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经历了3个阶段:1949-1956年家庭养老时期;1957-1979年集体社队供养时期;1980年至今多元筹资结构的养老制度.文章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成本诠释了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发展历程,得出导致农村养老制度发展曲折的原因是制度设定的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多次冲突、制度变迁的执行者动力不足、相关联制度政策滞后发展等.农村养老制度要进一步发展就应协调整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提高执行者动力,完善关联制度政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和评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变迁,指出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分三个阶段,总结了每一次变迁的基本状况和特点,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进-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指的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性社会的转变。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出现,使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和紧迫。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建立处于核心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关键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出现的很多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急需安置,所以创新农村的养老模式,是吸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方式较为传统,大多依旧采用居家养老的方式,供养渠道单一,供养类型也不够完善。对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以及养老的模式进行介绍,对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对我国养老现状的改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就是解决农民的最基本的要求问题,是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一把钥匙,更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要使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实现"老有所养"的夙愿,需建立起一种家庭、社会、社区、个人多元化养老模式,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大量出现。而原有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基于此,通过调查了解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出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生态养老、结伴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以期为当地改善农村养老模式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农村养老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中主要存在自养、他养、互养三种养老模式,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模式主要为自养与他养。自养是指农村生活的老人依靠自身积蓄养老,他养是其儿女承担的赡养义务,而互养是指社会互养模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执行范围与力度相对低于城市养老,而普遍形成了一家为主两市为辅的农村养老体系,也就是以家庭养老和市政养老模式为主,以商业保险模式和第三方养老为辅助性的农村养老制度。可在实际运行中也都存在相应的困境与现实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通过相应的政府调节与社会公益等方式进行其模式的优化,以便于我国在农村养老模式上的完善与资金落实。  相似文献   

9.
从智慧养老的概念着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养老产业相结合,通过对农村地区实施智慧养老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构建农村地区智慧养老模式,并从经济基础、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和老年人角度,进一步分析可能制约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因素,并提出要加快推行新农村建设、振兴乡村经济、政府加强顶层制度建设、盘活农村养老资源、积极消除银色数字鸿沟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陶艳梅  景琴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61-4163
通过对我国本土化农村社会资本研究进行整体性的认识与反思,提出了系统研究和认识农村社会资本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从而为开发和利用农村各层类社会资本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期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志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02-14704
通过对4个省的500个农村家庭的调查,分析了农村家庭教育模式的特点,并针对现阶段教育模式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建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社会资本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对新农村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实现依赖于丰富的农村社会资本。这主要体现在村民之间的信任、合作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离不开社会规范与秩序。这就要求认清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对农村社会资本进行再造与提升,以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山东省农村低保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统筹层次的提高、全部入户调查的实施、数据库的建立和动态管理机制的探索等,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制度的良好运行得益于政治、经济、民主文化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因此,分析低保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其致因有利于当前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童松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55-17656
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社会保险、立法维权、社区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工会组织、教育模式、政策引导7个方面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孙玉娟  周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402-1404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基础性的精神内涵。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孝文化观念淡化,孝文化教育边缘化,孝道实践趋向弱化。因此,在农村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用法律手段约束孝行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晓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622-13624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政治改革和农村社会变化。指出经济政治改革主要包括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改革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目的的农村综合改革。最后,研究了农村社会变化在非农产业的兴起和农民生活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的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31-533
通过对转型时期有关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动向的分析,指出研究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逐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研究群体;②研究领域不断拓展;③研究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④研究逐步由表象深入到本质;⑤研究逐渐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薇 《农学学报》2015,5(5):118-122
作为北京市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新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和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北京市全面提升村庄整治、新社区建设、农房改造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内在要求。本文在实地考察北京市16个区县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北京美丽乡村建设五大模式: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和休闲旅游型模式,并提出了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