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在大田进行不同灌水量(24m3/hm~2、48m3/hm~2、72m3/hm~2、96m3/hm~2)、不同灌水时期(出苗后、开花期、淀粉积累期)膜下滴灌对冬春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对照(自然生长)最高增产7 644kg/hm~2,增产率为12.75%,商品率高达98.4%;在同一灌水量下,开花期充分灌水会促进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块茎生长,增加产量,出苗后和淀粉积累期水分过量或不足均会对其生长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在同一灌水时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株高与茎粗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灌水量为96 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的产量最高,达67 575kg/hm~2,比灌水量96 m3/hm~2,出苗后、开花期与淀粉积累期各灌水1次高9 645kg/hm~2,节省96m3/hm~2。灌水量96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可作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大田生产的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2.
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相同灌水量处理间比较,至成熟期灌溉3水的W2A、W2B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两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干物质积累量最多的W2A并未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于拔节期或孕穗期初次灌水的4个处理W1B、W1C、W2B、W2C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起身期初次灌水的处理W1A、W2A,但W1B、W1C、W2B、W2C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初次灌水并结合追肥,开花期再灌水,总灌水量为120 mm的W1B为最优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3.
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高产、抗旱节水型小麦新品种石418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耗水强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①随灌水次数增多、灌水量增加,麦田总耗水量增大,土壤水消耗量减少;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耗水强度的变化与阶段水分供应量有关,供水量越大,耗水强度也越大;②拔节水可以大幅度提高亩穗数,而孕穗、扬花和灌浆水对小麦灌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③小麦节水灌溉应掌握“前轻后重”或“前控后促”,生产上应重点保证关键水,以拔节、扬花和灌浆3个时期灌水最佳。  相似文献   

4.
在2004~2005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灌水(WO)、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1)、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个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子粒淀粉组成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WO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和子粒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浇水处理:灌浆中后期,浇水处理旗叶的光合速率和子粒直链淀粉含量为W3W2、W1.W0处理子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显著高于W1、W2、W3处理,开花后21 d至成熟期,浇水处理间为W1、W2W3.子粒产量为W1、W2W3W0、W1、W2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浇冬水对子粒产量无显著影响,灌浆水降低子粒产量.水分利用率为W0W1W2W3,水分生产效率W1W2W3,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比值为W0相似文献   

5.
设置开花及花后8、15、22天灌水与不同灌水量组合成6个处理,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灌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后期最佳灌水量为84 mm,最佳灌水时段为开花至开花后15天,最佳灌水组合为开花后8天+开花后22天,最高产量(666.7m2理论产量514 kg)的灌水组合为开花水+花后8天+花后15天,最高产量灌水组合并非最佳产量灌水组合,因其比较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6.
高产麦田,在无田间及外界条件差异、底墒充足、每次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灌水次数试验,对其产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宜水分范围内,随着灌水次数增加,产量增加,超过这个最适灌水次数,灌水次数再增加,产量下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即高产麦田灌三次水最佳,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小麦7种不同的灌水组合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组合产量的差异、土壤水分的消耗和小麦生长性状特点。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组合的产量差异显著。其中灌开花水和返青水增产效果最好,进行相应时期的灌溉可以分别增产60 kg/亩和28 kg/亩。灌冬水和灌浆水呈现负效应,灌冬水亩减产6 kg,灌灌浆水亩减产14 kg。保苗水10 mm的灌水量可产生32 kg/亩的产量效益,增产7%,效益极为显著。研究表明,水分消耗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水分消耗与灌水量呈曲线型正相关;水分消耗平均484.7 mm,水分效益平均0.98 kg/mm·mu,基本在适宜的范围。研究表明,灌溉水增量效益不高的原因是,有大部分用在了补充土壤水分的存量上。根据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和产量变化趋势确定了3个指标,一是小麦耗水高限为500 mm/亩,二是最迟的灌水期要在成熟前10天,三是厚土层小麦消耗水范围要在200 cm的土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产条件下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和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灌水时期和灌水量的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对籽粒蛋白质进行分离量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籽粒产量、籽粒品质和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灌水量占农田耗水量的百分率提高,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农田耗水量的百分率降低。减少灌水量,促进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提高小麦在0~100 cm各土层的土壤耗水量。降低农田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实现节水高产栽培的有效途径。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的处理在两年度生长季均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率;在2004-2005年生长季W1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处理;在2005-2006年生长季W'2处理的籽粒产量与W'3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0、W'1处理。水分对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2004-2005年生长季,与W2处理相比,W1处理的籽粒醇溶蛋白含量降低,HMW-GS含量和谷蛋白含量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升高,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延长,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籽粒品质的改善。在2005-2006年生长季,随灌水量增加,籽粒HMW-GS含量、谷蛋白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60 mm是兼顾节水、高产、优质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9.
在全地面覆膜栽培条件下,试验观察了不同灌水次数及灌水量对春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产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灌3次水、每次灌水量1 500 m3/hm2的产量最高,为11 018.52 kg/hm2,但比灌3次水、每次灌水量1 200 m3/hm2仅增产2.6%,差异不显著。从节水的角度来考虑,在生产中建议海拔2 000 m以下的地区推广灌3次水,海拔2 001 m~2 850 m的地区灌2次水,每次灌水量均为1 200 m3/hm2。  相似文献   

10.
用200、400、600、800、1000ml纯净水定期浇灌无土栽培的种芋大小基本相同的魔芋,结果表明:浇灌600ml纯净水的魔芋长势最强,产量最高。同时对魔芋无土栽培的灌水方式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食用菌系中国农业的第六大产业,年产量达1·2×107t以上[1],并且其生产量和消费量还在不断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人类膳食应是一荤一素一菇,照此比例中国的食用菌还应有10倍以上的增长量,因此食用菌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是食用菌属于异养型生物,需要丰富的有机物作为培养基质,这些基质中滋生着的多种有害生物对食用菌的危害性较大,同时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气味还能吸引多种昆虫来摄食和繁殖,常造成菇体斑点、空洞、缺刻等,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商品性,甚至导致减产和绝收。在江苏…  相似文献   

12.
根据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传统食用菌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并从课程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研究,旨在为实现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黏菌病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食用菌黏菌病的有效化学防治方法。[方法]选取一些低毒、无污染的化学制剂,进行室内毒力试验,测定其对黏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室内生测结果选取对平菇菌丝生长影响较小的药剂进行菇棚内黏菌病防治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绿丹苦参1 000倍液+水杨酸300倍液组合、克霉先锋1 000倍液、绿丹苦参1 000倍液、水杨酸300倍液效果较好,是生产实践中防治黏菌病应优先选用的药剂。[结论]研究结果为食用菌黏菌病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对陕西省汉中市食用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对今后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孙春业  汤锋  岳永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35-16036
分析了食用菌生产中农药使用状况和国内外食用菌农药残留研究现状,并提出了食用茵农药污染的控制或消除措施,为食用菌安全生产和全面提高食用茵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农技服务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制约农技服务部门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发挥农技服务部门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研机构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食用菌科技成果转化、食用菌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等建议,并对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前景规划.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属大型真菌类,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同样适合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生长繁殖,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的方针。多种防治措施的协调运用,才能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组织经营模式亟待优化。该研究阐述了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组织创新的必要性,探讨如何培育壮大食用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微观经济组织,根据交易费用优化组织经营模式,为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