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玉米自交系XL21和PH6WC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调查各群体同一穗位处果穗数量。利用P1、P2、F1、F2、BC1和BC2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表现为斜率负值的直线分布,BC1群体主要呈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C2群体呈类似于反比例函数分布。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一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型,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49.5%~60.2%,多基因遗传力为27.4%~41.1%,两者累加贡献率达到87.6%~90.6%。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育种中针对该性状对早代试材进行重点选择和淘汰。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的数量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丰光 《玉米科学》2012,20(1):53-56
以两个株型不同的玉米自交系自330和PH4CV构成的6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量角器测定玉米穗上叶基部与主茎自然夹角角度。通过P1、P2、F1、F2、B1和B2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群体呈多峰分布,B1和B2群体分离世代呈双峰分布,说明玉米穗上叶与主茎夹角性状遗传由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且符合一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即D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7.55%~52.60%,多基因遗传率为47.40%~72.45%,两者在后代遗传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玉米雌穗一节多穗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鞠方成 《玉米科学》2015,23(6):7-11
以玉米自交系XL21和PH6WC组成的6世代群体为材料,调查各群体同一穗位处果穗数量。利用P1、P2、F1、F2、BC1和BC2多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的基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F2分离世代表现为斜率负值的直线分布,BC1群体主要呈类似于偏正态分布,BC2群体呈类似于反比例函数分布。通过群体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该性状符合一对加-显主基因+加-显-上位性多基因遗传D模型,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49.5%~60.2%,多基因遗传力为27.4%~41.1%,两者累加贡献率达到87.6%~90.6%。控制玉米一节多穗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在遗传育种中针对该性状对早代试材进行重点选择和淘汰。  相似文献   

4.
玉米粒深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两个粒深不同的玉米自交系PHBIM和丹340构成的P1、F1、P2、B1、B2和F2 6个世代群体为材料,运用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粒深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该性状在B1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分布,B2和F2分离世代群体呈多峰分布,说明玉米粒深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即E-1-0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56.16%~62.46%,多基因遗传率为11.72%~16.24%,主基因作用对后代遗传方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黄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研究的主要结果。讨论了黄麻纤维产量、株高、茎粗、皮厚和开花期等性状的选择效果,对黄麻改良途径提出了建议:(1)广泛搜集品种资源,积极向国外引种,丰富黄麻育种的基因库。(2)利用回交方法,改良目前品种的某些缺点,加速育种进程。(3)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方式,尽可能促进重组,扩大遗传变异幅度,丰富选择内容。(4)通过诱变创造新类型,人工诱变与杂交育种相结合。(5)通过远缘杂交,促使种问基因交流,把不同种的优点结合起来。(6)生物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因型单因素遗传设计,用54份较有代表性的黄麻遗传资源,研究了12个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参数,分析和比较了各性状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现实遗传力和相关遗传力;并计算了通过其它性状对产量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本文还进行了相关遗传力通径分析和遗传相关信息与遗传相关贡献的估算,以及主成份等分析。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分枝高度、单株鲜茎重、生长日数等主要数量性状在产量构成及选择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茎秆拉力强度相关的倒伏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郑58×PH4CV杂交种构成的6个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在玉米灌浆期,取正常生长玉米植株以穗位处作为着力点测定与地面夹角呈60°时拉力。通过P1、P2、F1、F2、B1、B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以玉米茎秆拉力为性状,研究控制玉米茎秆倒伏性的基因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分离世代F2和B1群体茎秆拉力数值呈多峰分布,并有一个主峰表现明显,B2群体茎秆拉力数值频率主要呈多峰分布。玉米茎秆拉力强度遗传为多基因数量性状控制,多基因遗传率较高,达到96.12%,说明要选育茎秆拉力强度较高的品系,基础试材非常关键,而且要注重早代试材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o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l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_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_2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_1、F_2以及F_1与F_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育种实践研究了黄麻长果种(C.0litorias)和圆果种(C.capsuIaris)不同熟期类型组合杂种后代的开花期遗传规律。结果认为:F1的开花期长果种有72.5%的组合具倾晚性,10%的组合超晚亲,平均优势率为7.39%;圆果种有59.45%的组合具倾早性,18.92%的组合超早亲,平均优势率为-7.15%,显性效应均不明显,F。的开花期呈连续变异,并有超亲遗传现象。开花期的广义遗传力长果种为78.73%,圆果种为78.92%,表现为双亲开花期差值越小的组合广义遗传力低;反之则高。双亲与F1、F2以及F1与F2的开花期相关系数达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长果种分别为0.8142、0.8075、0.9233,圆果种为0.8978、0.8256、0.9857。熟型相似的组合,因双亲生态差异有别,遗传规律亦有不同,长果种和圆果种正反交杂种后代开花期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可以认为黄麻开花期的遗传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Mait.  R  李绍武 《杂粮作物》1998,18(4):1-5
对玉米群体GoldenGlow多果穗性状的20轮双亲混合选择R.Maita等著李绍武译玉米的多果穗性状与籽粒高产相辅相成。有关多果穗性状遗传的许多研究表明,该性状受少数几个基因控制而且高度遗传。鉴于玉米籽粒产量的遗传力很低,因此,对遗传力很高的多穗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各育种单位选育、从国外引进以及从长江流域地方品种中选出的主要亲本材料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根据这些性状的表型、遗传型方差与协方差,估算了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相对遗传进度和遗传相关系数,并进行了遗传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黄麻长果种亲本材料自然群体中,纤维强力、株高、分枝高等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力,并具有中等大小的遗传进度,当代选择效果较好。而株高、分枝高与单株干皮重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因此根据株高、分枝高选择在下代的预期效果较明显。通径分析表明,对单株干皮产量直接影响能力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分枝高、茎粗,其它性状影响较小。主成分分析则认为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主要由纤维细度因子提供,第一主成分越大,株高、茎粗皮厚值亦越大,单株干皮重值就越高。聚类分析将44份品种分为七大类群。这种主要亲本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与分析为长果种黄麻系统选育以及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了主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普通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籽粒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以小麦大粒品系0911-46为母本与小粒品系42杂交产生P1、P2 、F1 、BC1 、BC2 和F2共4个世代6个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千粒重、粒宽、粒厚都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粒重主基因都具有正向加性效应,可以增加粒重,但其互作效应有正有负且互相抵消,对粒重影响不大。粒宽和粒厚的显性效应为正向作用,有利于增加籽粒体积。粒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无主基因。千粒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BC1、BC2、F2三个分离世代分别为88.02%、78.53%、87.82%;粒长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分离世代分别为71.95%、61.64%、62.93%;粒宽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分离世代分别为43.90%、32.69%和68.47%;粒厚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世代分别为50.01%、42.86%和68.63%。所有籽粒性状中以粒重的遗传力最高。  相似文献   

13.
花生油酸亚油酸比值(O/L)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生品种“青苗豆×全州麻壳”、 “富川大花生×隆安宝湾花生”和“汕油162×Sunoleic95R”三个不同杂交组合的F2分离群体的油酸/亚油酸比值进行了单个分离世代的数量性状分离分析,结果表明:“青苗豆×全州麻壳”、“富川大花生×隆安宝湾花生”两个杂交组合结果一致,O/L受一对负向完全显性的主基因控制,F2群体表现为由主基因型AA和Aa+aa按1:3比例的混合;另一个组合“汕油162×Sunoleic95R”的油酸/亚油酸比值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遗传,两对主基因间的基因效应差异不大。第一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a)1.3586和第二对主基因加性效应(db)1.3580几乎相同。三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1.27﹪、64.09﹪和64.66﹪,多基因的遗传力分别为33.85%、34.52%和33.45%。  相似文献   

14.
1.黄麻叶柄色、叶形、腋芽均属质量性状,据观察红叶柄、长叶形、有腋芽在F1代均呈显性。2.黄麻的叶柄色、叶形、腋芽在F2的分离规律是:一对相对性状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3:1;两对相对性状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三对相对性状有八种表现型,比例为27:9:9:9:3:3:3:1。这是基本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同时也说明这些性状各为一对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四个性状不同,经多代自交的中国圆果黄麻品种为亲本,配制了四个杂交组合,对叶形、托叶形状二对性状的遗传关系和不定茅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形与托叶形状二对性状完全连锁或紧密连锁;有腋芽、无腋茅、不定茅的遗传涉及到二对基因的差异,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表现显性上位。  相似文献   

16.
孙志强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1,10(2):98-103
以3份栽培大豆(Clycine max)与2份野生抗蚜大豆(G.soja)材料杂交,用人二接虫鉴定的方法研究了杂交F_2代的抗蚜性分离特点和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F_2代单株抗蚜性呈连续性单峰分布,分布高峰倾向于感虫的栽培亲本。绝大多数F_2单株都表现为感虫或高感,3个杂交组合分离出的抗蚜单株约占F_2群体的7.2~10.2%。有2个组合的抗蚜性分离非常适合2对主效基因控制抗蚜性的假设(P>0.50),而另一组合的抗蚜性分离也倾向于2对基因的假设,上述结果说明,抗蚜性可能是由2个独立的隐性基因和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如果将抗蚜性视为数量性状,根据F_2和亲本方差估计的广义遗传力,介于85.5~97.0%之间。尽管抗蚜性的遗传力较高,由于F_2代抗性个体很少,而野生大豆又带有许多难以克服的不利性状,因此,选择的世代应适当推迟。由于抗虫性属于隐性,在利用回交法转移野生大豆的抗蚜基因时,为了避免抗性基因的丢失,每轮选择的回交次数不宜过多。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显性小粒基因Mi3(t)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份水稻小粒材料Y34进行了遗传研究及基因定位。Y34与长粒型水稻蜀恢881和蜀恢527的杂交F1表现为小粒,表明小粒性状受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同时,其F2群体小粒性状遗传分离规律均符合3∶1的分离比例,表明小粒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蜀恢881/Y34 F2群体和微卫星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短臂上RM6283和RM282两个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M和5.1 cM,并将该基因初步命名为Mi3(t)。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广义法、回归相关法及利用回交一代和杂种二代群体估算了黄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在三种估算法中,各组合的各性状遗传力位次有相似的趋势。估算结果表明:生育期、株高、分叉高的遗传力是高的,茎粗、麻皮厚的遗传力不高,而单株重遗传力很低。各性状遗传力位次大体为生育期、株高→分叉高→茎粗→麻皮厚→单株重。  相似文献   

19.
对黄麻和红麻的6个数量性状(开花期、株高、茎粗、鲜皮厚、分枝高、单株干皮产量)作了广义、窄义遗传力和表现型、遗传型、环境型的相关性以及遗传通径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估算的参数在黄麻和红麻中表现不同,只有茎粗的性状不论在黄麻中或红麻中对干皮产量都是显显正相关,在大多数性状与干皮产量关系中,茎粗所起的间接效应也是显著正相关。鉴于茎粗,性状的表现受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在育种和栽培中都值得重视。本文对估算遗传力的方法及综合位值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无水乙醇提取油菜花瓣色素,在439nm波长下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实现对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量化观察,并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对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HW 243×HZ 21-1)和(HW 243×中油821)的P1、P2、F1、F2、B1和B2世代群体进行分析,研究花瓣颜色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表现为数量性状,其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E-O),以主基因作用为主,多基因的作用相对较小;2对主基因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均具有较大的作用;主基因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5.51%和96.35%,多基因遗传率为3.65%和2.43%;在B1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3.00%和49.5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9.93%和39.84%;在B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7.38%和95.51%,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17%和1.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