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杉木栽培历史杉木人工栽培始于何时,尚无确切论证,但至少在千年以上;早在晋朝就有记载: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陶侃曾“种杉结庵”于岳麓山,人称“杉庵”。唐诗人白居易在江西九江(815—818)任江州公马时,曾写过《栽杉诗》:“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才高四、五尺,势若干云霄……”。紧邻九江的庐山、杉木甚多,至今山上海拔1000米附近,尚有成片大杉林。与九江相连的皖南、赣北都是杉木老产区,这些地方在唐代已有人工栽杉当无问题。闽西北与赣南接壤、山水相依、习俗相传,两地人工造杉时代相差不至太远。据此本省栽杉历史也当在千年以上,但目前查有文字记栽的则始于宋朝,明嘉靖建宁府  相似文献   

2.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为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的落叶藤本植物,我国原产。《诗经》(公元前11—前6世纪)、和《尔雅》(公元206—55年)都有记载。唐代诗人岑参曾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诗句,是我国关于猕猴桃人工栽培的最早记载。其后,《本草拾遗》、《开宝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国药提要》、《日用本草》……等不少文献对其医疗效用和其他多种用途,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可见猕猴桃在我国早已被人们所利用。  相似文献   

3.
杉庵旧址     
晋代陶侃(259—334)曾居麓山,“种杉结庵”,故名“杉庵”。其址就在书院之内。因此后人追溯书院历史,往往念及其开拓之功。还有一个射蟒传说,说岳麓山上原有一条巨蟒,化作道士,在长沙城到处扬言:“七月十五日夜,有神仙将从白鹤观(长沙城小西门附近)至抱黄洞(岳麓山禹王碑北向的山谷中)搭下一座天桥,引渡凡人升  相似文献   

4.
话说浮梁茶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自唐代开始,浮梁就盛产茶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万余贯”。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再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故成为我国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一些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茶叶销售分为两路:一路走水运,一路走陆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诗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域一带(今西北、华北各地)从浮梁运销的茶叶达十几万驮之多,《敦煌变文集》中的《茶酒论》即记录了  相似文献   

5.
我国福建省漳州地区栽培水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当地《蔡版祖谱》记载:自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已开始栽培。当地花农祖辈相传,以此为生,所栽水仙品质优良,因此漳州地区成了我国水仙花的栽培盛地,漳州水仙也成了我国驰名中外的特产,曾畅销国内外,深受人们欢迎。并且每年为外贸出口赢得大量外汇。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期,漳州水仙如同其它花卉一样,惨遭破坏。如今举国上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之际,漳州水仙又可以为争取外汇、积累资金作出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蜚声晚唐文坛的文学家陆龟蒙(?—约公元881年),在其《笠泽丛书》中收有一篇富有寓言色彩、寓意深刻的杂文《蠹化》。从自然技术史的角度而言,这又是一篇我国古代详细描述桔类害虫——凤蝶形态、为害状况以及它的天敌的不可多得的技术性史料。蠹者,“木中虫也”(《说文》)。我国柑桔类果木栽培可溯至2200年前的先秦。至于桔蠹,曾见于南宋韩彦直之《桔录》。而凤蝶类害虫危害柑桔的记载,当首推西晋崔豹所撰的《古今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栽培在我国古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上曾引证了唐甄权(一643年)有关木耳栽培的一段记载:“……煮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这种被记在书中的食用菌栽培方法虽很简单,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我国古代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开始时期一定比这一记载还要早得多。这一记载可以证明至少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就早已开始用人工的方法栽培食用菌了。  相似文献   

8.
我国玉米的种植是明代从外国引进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玉蜀黍),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棒子的,有叫苞谷的,也有叫玉茭子的……大约有五十多个名子。据说玉米的故乡是美洲的墨西哥,墨西哥的“玛雅文化”人们称为“玉米文化”,在其传说中的特拉洛克神就是阿兹蒂克族的玉米神,墨西哥人每年祭祀玉米神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地理知识》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佟屏亚同志著文所述甚详) 我国从何时种植玉米,史学界和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自明代始。罗尔纲先生说:“玉蜀黍本产自美洲,其传入中国约在明隆庆(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前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玉蜀黍已有正确记载。并言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案时珍《本草纲目》采辑始于壬子(公元一五五二年),始于万历戊寅(公元一五七八年),可知玉蜀黍之  相似文献   

9.
长江流域栽培双季稻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江流域双季稻的栽培历史,根据南北朝宋(公元420——478年)盛弘之撰《荆州记》(已佚)记载:“淮阳郡西北接耒阳县,有温泉,其下流百里,恒资以灌溉,常十二月一日种。至明年三月新谷便登,重种。一年三熟”。从“重种”两字来看,至少是栽种两季,可见长江流域双季稻的栽培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根据历史经验,发展双季稻的首要关键是解决早晚稻的品种问题,这一点早在宋时已被人们所重视。《江南催耕课稻编》(公元1834年李彦章撰)记载说:“此邦再种再熟,事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农学著作,计约60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时期氾胜之的《氾胜之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公元533—544年),宋代的《陈旉农书》(成书于1149年),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成书于公元1271—1313年)和王祯的《农书》(成书于公元1313年),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成书于公元1628年)等。在这些著名的古农书中都有关于作物病害的记载,有的农书中还辟有专门的章节讨论作物病害。关于古农书有关植物病害的知识,以往研究甚少,裘维蕃(1953)和张斌成(待发表)  相似文献   

11.
“浮红”为景德镇市辖浮梁县红茶之简称,为我国名茶之一,浮梁县为我国古茶区。名茶市,历史悠久。一、景德镇与浮梁景德镇与浮梁,由于地理、人文和经济的相互依存,建制屡更,历史沿革交错,难以绝然分开史考。据《浮梁县志》:景德镇曾是古“杨州之域,地属古番”,春秋为楚国东南境,秦为九江郡番县领辖,汉属豫章郡波阳县,东晋时设新平镇,隋因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波阳县东界置新平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并新平入波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复置县新昌江口,改名新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  相似文献   

12.
虫草考证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是我国独有的珍贵特产,早已驰名中外,与人参、鹿茸齐名,并列为三大补品。奥秘所在对于虫草的认识,我国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西周至公元前221—前207年的秦朝,从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以虫草作图案的玉雕装饰品。我国是最早记载虫草的国家。早在公元1756年,清朝赵学敏首先记述:“夏为草,冬为虫,长三寸许,下跌六足,脰以上绝类蚕”(《本草纲目拾遗》),“冬虫夏草”之称由此而来。清朝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雍正、乾隆年间)上更进一步说:“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文化宝库中现已查到的有关大麦文字记载,最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已有“麦”、 “耒”的记载,在 《夏小正》、《诗经》、《本草原始》等古书中有大麦的分布和栽培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任地篇》中记有:“孟夏之昔,杂三叶而获大麦”,开始有大麦这一名称。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的 《齐民要术》和南  相似文献   

14.
柑橘原产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资源非常丰富。《禹贡》中记载:“厥包橘柚锡贡。”战国时代的《山海经》记述:“葛山其木多柤、栗、橘、楢、柚,杻”。屈原的《离骚·橘颂》,记载:“后皇喜树橘徕服兮。”古传提出:“蜀汉江陵千树橘”,成为古代致富之路。宋韩彦直著《橘录》(1178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记载当时浙江有27种柑橘良种,以及柑橘的栽培、  相似文献   

15.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Lindley)为我国原产。栽培历史悠久。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已有记载(公元前一世纪)。西京杂记(公元一世纪)中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芳果异树,……枇杷十株……’。我省枇杷据休宁县志记载自东汉开始已有栽培。长江以北栽  相似文献   

16.
豆腐起源于何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文华 《农业考古》1991,(1):245-248
豆腐的发明年代,是中国食品营养学史上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在宋代,哲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写过八首素食诗,其中一首是写豆腐的:“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自注曰:“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可知早在宋代就有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发明的传说。此后,明代的罗颀在《物原》中说:西汉时的古籍中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叶子奇在《草木子》中  相似文献   

17.
“庵罗果”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中记有“庵罗果”一名,它是杧果(Mangifera lndica Linn)的梵文名字āmra的音译,亦译作“庵没罗果”(《大唐西域记》646年),或“庵婆罗”(见下文)。但是,千余年来,对“庵罗果”究竟是什么果树,一直纠缠不清。记有“庵罗果”一名的古籍只有有限的几种,而且大都是佛书和本草类文献,而以佛书的著录为早。我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之一、后秦高僧鸠摩罗什(344-413年)翻译的《维摩诘所说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栽培大豆原产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豆是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它起源于我国,这是国内外早已公认的事实。至于大豆起源于我国何地,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一些人主张东北地区是大豆的原产地,其根据是那里发现有大豆的野生种、近野生种和高度进化的栽培种,《管子·戒篇》中又有“(齐侯)北伐山戎,出冬葱及戎叔(菽),布之天下”的记载。有人认为大豆起源于我国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因为我国南方野生大豆广为分布,亦有近野生的小粒大豆,栽  相似文献   

19.
<正>李吉甫,字弘宪,河北省赵县人(公元758年~公元814年),唐朝的宰相、地理学家。他广泛收集汉魏六朝地记,汲取《括地志》的长处,精研深思,继承发展,综合创新,撰写了《元和郡县图志》。此书记载了唐朝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户口变化、府州境界、州郡都城、县治  相似文献   

20.
福建荔枝栽培起于何时,尚未找到明确的历史记载。荔枝原产于我国,原产地系广东的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福建的荔枝约于六朝(公元420~589年)初期从广东传入。六朝时福州称“东冶”,是福建的重要港口。《后汉书·郑弘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旧交趾七郡贡献,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认为古代荔枝先从广东传至福建的福州,并且栽培颇盛。明·王象晋撰《群芳谱》(1621年)载:“荔枝初出岭南及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