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录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376-19377
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了垂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采用非迭代的预报校正法的差分法,对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试验实测数据与模拟计算值吻合较好。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土壤水分运动的预测和模拟。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方法确定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田间试验确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由于所测定的土壤吸力较低,得不到完整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应用受到了限制.对蒸发量大的干旱地区,在田间一定区域,使其土壤与其周围土体隔离,从而可以测得土壤的较高吸力.以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首次在新疆运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计算确定了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是一种简便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陕西长武王东沟径流小区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土壤水动力学原理 ,以陕西长武黄土沟壑区径流小区土壤为材料 ,用离心机法、水平土柱渗吸法及公式推导法分别对径流小区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扩散率、土壤导水率 )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符合指数关系曲线 ,土壤水扩散率符合抛物线形式以及土壤导水率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以土壤水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原状砂壤土为例,进行了室内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测定.通过实测数据与经验模型Van Genuchten的拟和,对试验结果和拟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计算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选用的经验模型是可靠的,确定的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克州沙拉塔纳农田试验区实测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模型.在室内进行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确定了扰动粘质粉壤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再用HYDRUS模型反演计算了在室内外难以确定的土壤水分传导度,并用Van Genuchten方程拟合了参数.以这些参数为基础,模拟计算了气象条件类似土壤相同的格达良灌区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得出小麦作物从苗期至成熟期土壤含盐浓度随时间分布状况,为研究节水灌溉改良盐碱地课题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森林水文学、土壤物理学和土壤水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林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以模拟林地土壤剖面水分变化、林地土壤的入渗、径流和水分再分布过程。模型是在IBM386上建成的。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测定采用了双环入渗器配以多层张力计的野外实地土壤水分再分布法。  相似文献   

7.
用一步出流法测定土壤的导水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一次加压出流法测定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土壤水扩散率的方法,结合逐次加压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便可求出土壤的非饱和导水率K(θ),方法简便,概念明确,仪器设备简单,一次试验可以同时测得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全部参数。  相似文献   

8.
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了垂直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结果表明,试验实测数据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及选取的参数是可行的,并为新疆地区评价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温度梯度对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土壤不同含水量条件下,研究了温度梯度对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含水量条件下,增温可提高土壤水势,呈现黄泥巴>Lou土>黑垆土的顺序:在同一含水量条件下,3种土壤在低温区及高温区均随温度梯度增加,土壤水分通量和导水率增大,但土壤导水率随温度梯度变化幅度小于土壤水分通量;温度梯度和含水量相同时,高温区土壤水分通量和导水率大于低温区;土壤水分通量及导水率呈现黑垆土>Lou土>黄泥巴的顺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胡继超  卞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46-11148
土壤水供给作物生长,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该文概述了国内外土壤水分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土壤水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期玉米大豆间作土壤水势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的移动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通过土水势的测定可以为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和大豆间作时作物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成熟期土壤水势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与相应的单作相比,间作玉米籽粒产量、玉米叶片生物量和大豆叶片生物量,分别提高 41.90%,22.19%,59.57%,表明了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玉米具有产量竞争优势。在玉米大豆间作中,除苗期第 1天到第 5天、拔节期第 1天到第 5天、成熟期第 1天到第 10天外,其它生育期玉米的土壤水势低于大豆。这表明在玉米旺盛生长时期 (拔节盛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土壤水分都是从大豆向玉米移动。玉米相对于大豆对土壤水分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状况与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后,人工植被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都出现了土壤干化现象,而集水造林对改善土壤水分亏缺具有良好的效果.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动态研究主要集中在季节动态和垂直动态两方面,土壤水分的运动定量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研究主要围绕饱和一非饱和条件下运动参数的确定.土壤干化评价指标、水分环境负荷量、特定条件下树种结构和密度设计等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水田自然免耕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自然免耕下土壤水分运动、分布、能态、贮蓄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免耕垄作土壤水分以毛管水占主导,从垄沟到垄埂,从垄边到垄中,从垄底到垄顶形成一个水势梯度,土壤水吸力中高边低,上高下低,水分和水溶性养分不断地从垄沟流向垄埂土壤,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同时,自然免耕增加了土壤贮水功能,协调了大气降水与作物需水之间的矛盾,提高了降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一种受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环境,具有地表水缺乏、土层浅薄且不连续、植被覆盖率低等基本特征。由于喀斯特山区水文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小生境类型的多样性,该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相当复杂,具有许多和其它类型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介绍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特征和土壤水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测定方法、有效性、入渗规律、空间变异性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土壤水分研究应以岩石-土壤-植被系统为对象,注重多学科交叉以及新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各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重视植被对异质性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调控机理的研究,以实现喀斯特山区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植被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3种紫色土的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土壤水随吸力增加而降低。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和土壤胶体性质的影响。土壤持水曲线,通常仅能反映土壤持水量的多寡,但是结合低吸力段土壤水容量的研究,能更好地评价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水分的有效程度。3种土壤的持水能力是:灰棕紫泥>红棕紫泥>红紫泥。在<0.03MPa 时,土壤分的有效性是:红紫泥>灰棕紫泥>红棕紫泥。3种土壤水分的渗透力是:灰棕紫泥>红棕紫泥>红紫泥;土壤水分蒸发强度是红棕紫泥>灰棕紫泥。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黑龙江省土壤水资源和土壤水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省土壤水资源非常丰富,全省约有900多亿立方水,是地下水资源的4~4.5倍。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水资源有很大差异:黑土、草甸土等土壤水资源较丰富,每亩为180~200立方;风砂土土壤水资源最少。每亩为40~60立方;其它土壤为每亩160~170立方.土壤水资源存在土壤水库内,土壤水库类型可分为散水型土壤水库、贮水型土壤水库、隔水型土壤水库和渍水型土壤水库.  相似文献   

17.
在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结构的基础上,就设施栽培对土壤水分特性及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低于同层露地土壤,土壤持水性降低;设施土壤与露地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设施栽培后0~40cm土层土壤总孔度和毛管孔度均有所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效水含量等水分常数显著提高,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设施土壤和露地土壤供水性随土壤吸力增加呈递减变化趋势,上层土壤供水性优于下层土壤,两种土壤比水容量均在0.06MPa时达到10-2数量级,土壤吸力小于0.06MPa时设施土壤0~20cm土层对作物有效水的供给能力强于露地土壤。  相似文献   

18.
低丘红壤作物易旱与土壤持水供水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低丘红壤黄筋泥为材料,在测定其基本理化性质和水分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壤的持水特性、释水特征及水分传导性能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和旱地红壤的持水量及非饱和导水率随土壤吸力的增加而快速下降,持水能力差,而下层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要比表土弱,这些性质均影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是造成红壤作物易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期刊文献及时报道水土保持科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最新进展,传播最新科技信息,是展示水土保持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对水土保持期刊文献资源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期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水土保持期刊文献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概括了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研究进展以及为预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获得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方法,并提出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将以计算机模型、数值模拟、自动测定装置等工具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