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60Co-γ射线诱发的8个灿温敏核不育系水稻叶色突变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叶色突变高温表达型、低温表达型及温钝型。  相似文献   

2.
"神舟四号"航天搭载水稻变异性状的田间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神舟四号”卫星搭载水稻种子及其后代的研究,结果表明:6个搭载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存苗率、结实率及植株的性状在当代(SP1)与对照相比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在SP2代株高、生育期、分蘖、叶色、芒和红叶耳等性状上发生明显的变异,选择出一些突变株。突变株经SP3代,SP4代验证,最后获得32株高突变体,27株早熟突变株,20株多分蘖突变株,还获得一些农艺性状稳定性状且表现良好的株系,以及独杆、无芒、叶色黄化和类病变等有功能基因研究价值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3.
水稻辐射突变系(芽期)耐冷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个籼型和粳型品种以及它们不同的辐射突变系共91份品种(系)按我国“七·五”攻关课题“水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技术方法”进行了耐冷性鉴定。与原种比较,籼型和粳型突变系的耐冷性表型均出现变异,变化趋势是多向性的。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讨论,看出控制耐冷性的基因与控制如生育期、株高、叶型、壳色等性状的基因有别,原种的耐冷性遗传基础对衍生突变系影响极大。贵州省农科院水稻所通过钴60γ射线的处理获得了一批辐射突变系。蒋志谦等(1984)对这些突变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突变系的生育期、株高、叶型,壳色等特征性状与原种有明显差别。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利用人工诱发的突变基因,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库,发掘优良种质,提高育种成效。对于这批辐射突变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叶色是与作物的光合速率及产量紧密相关的重要性状,利用叶色突变体研究叶绿体的发育过程及调控网络,有助于揭示叶色形成的机制。本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大麦幼胚遗传转化过程中,获得一个具有条纹叶片的突变体(msal),该突变株具有条纹白化的叶片、茎秆,叶鞘、幼穗及幼种,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下降。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条纹叶片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数量变少,呈狭长型,结构不完整。转录组分析表明在突变体中有1004个差异基因,其中388个表达量下调,609个表达量上调。GO富集分析显示细胞组份"叶绿体"的富集频率最高,为23.0%,P值为5.74e-07,表明"叶绿体"在转录水平上发生了改变。62个与叶绿体发育相关的差异基因在突变体中表达量均为上调,而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量下调。我们推测该突变体抑制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影响了叶绿体发育,而作为补偿机制激活了叶绿体相关发育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以4个淡绿叶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正常叶色粳型不育系浙农大11S(ZAU11S)及籼型不育系培矮64S(PA64S)共6个不育系为材料,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上述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1)淡绿叶色不育系同对照正常叶色不育系的叶色差异显著,易于肉眼分离;(2)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较大差异;(3)除TS1外,其他三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9:00或10:00,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体细胞无性系R2代变异发生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R2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存在4种发生方式,即合株性稳定谱异,全株分离变异,穗系嵌合稳定变异,穗系嵌合分离变异,其中稳定变异相当普遍、红占总变异的1/3。发生阶段较全株性变异于发生较迟的穗系嵌合变异。不同的变异性状有不同折发生方式。株型、穗型、芒型和叶色变异多为分离变异,熟期为稳定变异,株高,腊质等兼有稳定及分离变异,其中某性状是显性突变的结果,多数分离性状的分离均属简单分离,且箐少见到基因突变的  相似文献   

7.
水稻淡黄叶突变体-标810S叶色标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淡黄叶自然突变体安农标810S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叶色标记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的SPAD值在整个生育阶段,与对照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安农标810S的杂交后代与安农810S及恢复系之间,全生育期SPAD值没有显著差异。由于安农标810S淡黄叶标记性状明显.且全生育期稳定表达.在杂交水稻生产田和不育系繁殖田.利用淡黄叶标记进行去杂.效果非常显著。以淡黄叶色标记为识别手段.可以,陕速准确地鉴定杂交种纯度以及不育系纯度,从而确保生产用种安全.  相似文献   

8.
EMS诱变甜高粱突变体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创制优良甜高粱种质资源,改良高配合力父本性状,为甜高粱遗传育种奠定基础,本试验利用24 h+0.25%甲基磺酸乙酯(EMS)水溶液诱变甜高粱甜C-1,从M2代中筛选鉴定优良突变体用于下一步遗传育种。研究表明叶色突变主要发生在M1代,且大部分不能遗传,M1代发现的突变,M2代中依然能够大量发现同类突变。在M2代田间鉴定中发现的突变体类型主要有叶色白化和黄化突变、穗型突变为纺锤型、颖壳包被度变异为1/2和3/4包被、颖壳颜色突变为黑褐色、籽粒增大、籽粒突变为白色、芒性消失、全生育期缩短。利用EMS诱变可以改良现有优良父本性状,加速杂交种的选育,且发现大量的突变体对甜高粱基因功能的挖掘和遗传育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紫红叶标记性状的遗传及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遗传分析得出:紫红叶色甘蓝型油菜的紫红叶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紫红叶色对绿色呈显性。利用紫红叶色标记性状材料作父本,绿叶核不育系作母本进行隔离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制种中必须拔除不育系中的可育株。同时进行了紫红叶标记材料利用方法探讨。  相似文献   

10.
油菜叶色突变种质资源筛选与遗传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光合能力密切相关,能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本研究通过EMS诱变甘蓝型油菜中双11,单株收获诱变后第一代并通过诱变后第二代大量筛选鉴定获得油菜叶片叶色稳定突变种质资源62份,分析了筛选获得的叶片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离比和测定了相关突变体的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显示,获得的突变体按照叶色分成五类,叶色深浅与其叶绿素含量相一致;突变株系60%由多位点突变导致,37%由少数位点突变导致;24%突变株系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76%的叶绿素含量约低于对照;叶绿素含量低的突变株系中,70%的突变株系叶绿素b的改变程度大于叶绿素a,30%的突变株系叶绿素a的改变程度大于叶绿素b。这些叶色稳定突变体的获得为将来遗传基础研究以及作为种质资源培育高光效油菜新品种奠定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谢德庆 《种子》2012,31(8):31-35
为研究小麦空间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用系谱法对冬小麦品种兰天17号SP 1株群、SP 2系群以及SP 2显著突变系和疑似突变系后代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它在SP1出现了2个显著的株高突变体D16和D38,其中D38在SP 2表现株高和主穗长度的分离,D 16在SP 2的株高与原品种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它在SP 3出现了株高和穗长的显著变异。SP 2疑似突变系D 69在SP 3出现了籽粒形态的显著突变。经单株选择,D 38的部分后代在SP 3或SP 4性状就已基本稳定。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可引起后代株高、穗长、穗形、籽粒形态等性状的变异;突变体可能出现在SP 1,也可能出现在SP 2或以后世代;这些突变体经过2~3个世代的单株选择,部分后代的性状就能基本稳定,小麦航天诱变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符合诱变育种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水稻特异性失绿突变株表型性状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变异的叶色突变体lgs(t),在幼苗期叶片出现大部分或完全白化,分蘖期叶色逐渐转变为不规则绿白条纹,为了研究该性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通过对突变性状表现期的生理指标、农艺性进行调查状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叶色失绿与叶绿素含量紧密相关,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降低;白化现象的出现使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进而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个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转iaaM基因陆地棉种质系的经济性状及其杂种F1表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转iaaM 基因陆地棉种质系在Ⅰ型高品质杂交棉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采用4 个转iaaM 基因的陆地棉新种质系、2 个高品质陆地棉种质系,及其4 个杂交组合做PCR分子检测,并对其经济性状进行区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 个转iaaM 基因的父本及其杂交F1在500 bp 处均出现特征主带,而2 个高品质母本无特征主带,显示iaaM 基因在杂交F1代呈显性表达。转iaaM 种质系的衣分较高、棉铃较大、单株结铃较多、脱落率较低;但籽指偏小、种子空瘪率较高。具有iaaM 基因的杂交F1组合,其衣分、单铃重、结铃数接近转iaaM 亲本,表明转iaaM 基因的产量性状三要素在F1代呈显性表达;其中有2个杂交组合的纤维品质达优质Ⅰ型,且1 个组合的皮棉产量与Ⅲ型杂交棉对照‘苏杂201’相比,仍具有正向竞争优势。利用iaaM 种质系做为杂交亲本,只要杂交配组适当,培育具有产量优势的Ⅰ型高品质陆地杂交棉在实践上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并且应用目前的棉花叶片突变体种质资源,本研究综述了6种类型的突变体的起源、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对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及突变性状可能带来的抗虫性。这6种叶片突变体包括:(1)叶形突变体:鸡脚叶、杯状叶、皱缩叶、波状叶与圆叶;(2)叶色突变体:花叶、红叶、亚红叶与芽黄; (3)自然落叶突变体;(4)叶片蜜腺突变体:无蜜腺;(5)叶片腺体突变体:无腺体;(6)叶片茸毛突变体:毛叶与光叶。得出这些叶片突变性状都是由质量性状控制的,对开展基因组研究是很好的材料,同时可以用作指示性状,另外鸡脚叶、叶片无蜜腺、毛叶和光叶都有形态抗虫性。由于突变性状具有两面性,因此建议育种中如果利用这些性状,要平衡好突变性状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贵州自育烤烟新品系田间性状指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度区域试验14个自育烤烟新品系在11个试验点田间植物学性状、抗病性、农艺性状各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GY8、GY0802、毕纳1号和黔烟7号等4个自育烤烟新品系植物学性状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对照品种K326;黔烟1号和毕纳1号2个新品系抗病性综合表现显著优于对照K326;GY0802、GY8和毕纳1号等3个新品系农艺性状综合指标表现显著优于对照品种K326。  相似文献   

16.
6个水稻叶色白转绿光温敏核不育突变体的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光温敏核不育突变系的育种应用价值,此文对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的具有白化转绿特性的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遗传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突变体可分为3种类型:白化转浅绿类型(21W4)、白化转绿类型(21W7、21W9和21W13)和白化转黄绿类型(21W1和21W10)。21W1的叶色变化特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21W4、21W7、21W9、21W10和21W13的叶色变化特性是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6个突变体在穗长、倒二叶、有效穗、播始历期、颖花宽、柱头单边外露率和柱头总外露率方面与对照品种“SE21S”有所差异,但它们均保持了“SE21S”的育性转换特性。突变体的杂种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株高生长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依不同的突变系而表现不同,其中21W1、21W4、21W9和21W10的杂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甘蓝型油菜白花性状的遗传研究和白花胞质不育系的选育。采用白花突变体与黄花品系杂交和回交研究白花性状的遗传,利用白花品系G95150与白花不育突变体测交,选育白花胞质不育系7600A。结果表明,白花对黄花由一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7600A在农艺性状上与其保持系G95150完全一致:叶色浓绿,植株较矮(163.5cm)、生育期较长(243天)、抗寒能力较差(冻害率100%,冻害指数33.8)。7600A花色纯白、花瓣皱缩、花药小、低温存在微量花粉。G95150和7600A的芥酸含量为0.8854%,硫甙含量70.5461μmol/g。7600A与1141A胞质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完全一致,是一种新型甘蓝型白花胞质不育系。因此,白花性状受一对共显性基因控制,可用于选育白花品种和白花胞质不育系和鉴别真假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三系水稻恢复系品种航天诱变后代恢复力变化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干种子,回收返地种植,考察其后代的性状表现及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经航天诱变后,三系水稻恢复系品种11个突变株系与6个不同细胞质来源和不同基因型的三系不育系测交,其后代的结实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突变株测交后代的结实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经航天诱变后,恢复系突变株对不育系育性的恢复能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且这种恢复力的变化也表现出双向性。同时测交后代的经济、农艺性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与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通过航天诱变可选育出新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9.
用新育成的带紫叶色标记的水稻不育系先红A(B)为材料,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绿叶籼稻、粳稻品种杂交,研究其紫叶性状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先红A(B)的紫叶性状由1对紫叶基因控制,一般正常绿叶水稻品种带有1~2对抑制基因可调控该紫叶基因的表达。先红A(B)的紫叶性状及其杂种F1绿叶性状表达稳定,不受光温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先红A的紫叶性状是杂交稻种子鉴纯和制种防杂保纯的一种理想标记。先红A配制杂种,可筛选出株叶型好且优势强的组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对引进的10个绿豆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引进夏播绿豆品种(系)中有3个绿豆品种(系),L4、L5和L8比对照产量增产20%以上,其中k较对照增产51.65%,这些品种(系)在广西生产潜力很大,可在广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