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菌丝培养温度对菌丝生长生理的影响及出耳期耳片的高温抗性,提高黑木耳出耳抗性和产品品质,实验设计5组不同发菌温度,对黑木耳菌丝培养温度、菌丝生理与出耳期耳片耐高温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5℃、20℃发菌菌丝生长速度较对照组(25℃)慢,但菌丝粗壮,培养期感染杂菌少,酶活性高。低温培养的菌丝出耳期抗杂菌污染能力强,耳片不易流耳。低温发菌有利于提高黑木耳出耳耐高温性。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代料栽培由于极易污染杂菌,因而生产发展不快。近两年来,盐城市有不少菇农和菌种场试种黑木耳,多数因杂菌污染而失败。我们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在袋栽黑木耳防杂菌污染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987年6月8~20日,共生产1120袋(17×33厘米聚丙烯袋),其中青霉和水霉污染的仅32袋,没有出现链孢霉污染。菌丝50~55天发到袋底,成品率97%。其中污染杂菌的29袋重新灭菌接种,发菌正常,实际只报废3袋。现将防污技术要点简介如下:发菌栽培期避开高温梅雨季节我地区袋栽黑木耳一般都安排在7月中旬,此时正值梅雨高温期,空气湿度常达90%左右,气温有时达32~34℃,杂菌污染率高,一旦发生链孢霉污染,很可能导致绝收(?)椐我们试验(?)秋耳袋栽可提早到5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低温高控出耳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降低污染率为主要评价指数,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黑木耳出耳的温度、湿度、光照进行优选,提出了低温季节控制最高出耳温度的低温高控出耳技术,即十字划口,10~20℃室内集中催耳,低于20℃调光控温出耳。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耳芽催生整齐,无杂菌污染,耳片厚、朵形好、转化率高,2潮耳能较好形成,并且在出耳期无虫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属耐寒怕热型菌类,南方地区因地下水位高,在袋栽过程中,存在黑木耳菌丝期和出耳期被霉菌严重污染的情况,以及粘菌侵害造成的流耳病等,都会使栽培成功率大大降低。为达到黑木耳袋栽高产、稳产、品质高、降低污染率的目的,南方冬季大棚袋栽黑木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1 塑料大棚 搭建大棚应有利于调控温湿度、通风换气。采  相似文献   

5.
袋栽黑木耳技术性强,尤其是秋栽,如何克服杂菌感染,已成为当前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难题.我县盛产甘蔗,蔗渣资源丰富,加之气候温暖(年均温20.2℃),春秋两季均适台发展黑木耳生产.生产实践证明:春季栽培,接种期气温约在15℃时杂菌污染较少,但开洞挂袋出耳期二次感染率较高;秋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黔东南州采用"室内发菌,林下出耳"的分段式模式林下栽培黑木耳,主要技术为室内控温控湿发菌,林下出耳包括林地选择及整理、菌棒制备与菌丝培养、菌棒排放、加湿增光催耳及杂菌和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初步研究了春季全光5个地摆栽培时间对黑木耳出耳、产品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黑木耳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末~5月中旬;表现为耳芽发生快,耳片生长整齐,出耳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地摆时间过早(4月16日)或过晚(5月26日)均影响黑木耳耳芽发生和耳片生长,尤其是过晚地摆,遇高温黑木耳耳芽发生困难,出耳期易感染杂菌,影响黑木耳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适宜的栽培时间是全日光栽培方式下提高黑木耳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7,(6)
以桑枝为主要基料,替代棉子壳、杂木屑等栽培黑木耳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的桑枝屑对黑木耳菌丝的生长、鲜耳产量以及生物学转化率等的影响,得出最优培养配方。结果表明,适量的桑枝屑有利于黑木耳菌丝的生长,提高黑木耳的质量、产量;桑枝屑87%,麸皮10%,石灰、石膏、过磷酸钙各1%的配方栽培黑木耳菌丝满袋期最短、菌丝长势良好、生物学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在指导食用菌生产的过程中,发现陕西省汉中市各县(区)黑木耳原种生产成品率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感染杂菌。主要原因有:①培养料灭菌不彻底。表现为整个培养袋上都长出均匀的杂菌菌落,污染率达90%。②接种过程不规范或菌袋有问题。表现为杂菌在袋口周围或培养袋被刺破的地方形成圆形扩散的菌落,且菌丝稀疏。③菌种本身  相似文献   

10.
王爱仙  巫仁高  邓文明  胡蕾 《食用菌》2010,32(3):22-22,24
当前南方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黑木耳菌株存在抗杂能力差,菌丝活力弱,栽培制袋污染率高,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南方区域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选育出适应南方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新菌株。笔者采集逆环境中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并加以驯化,获得了2株野生驯化菌株,经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宜替代传统阔叶锯木屑代料栽培黑木耳的培养料配方,进行了玉米芯、豆秸粉等培养料部分或全部替代桦木木屑栽培黑木耳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玉米芯、豆秸粉部分或全部替代纯木屑,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菌袋培养料折干率,提高装料紧实度。除配方7和配方9外,其余配方碳氮比均处于合理范围。配方2(17%玉米芯)和配方5(17%豆秸粉)栽培的黑木耳菌丝日均长速较大、菌丝满袋时间较短、菌丝长势粗壮。玉米芯配方和豆秸粉配方可以缩短耳芽出现时间,但对耳芽整齐度、鲜耳长度、鲜耳厚度、鲜耳宽度无显著促进作用。不同玉米芯配方和豆秸粉配方处理对子实体产量、鲜干比及生物学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配方5的平均鲜耳产量、平均干耳产量、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配方处理。因此,配方5可以代替传统木屑配方栽培黑木耳。  相似文献   

12.
1竞争性杂菌——木霉危害与防治木霉又称绿霉,是黑木耳栽培中的第一大病原菌,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木霉属。常见种类有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1.1危害症状:培养基感染木霉后,菌落初为白色絮状,后为暗绿色,孢子迅速萌发繁殖将接种面或袋面覆盖,使黑木耳菌丝失去培养基而停止生长;出耳期划口部位被木霉侵染,木霉菌丝向袋内生长蔓延,并产生毒素,抑制黑木耳菌丝及子实体生长,  相似文献   

13.
黑木耳代料栽培中的杂菌污染,是影响其产、质量的严重问题,试验中常出现前期(指头批耳)减产,后期无收的现象。代料栽培黑木耳,杂菌污染之所以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基质疏松,营养丰富;菌块  相似文献   

14.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优质高产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在我州推广以来,深受广大耳农的欢迎。近几年来数量大增,经济效益显著。但也有个别栽培户不注重管理,忽视技术环节,杂菌感染严重,出现烂耳、流耳、栽培袋菌丝死亡等现象,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结合具体生产实践,笔者就其优质高产的经验加以归纳如下: 1 适时安排出耳期黑木耳子实体生长温度在10~25℃之间,属中低温型。温度超过30℃,子实体易自溶腐烂,温度低于10℃,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所以子实体生长期应选择气温在10~25℃内。根据我州的气候条件,一年可安排春、秋两茬生产。春茬应在6月末结束,秋茬则在9月末采完。要合理安排时间,栽培袋尽量不要越冬,越冬一方面增加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杂菌污染相对严重,增加了管理难度。 2 合理选择培养料、栽培袋黑木耳为木腐菌,各种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均可用于栽培黑木耳。我州林木资源丰富,利用硬杂木木屑为主料,其配方:硬杂木(阔叶)木屑86.5%,麦麸或米糠10%,豆饼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由于降低了麦麸含量、提高了培养料的pH值,从而抑制了霉菌生长。林区的不成材枝桠、树头、旧木耳段经粉碎均可用于栽培。栽培袋应选用17cm×33cm的聚丙烯折角塑料袋,其抗拉力强,不易破损。高度可适当加长,但大袋易发烧,小袋产量低。  相似文献   

15.
在滑菇培养料中,适当添加香菇、黑木耳、杏鲍菇三种菌糠,可明显加快滑菇发菌速度,减少菌棒的杂菌污染,缩短出菇期。其中,添加杏鲍菇菌糠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采用杏鲍菇菌糠40%,棉子壳30%,杂木屑29%,石膏粉1%的配方栽培滑菇,生物转化率比对照提高20%。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是我国传统的珍贵食用菌和出口产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黑木耳以往一直采用段木栽培,由于木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林保护的需要,代料栽培已成为黑木耳生产的主要方式。近年来,浙江龙泉、云和,福建南平、古田、莆田等南方区域袋栽黑木耳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栽菌株新科1号、Au139等因菌丝活力较弱,抗霉菌能力差,不耐高温等,在栽培过程中易受霉菌感染而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我们通过采集在恶劣环境条件(连续雨天、高温高湿等恶劣气候)下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对其进行分离、驯化、活力比较试验,活性酶、DNA指纹测定及出菇试验等,选育出黑木耳新菌株Au053(自编菌号)。该菌株表现出菌丝萌发、定植快,制袋污染率低,遇高温高湿连续阴雨天气不易流耳、烂袋等特性。1菌株特性Au053属中温偏高型菌株。子实体呈不规则朵状或片状,多皱缩,耳片柔软,耳面疏生短绒毛,鲜耳红褐色或褐色(图1),干耳黑色或暗褐色,口感胶柔滑润。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29℃,出耳最适温度22~25℃,32℃时也能正常出耳,出耳温度及耐高温温度比主栽菌株高2~3℃。菌丝走速后期略慢于主栽品种,走满袋时间较主栽品种长5~7天。接种后萌...  相似文献   

17.
赵玉连 《食用菌》2016,(5):51-52
正黑木耳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黑木耳的市场越来越大。袋栽黑木耳可以利用农林副产品为原料,环境条件便于控制,生产成本较低,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益高,深受广大菇民的欢迎。但袋栽黑木耳过程中由于菌丝生长娇弱,而杂菌竞争力强,易遭受杂菌的污染,特别是绿霉菌的污染,给菇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笔者根据黑木耳的生长发育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菌包后熟期,采用不同温度(30、35、40℃)和不同时间(24、48、72 h)对菌包进行高温胁迫,探索高温胁迫对黑木耳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系、胞外酶系活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5℃胁迫24 h后,菌包后熟期菌丝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30、35、40℃胁迫48 h时,菌丝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72 h时,各高温胁迫处理组菌丝的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耳芽期和耳片期,对照和处理组耳芽和耳片中MDA含量差异不显著。抗氧化酶系方面,在不同胁迫温度和胁迫时间下,菌包后熟期菌丝和耳片期耳片的SOD活性不同处理变化趋势不同;随胁迫时间延长,耳芽期耳芽的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菌包后熟期各处理间菌丝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在耳芽期,30、40℃胁迫24、48、72 h的处理,耳芽的CAT活性均高于对照;35℃胁迫24 h时,CAT活性最高,是对照的2.63倍;72 h时CAT活性为对照的54.34%;在耳片期,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耳片的CAT活性呈现下降趋势。胞外酶系方面,菌...  相似文献   

19.
塑料袋地栽黑木优质高产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在我州推广以来 ,深受广大耳农的欢迎。近几年来数量大增 ,经济效益显著。但也有个别栽培户不注重管理 ,忽视技术环节 ,杂菌感染严重 ,出现烂耳、流耳、栽培袋菌丝死亡等现象 ,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结合具体生产实践 ,笔者就其优质高产的经验加以归纳如下 :1 适时安排出耳期 黑木耳子实体生长温度在10~ 2 5℃之间 ,属中低温型。温度超过 30℃ ,子实体易自溶腐烂 ,温度低于 10℃ ,子实体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所以子实体生长期应选择气温在 10~ 2 5℃内。根据我州的气候条件 ,一年可安排春、秋两茬生产。春茬应在 6月末结…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20,(4)
对比木屑菌种、枝条菌种和液体菌种三种类型菌种接种栽培袋效果。结果表明,液体菌种相比木屑菌种、枝条菌种,制种周期分别缩短34 d、31 d,菌丝满袋时间分别缩短18 d、15 d,菌丝长势好;菌袋污染率降低50%,成品率分别提高4.29%、3.51%;出耳期污染率降低60.06%,每袋产量分别提高2.88 g、2.66 g,每袋利润分别提高0.35元、0.24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