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向日葵黑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向日葵黑斑病是世界向日葵产区的一种严重的流行性病害。本文仅就向日葵黑斑病的发生发展历史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3.
月季黑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月季黑斑病的危害程度、症状表现进行了调查和观察,着重对病原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月季黑斑病在北京地区主要以无性阶段Actinonema rosae(Lib)Fr.进行危害,并以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但尚未发现有性阶段。分生孢子需在水滴中保持16h方可萌发。其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在0~5℃及40℃孢子萌发均受抑制。在2%葡萄糖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93%)。人工接种证明:病菌通过表皮直接侵入,潜育期为10天左右。  相似文献   

4.
刺五加黑斑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不同酸碱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刺五加黑斑病病原菌的生长速率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5~35℃病原菌均可以生长,较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在pH2~12时病原菌均可以生长,pH 6时最适生长;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落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连续紫外灯照射的菌落生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向日葵黑斑病的症状,病原菌的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回顾了病原菌鉴定及学名变动的历史。明确了我国向日葵黑斑病的学名为Alternaria helianthi(Hansford)tubaki & Nishihara。同时对A.helianthi和它的相似种A.leucanthemi的形态做了比较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7.
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向日葵菌核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认为,向日葵菌病是由核盘菌属侵染所致的病害。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 ̄28℃,最适PH4 ̄7,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甘露糖及天门冬酰胺,菌丝生长对缺Cu、Fe最为敏感,菌丝在PDA、PSA等天然、半天然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而均匀。菌核萌发形成了子囊盘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及湿度,紫外线照射能刺激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在2%葡萄糖溶液中更易萌发,孢子萌发以两端或一端萌发,  相似文献   

8.
红花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红花上的一种新病害红花黑斑病,病原菌为红花链格孢(Alternaria cartham iChowdhury),主要危害红花叶片,在辽宁多个地区均有发生,发病率可达60%~80%。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RH为96%~98%,pH值为5~7,最好以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以苯丙氨酸和硝酸钠为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RH为100%,pH值为5~7。  相似文献   

9.
10.
向日葵茎黑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新疆伊犁地区较大面积发生向日葵茎黑斑病,对当地向日葵生产造成较大损失.本文对向日葵茎黑斑病发生的原因、发病过程、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向日葵茎黑斑病诱因是在向日葵开花期间遇到降雨多、温度高的气候过程,满足了向日葵茎黑斑病大发生所需多雨高湿、高温的条件.目前世界上对该病还无有效的控制措施,只能通过农艺措施进行预防.轮作、控制传病昆虫、掩埋感病病残体、不要在以前感染病的农田附近种植,都可以减轻病害.  相似文献   

11.
梨黑斑病是梨的三大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侵染病害。文章综述了前人对梨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从梨黑斑病的侵染与发生规律、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田间的致病性进行了阐述。进行梨黑斑病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研究,能有效的把握梨黑斑病的发生规律,掌握防治技术,对梨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向日葵既是油料作物,也是观赏植物。向日葵黄萎病近年来有逐年加重之势。为预防观赏向日葵黄萎病发生,该试验对向日葵黄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pH值为5~7;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经10min;以淀粉作为碳源,生长较好;以硝酸钠作为氮源,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轮纹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的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适宜的pH值是4~6。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以PDA、向日葵种子煎汁琼脂培养基生长最佳。在氮源试验中,以KNO_3生长得最好。在以麦芽糖、乳糖等6种不同的碳源培养基上,以麦芽糖、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卷丹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卷丹百合叶部真菌性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尤其在2014年6~7月份,由于降水偏多,卷丹百合叶部病害大发生,6月中旬重病田卷丹百合枯死株率达50%~70%,部分田块卷丹百合地上部全部枯死。从卷丹百合发病叶片分离得到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鉴定、孢子形态观察、18S rDNA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半知菌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5℃;适宜 pH为6~7;在供试的几种碳、氮源中,最适的碳源是麦芽糖,最适的氮源是酵母。  相似文献   

15.
向日葵黄萎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研究向日葵黄萎病发病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方法,对向日葵黄萎病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梅干培养基上分生孢子透明无色,孢子梗基部为黑褐色,后期有黑色念珠状菌丝产生,未发现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证实为黄萎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Reinke et Berthold)。其菌丝生长的最佳条件为PSC,25℃,pH5~6,最适碳氮源为蔗糖和甘氨酸。产孢的最佳条件为PSC,25~30℃,pH8,最适碳氮源为D-木糖和L-组氨酸。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9,偏酸偏碱均可促进萌发,6 h以后孢子即可萌发,12 h萌发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种类,分析病害规律,研究防病关键技术.[方法]采用形态分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的鉴定,采用一般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重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病原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向日葵黄萎病主要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和硫色轮枝菌(Verticillum sulphurellum);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两种病原菌的生长周期及温度适应性基本一致,生长周期约为10 d,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 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2C;大丽轮枝菌较适宜的酸碱范围为pH5.1~11.1;硫色轮枝菌在pH4.1 ~11.1均可生长;在多种常用培养基中,燕麦培养基是大丽轮枝菌的最适培养基;而玉米片培养基是硫色轮枝菌的最适培养基.致病性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病菌自苗期开始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人工接种条件下,高湿及有伤接种有利于侵染和发病.[结论]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硫色轮枝菌,两种病原菌对向日葵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相似文献   

18.
新疆枣果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地区严重危害枣果产业健康发展的枣果黑斑病,经形态学观察、病理学接种试验并结合ITS及RPB2基因片段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其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原菌(Q、WY菌株)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Q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SA,最适pH为5;WY最适培养基JA,最适pH为8。  相似文献   

19.
杏果实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杏果实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黑斑病进行了报道,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及形态研究结果,鉴定其病原是一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适宜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值为4~8,最适pH值为5.78.以蛋白胨或酵母汁为氮源,淀粉或乳糖为碳源有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0.
向日葵列当生物学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彩仙 《现代农业》2008,(11):11-12
通过对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rngrla Wan)的发生危害特点的调查,并根据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