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茂华 《农业考古》2019,(2):137-142
北宋文学家苏轼宦海沉浮、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中留下海量文献。挖掘梳理其茶诗词资源不难发现,苏轼一生与茶为伴,对茶有着独特体悟,以茶安命,是他的生存智慧。他品茶、种茶、斗茶、写茶,表现非凡茶意人生,是中国茶艺术之魂和中国茶文化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张建光 《农业考古》2006,(5):270-271
应该说是茶找上我。原来不知茶为何物,大概把它当作中草药一类看待。上山下乡在茶场,种茶、制茶自然也就喝起茶来。先是醉心绿茶,后痴白茶,再迷红茶,及至到武夷山工作,喜爱起武夷岩茶来。这一喜爱发展到不可救药,确如古人所说,一日不可无此茶。哪天出差什么都可以忘记,惟独不能  相似文献   

3.
一度低迷的国茶,如今又风靡大江南北。随着科学饮茶和茶叶知识的普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上海人将茶作为首选饮料。人们说,“茶痴”刘启贵功不可没。刘启贵出生在一个茶叶世家,从祖父到兄弟都以茶为业。他自己说,我一生注定与茶有缘。为了茶,他曾上云贵,闯川广,江、浙、闽更是常来常往。八十年代后,咖啡、洋饮料蜂涌而入,中国茶叶面临着市场危机。刘启贵奋然而起,把对茶的感情凝于笔端,在《文汇报》上刊出科普文章,阐述茶养生健身的科学价值,居然在海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由此受到启发,国茶的兴旺,必须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  相似文献   

4.
范良智 《湖南农业》2005,(10):25-25
张领导来了,说这里好种茶,于是开出茶山片片。李领导来了,说这里怎可种茶?种柑桔好,于是毁茶种桔。王领导来了,拍拍脑壳,还是改种药材吧,顷刻间桔林变成了柴火……类似这样的事,以往不少,现在还有,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朝令夕改”?  相似文献   

5.
杨昇 《农业考古》2019,(2):132-136
苏轼一生多难,由于屡遭贬谪,他不停地进行地域迁徙,其间创作了大量茶诗,这部分作品,无论是谢茶、种茶还是煎茶诗,都本于茶事而高于茶事,且颇具地方特色,是苏轼文学创作中值得关注的内容。相关作品往往折射出苏轼达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表现出其与命运抗争时的精神特质,并承载了作者非凡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东北茶界一奇人──肖翔辽宁日报记者李晓东在沈阳繁华的清代一条街上,有一家“茉茗翔”茶庄,别看茶庄铺面不大,茶庄的主人却颇有名气。他集种茶、制茶、卖茶、研究茶及收集茶具于一身。这样的人物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不多的。他就是被称之为“茶界奇人”的肖翔。肖翔今年...  相似文献   

7.
香江惠民茶     
香江惠民茶江苏人民出版社凯亚一九龙半岛上是压根儿就不种茶,也不炒茶的,历来如此。不料今年三四月间,却破天荒地颖出一种“香江惠民茶”!此乃雅博茶坊的一种创举。其主人呢,即香港茶艺中心理事长、中国国际茶艺会会长叶惠民先生。说来我与叶惠民君睽别久矣,记得那...  相似文献   

8.
据周恩来总理卫士乔金旺回忆:总理重病期间,有一次问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想喝点六安瓜片茶。六安瓜片茶并不是很有名的茶,所以还不是很好找。我们也不晓得总理为什么突然想喝这种茶,后来找了一些,质量不高,但总算满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总理喝完了茶才对我们说:我之所以想喝六安瓜片茶,是因为想起了叶挺将军。那还是在抗战初期,叶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9.
只为北方茶飘香──记北方茶痴肖翔沈阳申阮有一日,肖翔请我到他家喝茶,他刚陪一位新加坡富商吃了顿饭,谈及起来,平时很是自信的肖翔忽然惭愧起来:“跟人家比,咱这老板可就差多喽。”其实,肖翔不必自惭形秽,他至少有三笔足以自豪的财富。一是家中有几千把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0.
茶香舅舅     
陶觉逊 《农业考古》2005,(2):197-198
我的舅舅名叫茶香,你一看这名字就知道他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果然不铅,外公年轻时献身于高淳县青山茶场的建设,舅舅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茶园。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因此,外公高兴地说:“这孩子有福气,就叫他茶香吧!”舅舅生在茶场,长在茶乡,喝着茶水,伴着春风茁壮成长。如今他的生活与茶休戚相关,密不可少,他种茶、制茶、收茶、卖茶,样样精通。几乎无所不能。  相似文献   

11.
陈新丁 《福建农业》2012,(5):41-F0003
南平市延平区老科协充分发挥退休老科技人员作用.在武夷山脉的南山狮岩山建立了一片“延平贡茶”示范基地120亩,种植的都是国优新品种:金观音、黄观音、铁观音、奇兰和梅占。。特别是在南平市茶叶协会会长吴道芳和延平区老科协副会长吴孝如两位高级农艺师的精心指导下,种茶专业户吴永盛的精心管理和积极学习制茶技术,茶山科学管理和科学制茶水平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茶圣陆羽不仅一生与茶结缘,嗜茶如命,用毕生精力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而且还遍尝名水,挖井品泉,至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名泉尚有遗存。陆羽的故乡湖北省天门市(竟陵镇)北郊有古官池。池边高台上的陆羽亭下有一块八边形的巨石镶嵌于地,上刻品字形的三个井口,俗称三眼井。陆羽少时曾在此汲水煮茶,开始了他一生品泉、习茶的生涯。后因唐德宗李适曾诏拜他为“太子文学”而不就,所以人又称他“陆文学”,三眼井又名“文学泉”、“陆子泉”。泉水冬暖夏凉,晶莹洁净。更奇异的是泉水入杯,高出杯沿却不溢。用它泡茶,可使茶…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性癖嗜茶作家、报人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南昌。他一生写过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抗战时期入川,在重庆《新民报》主编副刊《最后关头》。张恨水一生性癖嗜茶,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苦一杯,文思潮涌。凭茶他写出了《弯弓集》、《游击队》、《...  相似文献   

14.
茶与婚礼     
茶与婚礼南昌大学万建中茶与婚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此,古人有确当的解释。明朝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言:“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也。”同时代的郎瑛亦有类似说法:“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太子受聘谓之吃茶。...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前后做过五任地方小吏和四十六天的皇帝侍讲,总共为官不过九年,而私人讲学著述却长达四十多年,为封建社会培养造就了不少人才。他的统治思想和学说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教育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称“朱夫子”。朱熹不论在为官从政之时还是办学著述之余,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为官五处和讲学一生,多数是在产茶区域,对茶史、茶事有着深刻的了解,对茶农的生活有着深层的体验,如福建的建阳、尤溪、崇安、漳州,江西…  相似文献   

16.
平生最爱茶     
我平生无其他嗜好,惟痴茶。茶是得天地山水之浸孕的瑞草,是天人合一的精灵。焚一柱香,沏一壶茶,捧一卷书是我家居生活追求的极致,它使我健康,给了我一份好心情。  相似文献   

17.
阿炳拉琴拉了一辈子,喝茶也喝了一辈子。他的拉琴和喝茶,大半都是在茶馆里度过的。只因他在他那潦倒生涯中,不得不靠到大小茶馆去拉琴卖艺,聊以谋生。故而他那悠悠琴韵之中,总是伴着醉醉的茶韵;同样,他那酽酽的茶韵之中,也总是伴着悠悠琴韵。可以说,这也就是阿炳其人特有的一种琴道与茶道罢。阿炳老家本是住在无锡城外的东亭镇上,但他的拉琴和喝茶,则常在城里的几家茶馆轮来轮去。他是没冬没夏,没阴没睛的,终年戴着一副墨镜,肩背着一只粗布褡裢,前边的插袋里装着二胡,后边插袋里装着琵琶,由邻里的一个小童搀着,摸到茶馆去…  相似文献   

18.
对曲靖市内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曲靖市内茶种主要为茶和大厂茶及普洱茶等,在人工栽培与野生资源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曲靖市的富源县、师宗县、宣威市等地,区域特征明显。富源的大茶树分布较散,数量不多,以大厂茶为主;而师宗县大茶树分布较集中,数量较少,以大厂茶和茶为主。宣威市发现人工栽培的云南大叶茶种和小叶种茶曲靖市的大厂茶茎干粗大,有明显的花香,种子更新能力很强,树下有大量的幼苗生长,与其他地区的野生茶有明显差异,小叶种茶生长为乔木型,最大一株基部干径达96 cm,这在小叶种的记录中很罕见。  相似文献   

19.
福建慈善性茶文化福建农业大学林更生福建种茶历史悠久,制茶、饮茶普遍,所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其中属于精神文明、服务他人、慈善性质的茶文化,早就见于城乡。兹分述几种如下:一、茶桥茶文化福建多山,境内层峦叠嶂,溪河纵横。桥梁成为沟通城乡、联系内外的重...  相似文献   

20.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寒夜客来茶当酒一羽先生在《茶话》中,曾提到一位宋代诗人,说“他一生写了多少诗已不可考,但如今大家熟知的仅剩了如下名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确,正是沾了这句茶诗的光,后代茶客们才知道宋时曾有一位诗家名叫杜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