.
<正>1猪群亚健康猪群在健康与非健康(疾病)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非彼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猪,可能检测不到病原的感染,但表现精神不佳,行为刻板,生长受阻,性能变差;也可能检测到了病原,但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亚健康猪群,不管是否可以检测到病原,但一个共同的内部特征是免疫力低下,即呈现免疫抑制状态,外部表现为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宜能力减弱。1.1亚健康症状猪群食欲不振,生长速度缓慢;个体发育不匀称,猪群皮肤病发病率上升;猪群肠道功能紊乱,下痢,对营养物质吸收率低;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猪群的猪只80%以上都处于亚临床感染、亚健康状态,亚临床感染的猪只受到外在或者内在应激源的刺激,持续带毒、排毒,滚动感染,猪群脆弱平衡打破,健康状态天平向疾病状态倾斜,很快演变成疾病状态,养殖朋友们因不  相似文献   

11.
今年夏季,在部分省份发生的“猪无名高热”不仅给部分养猪业者造成惨重损失,同时给养猪界带来一片恐惧。猪为什么会发病呢?笔者认为猪群的健康管理漏洞未被及时发现或引起高度重视是最根本的管理原因。任何一个普通猪场的猪群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疾病风险,这种风险如果得到有效控制,猪群就处于健康状态,相反,这种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猪群存在健康漏洞,疾病就会乘虚而人并如同洪水破堤,势不可挡。笔者认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猪群所存在的疾病风险并在日常管理中予以消除是猪群健康管理的关键,在这里谈一谈猪场猪群健康管理的漏洞.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养猪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药物的滥用导致猪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防治效果不显著;免疫抑制导致猪体接种疫苗后不产生应答和抗体;霉菌毒素中毒现象普遍;整体猪群不稳定等,让养猪人应接不暇。猪群亚健康、免疫抑制、霉菌毒素中毒已成为养猪业最大的隐性杀手,加之营养"过盛"等问题的存在使猪越来越难养。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在养猪生产中由于饲养环境的污染(包括水源、空气及重金属污染),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滥用抗生素,过度使用疫苗,特别是各种病原体在猪群中的持续性感染,在多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下,猪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疫病常年发生,致使养猪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低下,产品质量不佳,严重影响到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本文就如何解决好猪只的亚健康和免疫抑制问题,科学应  相似文献   

14.
病毒驯化是当前猪场蓝耳病防控的实用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国内猪场的养殖环境和现有水平,认为蓝耳病的控制需从“驯化”入手:让某一种蓝耳病血清型在猪群中成为优势毒株,让猪群中所有个体对这一血清型产生免疫,停止排毒,以便让病毒失去新的易感宿主,找不到继续增殖的场所,确保蓝耳病不暴发,尽量降低蓝耳病对生产造成的损失。驯化手段有二:一是统一感染,感染源包括发病猪血清、商业化疫苗、本场分离的蓝耳病自家苗;二是加快猪自身的病毒血症清除。阻止带毒猪排毒,包括封群、饲喂泰乐菌素。淘汰带毒猪。维持猪场内蓝耳病感染的动态平衡,还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减少外源性血清型蓝耳病对现有猪群造成冲击;另一方面是尽量减少猪群内部蓝耳病的交流传播,以防蓝耳病病毒产生变异和重组。  相似文献   

15.
规模化猪场健康养殖的保健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场保健应包括猪的环境和猪病防治两部分。而环境与猪的疾病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环境条件好时各种疾病就不易发生,猪群就相对健康,当环境条件恶劣时,各种细菌、病毒就具有了滋生的条件,疾病也容易发生,因此在搞好猪病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猪的环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李伟 《养殖技术顾问》2013,(11):102-102
1原因僵 猪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括2个方面,一个是先天陛的,一个是后天形成的。先天性就是猪自身形成的,不受外界环境或是其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后天形成的僵猪往往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生长环境,食用的饲料,细菌疾病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饲料谷物经过数月贮存后,受到霉菌毒素较严重污染的危险性很高,从而危害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必须对饲料谷物的霉菌毒素污染程度予以检测并作出如何利用的适当对策。 霉菌毒素在成品饲料中的含量即使很低,也可能会因降低猪的采食量而减缓猪的增重。霉菌毒素引起的许多其它疾病会影响包括不育、流产以及胃溃疡和腹泻。一些影响是由个别类型的毒素所致,但据认为主要的危害发生在猪只同时摄食了多种霉菌产物的时候,最可能的结果是猪的免疫力降低而较易感染疾病或者对药物治疗反应减慢。  相似文献   

18.
正造成猪生产性能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采食量、饮水量、饲养、环境和群体社会性等因素。霉菌毒素是来自饲料的最重要的免疫抑制因子之一。采用封闭、稳定的环境及高密度方式饲养现代猪,会出现圈舍内卫生质量差,并会暴露在产内毒素的细菌中。霉菌毒素和内毒素对猪炎性反应的单独和协同作用是什么?保护动物免受该威胁的解决方案是什么?1对猪群健康的影响霉菌毒素是存在于饲料和饲料原料中许多常见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全球的调查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阐述了猪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微生物群组成,以及影响微生物群落发展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的因素。猪上呼吸道的微生物群组成在分娩后改变明显,在断奶前后趋于稳定,并受到抗生素使用、饮食管理和饲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研究对猪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的相对丰度报告了不同的结果,且对肺部微生物群组成的研究结果差异更大。猪呼吸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结构失衡,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20.
猪红眼病是由多种外界刺激和感染而引发的猪结膜炎,临床症状表现为流泪、眼部潮红、化脓等症状,形成原因复杂,饲养环境、疾病、饲料、药物等因素都能引发该病。猪红眼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损害猪的视力,给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猪群健康带来严重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猪红眼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并提出了加强饲养管理、预防饲料霉变和使用药物及时治疗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