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太湖县耕地钾素亏缺及补钾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爱枝 《土壤肥料》2002,(5):26-29,32
通过对太湖县耕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取样化验,分析了全县不同土种供钾状况,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较,速效钾由70mg/kg下降到50mg/kg,缺钾面积增加了20个百分点。钾素亏缺的原因是钾素投入总量不足;氮磷钾投入比例不当;以及淋失损失等。补钾的途径是充分利用有机钾源;充分挖掘土壤潜在钾源;科学施用无机钾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太湖县耕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取样化验 ,分析了全县不同土种供钾状况 ,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较 ,速效钾由 70mg/kg下降到 5 0mg/kg ,缺钾面积增加了 2 0个百分点。钾素亏缺的原因是钾素投入总量不足 ;氮磷钾投入比例不当 ;以及淋失损失等。补钾的途径是充分利用有机钾源 ;充分挖掘土壤潜在钾源 ;科学施用无机钾肥  相似文献   

3.
耗竭条件下层间钾的释放及耗竭后土壤的固钾特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通过盆栽耗竭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五种含钾量差异较大的土壤供钾特点和固钾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黑麦草根系发达而密集,它对土壤钾的利用能力很强,能在短期内吸收大量钾,而致使土壤缺钾,在缺钾严重时土壤交换性钾和缓效钾还能达到“最低值”,“最低值”因受质地和粘土矿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而有较大差异。(2)作物吸收钾中,层间钾所占比例很大,其中又以1mol/L HNO2煮沸一次不能提取的钾为主。所以  相似文献   

4.
农田土壤速效钾变化趋势与平衡施肥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胶东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棕壤,耕地面积67033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5.5%。其次是潮土和褐土,占21.3%。由于棕壤钾素含量较低,近年来又忽视钾肥施用,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土壤缺钾现象日趋严重。通过烟台、招远市土肥站2002年对323个点的农田养分调查表明,土壤缺钾已成为当前粮油产量和质量提高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耐低钾小麦品种筛选及其吸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1993~1995年在缺钾土壤上进行田间微区和小区试验,筛选耐低钾小麦品种并研究其吸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缺钾土壤上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耐低钾力和品种适应性及分级指标进行评定,在微区试验的45份供试小麦品种中耐低钾能力强(1级)的占4.4%,耐性很差(7~9级)的占37.8%,其余介于二者之间(3~5级)的占与57.8%。川麦23和898耐性强的特点在小区试验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它们在缺钾条件下比敏感品种能够吸收较多的钾素,且有较多钾在成熟期转移到子粒中,因而在不施钾肥的条件下可获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田间烤烟叶片缺钾症状与钾积累及土壤供钾水平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田间正常施肥烟株生长中期中、上部叶通常出现缺钾症状的现象,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在砂质壤土上进行了田间试验,定期观察无钾(即K0,仅按常规施用氮磷肥,K_2O用量为0 kg·hm~(–2))、常规施肥但中后期出现缺钾症状(即CF,按常规施用氮磷钾肥,K_2O用量为364 kg·hm~(–2)但中后期仍有缺钾症状)、常规施肥且正常生长(即CK,按常规施用氮磷钾肥,K_2O用量为364 kg·hm~(–2)但中后期无缺钾症状)3处理烟株移栽后生长情况(特别是叶片缺钾症状的出现情况),并及时采集和测定了相应烟株的干物质、钾含量及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以阐明正常施肥烤烟中、上部叶出现缺钾症状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CF和K0烟株在移栽后33 d前叶片均未出现缺钾症状;但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移栽后42 d低于99.86 mg·kg~(–1)时,K0烟株第8~第15叶陆续表现缺钾;CF烟株根区土壤速效钾含量移栽后57 d低于131.1mg·kg~(–1)时,第12~第16叶也相继缺钾,而其他叶位叶片正常。(2)从移栽至42 d,CK和K0烟株干物质和钾素累积量虽皆明显增加,但K0烟株总量偏低趋势愈发显著;至移栽后57 d期间,CK和K0烟株前述两个指标继续增加,但此期CF干物质累积有相似的增加趋势,而钾素累积与出现缺钾症状前相比(即移栽后42 d时CK)则略有减少;(3)移栽后42 d至57 d,CF烟株上、中部叶和K0烟株上部叶钾净输出明显,而茎中净输入显著,其他器官或部位总体持平或略有增加;CK烟株上部叶钾素输入、输出维持平衡,其他器官有净增加。(4)生长期间,CK烟叶钾含量皆表现出随叶位上升而呈总体下降,K0烟叶前期有相似规律,但移栽后42 d、57 d呈"上升-下降-上升",CF于移栽后57 d为"下降-上升"趋势。上述结果说明,K0烟株移栽后42 d中部叶开始缺钾是钾整体吸收不足所致,后期则兼有上部叶钾净输出原因;CF烟株出现中、上部叶缺钾而下部叶正常则有3个原因,一是后期体内干物质累积持续增加导致的稀释;二是此期整株钾累积不仅未增加,且有下降;三是CF烟株中、上部叶钾净输出增加。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江苏滨海盐渍土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部分砂质土壤已呈现缺钾的势态。研究了导致土壤速效钾下降的因子及施用钾肥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低钾土壤上油菜钾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钾土壤上,油菜植株出现缺钾症关,施用钾肥能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油菜籽产量。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油菜茎杆中钾的含量,籽粒中氮磷含量,但降低了籽粒NPK数量占总NPK吸收量的比例。同时,钾肥还可以提高油菜对氮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钾硼水平下棉花生长及钾硼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鄂抗8号棉花为试验材料,以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钾、硼水平下棉花的生长状况及钾、硼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正常处理(K 20 mg/L,B 0.2 mg/L)棉花相比,(1)缺钾(K 2 mg/L,B 0.2 mg/L)阻碍棉花地上部正常生长、干物质的积累,叶绿素合成受阻,但促进了根的伸长,缺钾不利于棉株对硼的吸收和利用,增加钾供应量可以促进硼的吸收利用。(2)缺硼(K 20 mg/L,B 0.002 mg/L)不利于棉株生长,棉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不利于棉花对钾的吸收利用。(3)缺钾缺硼(K 2 mg/L,B 0.002 mg/L)时,棉花的生物量、SPAD值和钾、硼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钾的利用效率升高了143%,但对硼的利用受到抑制。研究结果表明,缺钾阻碍棉花对硼的吸收利用,缺硼不利于棉花对钾的吸收利用,而缺钾缺硼时,棉花对钾的利用受到促进,对硼的利用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陆正松  董爱平  石普芳  叶天峰 《土壤》1999,31(6):333-334
在缺钾水稻土上。对抛栽早稻进行钾肥试验。结果表明,正确掌握钾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甲稻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喷施含钾叶面肥,对稻后期需钾起到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安康耕地土壤速效钾现状与钾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普查14年后,安康川道和中高山区作物出现缺钾症面积不断增大.对此,我们对全市不同区域耕地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与土查时相比,平均下降37.06mg/kg,水稻土下降32.27mg/kg,旱地土壤下降34.5mg/kg;速效钾<100mg/kg的水田占60.68%,旱地占59.59%,川道占78%,中高山(镇坪、平利)占96.43%;土壤钾素下降趋势是中高山>川道>丘陵.钾肥试验表明:施1kgK2O,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分别平均增产13.83,8.1,26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婧  陈怡平  江瑶  毋俊华  王洪 《水土保持学报》2021,35(5):296-302,311
分析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实现陕西省农田土壤养分分区管理、作物优化施肥和指导陕西省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2017年采集陕西省农田土壤样品705份,测定速效钾含量,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分区施肥建议。结果表明:陕西省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为55~301 mg/kg,不同地貌区速效钾含量排序为关中平原陕北高原陕南山区,各行政区速效钾含量排序为咸阳市渭南市西安市宝鸡市延安市铜川市安康市汉中市榆林市商洛市;时间上,陕西省各市2017年速效钾含量均值较1980s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涨幅,且关中平原涨幅最大;陕西全省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81 mg/kg,整体处于极高水平,关中平原速效钾含量以1级、2级水平为主,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区速效钾含量以2级水平为主;空间上,陕西省速效钾含量整体自北向南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陕北高原速效钾含量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延安市西南区域速效钾富集;关中平原咸阳与西安交界处、渭南东北部速效钾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陕南山区速效钾含量北部高于南部,商洛市中部速效钾含量较低。陕西省不同地貌区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时空变化特征差异显著(P0.05),与土壤pH、土壤类型、地形、气候和人为因素有关,建议陕西省各区域结合以上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实施钾肥分区管理,保持土壤钾素盈亏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黄土高原新造耕地土壤质量改良需求,开展以羧甲基纤维素钾(CMC-K)为土壤改良剂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为新造耕地土壤水分保持与养分改良提供依据。  方法  设置CK(0 kg hm?2)、T1(100 kg hm?2)、T2(500 kg hm?2)、T3(1000 kg hm?2)和T4(2000 kg hm?2)5个处理,对不同处理的新造耕地土壤水分、电导率与养分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结果  新造耕地施用CMC-K土壤含水量提高14.6%~121.7%,在谷子生长季前期(6月和7月)和后期(10月)土壤保水功效较大。在CMC-K较高施用量(1000 ~ 2000 kg hm?2)情况下,谷子生长季前期(6月)土壤电导率提高了37.3% ~ 73.4%;全部处理在谷子生长季后期(10月)的土壤电导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达19.2% ~ 21.8%;谷子生长季的土壤电导率呈现降低趋势。施用CMC-K能够提高土壤硝态氮9.6% ~ 46.5%、速效磷21.9% ~ 207.9%和速效钾13.2% ~ 95.9%,对土壤pH基本没有影响。施用CMC-K谷子产量提高了6.2% ~ 19.2%。  结论  施用CMC-K能够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养分吸收利用,提高谷子产量,可以作为黄土高原新造耕地土壤改良剂使用,推荐施用量约100 kg hm?2。  相似文献   

14.
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堆置体下垫面仿真模拟标准化参数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室内模拟降雨实验是进行生产建设项目人为弃土水土流失特征研究的重要方法。为了使实验下垫面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验结果应用范围更加广泛,通过对陕西关中平原区和秦巴山区各类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堆置体的实地调查,结合室内实验,运用经典统计学有关原理对堆置体的坡度、坡长、坡面物质组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秦巴山区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堆置体在不同坡面位置上,块石和土壤结构体的含量均明显大于关中平原区;两研究区内细粒土含量极少且均未超过2%;块石和土壤结构体重力分选作用明显,D<10mm的坡面物质在不同坡位的含量数据变化较小且无明显规律;因此在室内进行下垫面仿真设计时,对D<10mm的坡面组成物质可不考虑坡面位置的差异性。两研究区内弃土堆置体坡度多集中在26°~35°之间,贡献率分别为90.2%和88.8%;弃土堆置体坡长多集中在2~8m之间,贡献率分别为100.0%和79.4%。因此,在室内进行下垫面仿真设计时应重点对上述坡度、坡长范围进行实验测试。  相似文献   

15.
刘枫  吴传洲  朱克保  奚波  韩韦东 《土壤》2014,46(2):232-238
在安徽沿江平原的稻麦轮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明显增加稻麦产量,但过多施用钾肥,产量呈现下降;除最高施钾处理外,水稻的钾肥效率也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小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稻麦施钾收益差异与钾肥效率变化趋势一致;水稻和小麦地上部钾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也呈上升趋势。水稻和小麦各处理籽粒氮、磷吸收量均高于秸秆,而秸秆钾吸收量明显高于籽粒;随着钾肥投入的增加,水稻和小麦钾吸收量也明显呈上升趋势,水稻收获后各处理钾素均出现亏缺,但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钾素亏缺程度减轻;小麦施钾(K2O)117 kg/hm2以上时,农田钾素出现相应盈余。水稻或稻麦合计,钾肥利用率均随着施钾量增多呈明显下降趋势。从保证稻麦高产高效,维持土壤钾素肥力考虑,水稻施钾(K2O)156 kg/hm2、小麦施钾117 kg/hm2可作为类似生产条件农区的钾肥推荐用量。  相似文献   

16.
保水剂粒径对秦巴山区土壤水分及烤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保水剂粒径对秦巴山区土壤水分及烤烟生长的影响,为改善秦巴山区烟田的土壤环境以及促进保水剂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不施用保水剂为对照,以粉末状(粒径0.18mm)、细颗粒状(粒径0.18~2.25mm)和颗粒状(粒径2.25~3.25mm)的聚丙烯酸钾保水剂为研究材料,监测不同粒径的保水剂对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及烤烟生长、烤烟品质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粒径的聚丙烯酸钾保水剂在烤烟不同生长期均可提高0—40cm土层土壤水分,降低0—40cm土层土壤容重,但对40c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分无显著影响,其中细颗粒状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影响较大。不同粒径的保水剂均可促进烤烟根系生长及茎叶生长,提高烟叶产量与产值,降低下等烟的比例,其中细颗粒状保水剂对烤烟最大叶片、根系生长量、产量及产值影响较大,但粉末状保水剂对上等烟比例影响较大。[结论]不同粒径的保水剂均可提高烤烟品质,其中细颗粒状保水剂对烟碱、总氮、钾及氯的影响较大,粉末状保水剂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较大。秦巴山区黄棕壤烟田应选用细颗粒状的聚丙烯酸钾保水剂。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解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6~2009年的14个县1890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到99.0%和60.6%,全省平均95.4%。全省化肥氮(N)、 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 78和13 kg/hm2,其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与养分分级等级相比,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施用量合理的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 过量施肥的农户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施用量合理的农户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 过量施肥的农户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施用量不足农户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今后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的重点为平衡氮肥和磷肥用量,增加钾肥和有机肥用量,增加追肥的施用,尤其是陕南秦巴山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玉米—小麦轮作条件下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试验,以钾空白(CK)、普通氯化钾常量(K1)、普通氯化钾高量(K2)为对照处理,研究通过控释氯化钾常量(CRK1)、控释氯化钾高量(CRK2)、氯化钾与控释氯化钾等比掺混常量(BBF1)、氯化钾与控释氯化钾等比掺混高量(BBF2)处理对玉米产量、钾肥利用率和土壤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BBF2玉米-小麦季产量分别为11 697.8kg/hm2和11 921.1kg/hm2,增产和增收效果最好,较K1分别显著增产13.3%和15.7%,较K1分别显著增收16.6%和19.6%;(2)BBF2钾肥农学利用率较K1分别显著提高了49.0%和41.9%,生理利用率较K1分别显著提高了17.6%和34.8%;BBF1钾肥表观利用率最高,玉米—小麦分别为23.73%和35.22%;(3)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株高和茎粗;BBF2提高了玉米吐絮后期至成熟期的株高;CRK1、CRK2、BBF1、BBF2均提高了玉米吐絮后期叶片SPAD值。本试验条件下,控释氯化钾与普通氯化钾掺混施用可满足玉米整个生育期的钾素需求,提高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BBF2处理为玉米最佳钾肥施用方案。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与农民生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影响,为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北地区各省(区)退耕还林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民纯收入、黄河流域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总量为基础数据,运用SPSS及Excel数据库技术开展分析。[结果]退耕还林直接造成西北地区粮播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大小与粮播面积大小和粮食产量多少呈负相关关系,与农民纯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黄河流域径流量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侵蚀量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减少,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对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起到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油菜钾肥施用效果及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9连续4个年度在安徽省冬油菜生产区布置油菜钾肥肥效试验73个,研究施用钾肥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通过建立油菜籽粒相对产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关系,确定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结果表明,油菜施用钾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钾后油菜平均产量达2 558 kg/hm~2,比不施钾增产509 kg/hm~2,增产率为28.1%。施钾每公顷平均增收1 349元,67.1%的试验点产投比2.0,施钾收益显著。13.7%的试验点施钾后增产不增收。以相对产量60%、60%~75%、75%~90%、90%~95%和95%为标准,将土壤速效钾分为"严重缺乏"、"缺乏"、"轻度缺乏"、"适宜"和"丰富"5个等级,处于各等级的土壤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7%、17.8%、65.8%、6.8%和6.8%,对应的丰缺指标分别为30、30~60、60~110、110~140和140 mg/kg。此研究建立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可为安徽省冬油菜的钾肥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