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夏季太阳辐射下空调系统不同的送风温度和风量对车内三维流场和热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测试。仿真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误差在4%以内。分析结果为:一维参数组合模型调整法OPCMA适用于前期计算边界参数的快速调整;风道格栅角度和乘员舱内部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出现速度死区,造成局部区域温度过高;适度增加出风温度和风量有利于提高乘员的热舒适性,需避免吹面风速过高引起乘员的不舒适感;空气龄与风量基本成正比关系,说明进风量增大有利于提升空气的新鲜度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电动汽车冬季乘员舱内的温升特性对提升乘员舱内的热舒适性和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款应用于实车的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冬季乘员舱温升特性实验并主要研究了压缩机转速、电子膨胀阀开度以及环境温度对乘员舱温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缩机转速越高乘员舱内温升越快,在压缩机转速为4 000 r/min时,乘员舱内各测点的最高温升速率达到1.99℃/min。在实验工况下,压缩机转速每提高1 000 r/min乘员舱内最大温升速率提高约0.68℃/min。在压缩机转速不变时,热泵系统在相对小的阀开度下具有更好冷启动性能,在系统运行前期乘员舱内升温更快。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热泵系统无法满足乘员舱内的供热需求,需开启PTC进行辅助加热。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空调车舱的热舒适性,建立了某款SUV 6座1∶1车舱模型和空调风道模型,引入太阳辐射模型,并通过试验舱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相吻合,最大相对误差7%。在此模型基础上,加入人体热生理模型,利用CFD技术模拟人体体表的气流组织,针对车舱热环境不均匀的特点,采用修正的加权PMV评价人体整体热舒适性,再结合PPD、MRT指标评价人体的局部热舒适性,结果表明:乘员整体热舒适性良好,但空调出风口参数和车玻璃结构会造成乘员局部热舒适性较差,为空调车舱的热舒适性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装甲车空调舱内气流组织三维稳态温度场、速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舱内三名乘员周围的平均温度和流速。由于人体热舒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模糊随机变量,采用热舒适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三名乘员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对装甲车辆空调舱内气流组织的优化设计和空调舱内的热舒适送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混合器压降、提高空气混合效率,确保空气调节机温度测量准确性,设计了静态单层弯转叶片混合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含与不含混合器风量接收箱在相同送风风量、送风温度下空气流动特性,并对含混合器风量接收箱模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送风风量500 m3/h与3 000 m3/h(高、低温空气温度分别为303 K、291 K,流量比1∶1)时,含混合器风量接收箱空气混合效率与不含混合器相比提高40%左右。混合效率、压降随送风风量增加而增大。混合效率随高、低温空气流量比变化而改变,压降保持稳定。送风风量3 000 m3/h时,高、低温空气流量比1∶1与4∶1时,出口面混合效率分别为66.7%、84.6%,最大压降为349.25 Pa。含混合器风量接收箱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吻合度高。该混合器压降低、混合效率高,为空气混合器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农产品干燥实验装置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系统温度调节范围40~120℃,误差±1℃;风量调节范围100~500m~3/h,误差±5m~3/h;风压调节范围500~1200Pa,误差±30Pa;系统具有静态称重功能及余热回收功能。  相似文献   

7.
大型拖拉机驾驶室热舒适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国内大型拖拉机驾驶室热舒适性差的问题,在对热舒适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进风风速、风温和出风角为研究因素,采用ANSYS 18.1Fluent软件进行正交仿真,并基于仿真结果进行了人体热舒适性评价。仿真结果表明,整个驾驶室降温过程平稳有效,驾驶室内温度可调节范围为18~22℃,驾驶员周围风速为0.2m/s,耗时21min后驾驶室温度达到人体最适温度且人体各热舒适性指标均处于人体热舒适性区间内。正交仿真结果表明,空调风速和风温对降温效果影响显著,出风角对降温效果影响不显著。人体局部温度的仿真结果表明,在第41秒时人体脸部温度开始下降,头部首先进入舒适区,10min时人体各部分进入舒适区并在第21分钟人体各主要部分达到最舒适点,满足人体对降温速度的要求。若持续降温,在50min后驾驶室平均温度进入人体不舒适过冷区。人体热舒适性评价曲线表明,平均投票数评价曲线成直线下降趋势,说明所设计驾驶室的温度场能以较快速度达到人体舒适区;不满意百分数评价曲线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表明整个降温过程人体首先从过热区进入舒适区,若继续降温则又会进入寒冷区,再次对人体产生不舒适。综上,仿真结果符合驾驶室内的实际降温情况和人体生理反应过程,为温度智能控制系统和驾驶室空气净化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的皮肤的临界点温度是33℃,高于33℃就有热的感觉,低于33℃则有凉的感觉。当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50%,气流速度为0.15米/秒时,人体处于最正常的热平衡状态,感觉最为舒适。 另外,人体所感觉到的有效温度,一般比室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闲置农田利用率,进行了不同灌溉量下春小麦-西兰花复种试验研究,通过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分析,以寻求春小麦-西兰花复种模式下的最佳灌溉量。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灌溉量(2 175、2 700、3 225 m~3/hm~2)与西兰花不同灌溉量(2 325、2 730、3 000 m~3/hm~2)均可提高相应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春小麦灌溉量为2 700 m~3/hm~2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8.72%、38.40%、94.81%,整体上增加效果较佳;西兰花灌溉量为2 730 m~3/hm~2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2.83%、42.56%、77.82%,增加效果较佳。通过对两种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增幅效果综合考虑,建议春小麦-西兰花复种模式下各自最佳灌灌量为2 700~2 730 m~3/h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苜蓿干燥加工工艺的分析,依据湿法收获加工工艺研究内强制式苜蓿草捆的热风干燥特性。为提高内强制式苜蓿草捆的干燥效率,优化干燥工艺流程,依据苜蓿草捆干燥特性试验数据,确定苜蓿草捆的内强制阶段式干燥工艺和工艺控制参数。试验在干燥热风量为2 500 m3/h、3 000 m3/h、3 600 m3/h保持不变时,测试不同干燥温度对苜蓿草捆含水率和干燥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草捆干燥工艺优化前,在干燥风量为3 600 m3/h,干燥温度为120℃时,草捆的干燥时间是37.5 min,耗电量为160 kWh/t,草捆干燥品质达到一级标准;工艺优化后,采用阶段式干燥工艺,在干燥风量为3 600 m3/h,干燥温度设为120℃时,草捆的干燥效率提高近20%,能耗节省12.5%,草捆品质无显著差异。因此,采用优化后的干燥工艺,有效地保持苜蓿的营养品质,显著提高苜蓿草捆的干燥效率和内强制式热风干燥的热效率,为苜蓿干燥的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发动机活塞稳态温度存储式测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套存储式活塞稳态温度测量装置,系统测试精度为±1℃;对EQD180N-20型天然气发动机外特性1 000、1 500、2 100 r/min 3个转速点进行了活塞稳定工况温度测量,同时进行了发动机转速从1 000 r/min缓慢上升到2 100 r/min的活塞温升试验。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提高了活塞温度测量效率,分析了EQD180N-20型发动机活塞温度热负荷,活塞轴向的平均温度梯度达23℃/min。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农林生物质碎料在燃烧时存在连续进料及稳定燃烧困难、污染排放水平较高等问题,设计一种以玉米秸秆、碎木屑为主要燃料的农林生物质碎料燃烧机,采用水平进料方式,并进行防回火回烟、炉壁冷风压保护等设计,在不同一、二次风配比下进行了燃烧特性试验。当燃烧机进入稳定燃烧阶段,以碎木屑为燃料,一、二次风配比为0.8∶0.2时,炉膛内温度在(1 200±100)℃间变化,出火口烟气温度在(1 000±100)℃间变化;在一、二次风配比为0.8∶0.2和0.7∶0.3两种工况下,烟气中O_2、CO_2、CO质量分数分别在(13±2)%、(7±2)%、(0.2±0.1)%间波动,燃烧效率分别为98.8%、98.5%。以玉米秸秆为燃料时,在相同一、二次风配比下,与燃烧碎木屑相比,炉膛内温度和出火口烟气温度均低100℃左右;在一、二次风配比为0.8∶0.2和0.7∶0.3两种工况下,与燃烧碎木屑相比,燃烧烟气中O_2平均含量约低1%,CO含量略高,CO_2含量相差不大,燃烧效率分别为98.7%、98.9%。与一、二次风配比为0.8∶0.2相比,当一、二次风配比为0.7∶0.3时,以碎木屑或玉米秸秆为燃料时的炉内温度、出火口温度均低100℃左右。经JCP-HD型林格曼黑度计观测,以玉米秸秆或碎木屑为燃料,在一、二次风配比为0.8∶0.2和0.7∶0.3时排放的烟气林格曼黑度小于等于1级。当一、二次风配比为0.8∶0.2时,以碎木屑为燃料,烟气中PM2.5、PM5、PM10变化范围分别为56~72 mg/m~3、38~51 mg/m~3、43~63 mg/m~3,以玉米秸秆为燃料,分别为36~43 mg/m~3、21~35 mg/m~3、38~42 mg/m~3,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热水解是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预处理技术之一,文章研究了不同热水解条件对污泥物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20℃~210℃/30 min~75 min条件下,热水解污泥的VSS水解率随着热水解温度升高和热水解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毛细吸水时间从原始污泥的4816.3 s,下降至210℃处理后的59.1 s,有效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污泥粒径随着热水解温度的升高而减少,相比原始污泥,各温度组热水解后,Dx10降低了33.91%~80.94%,Dx50降低了42.56%~74.88%,Dx90也因热水解的作用而下降。污泥热水解适宜的温度为165℃~180℃,Dx10,Dx50和Dx90分别为4.365μm,15.156μm,60.256μm。  相似文献   

14.
基于焓差法的双工况人工气候室主要由环境室、空气处理系统、风量测量系统以及计算机测控系统组成,该实验平台能对风量、温度、湿度等热工性能参数做到高精度测定(风量±2%,温度±0.5℃,湿度±0.5%,压力±1 Pa),在该实验平台研究了环境温度以及迎面风速对热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可以承担对换热器的检测任务,达到了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5.
热水解是污泥预处理的主要方法。文章进行了不同温度120℃,135℃,150℃,165℃,180℃,195℃,210℃和不同时间30,45,60,75 min的热水解试验,研究了热水解对污泥中固相组成的影响。通过考察污泥TS,VS,SS,VSS等指标的变化,揭示了污泥中固相组成在经过120℃~210℃,30~75 min条件下热水解处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TS,VS,SS和VSS随着热水解温度上升时间延长,分别从14.90%降低到10.45%,从10.21%降低到6.22%,从14.37%降低到7.25%,从10.21%降低到9.48%。SS和VSS的损失率分别为49.55%和62.18%。说明污泥中固态物质经过热水解作用后主要降解的为有机物,大量VSS在此过程中进入液态,也有少部分变为VDS。热水解对污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溶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导致污泥热水解后体积减少,重量减轻,对污泥的减量化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诸爱士  李武  成忠 《农机化研究》2007,(10):117-120
研究了洋葱的干燥过程,考察了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干燥温度、风量、装载量和形状等不同因素对干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干燥温度与风量对强化干燥有利.较好的干燥条件是: 洋葱丁在90℃热水中烫漂5min,干燥风温为60℃,风量为0.0319 m3/s.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干燥方程符合Page模型.计算了其中一个条件下物料的临界含水量, 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热解气燃烧装置设计与燃烧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生物质热解气中焦油去除困难、焦油能量难以利用等问题,结合现有燃气燃烧器相关技术,开展了生物质热解气直接燃烧技术研究与试验。燃烧器理论耗气量为2~5 m~3/h,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燃烧器参数,设计了卧式燃烧室并安装烟气催化裂解装置及烟气检测装置,搭建了热解气燃烧试验平台,并对热解气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以花生壳为原料,在碳化温度500℃、滞留时间30 min的条件下进行连续热解碳化,产生的高温热解气直接通入燃烧设备。结果表明,燃烧设备性能较好,热解气燃烧过程稳定,燃烧效率达到98.5%,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燃烧效率提高到98.9%,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离心泵作透平多工况内流与能量转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流量下离心泵作透平的能量转换特性,基于1台比转数为90的单级悬臂式离心泵,在透平工况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叶轮是透平内水力损失的主要部件,叶轮内水力损失占比随流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设计工况(Q=80m3/h)下,蜗壳、叶轮、腔体的水力损失占比分别为33.0%,35.1%,22.3%.通过对内流场中的流线分布和叶片进口速度三角形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工况下透平内流特性与水力损失之间的关系.设计工况下叶轮内流动均匀,无明显旋涡存在,在小流量工况下叶轮进口端面存在回流现象,旋涡出现在大流量工况叶片的吸力面.最后,采用拟涡能系数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工况内部流动的损失情况,进一步揭示了透平的能量转换机理.研究结果可为离心泵作透平的高效设计及实际现场运行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轴流泵马鞍区水力性能与压力脉动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轴流泵在马鞍区工况的运行特性,对一轴流泵不同工况下的外特性和压力脉动进行了测试,重点分析了轴流泵马鞍区水力特性和压力脉动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泵H-Q曲线在0.50Qd~0.60Qd内表现出明显的马鞍形,且扬程在马鞍区内0.55Qd工况时达到最小值,较0.60Qd工况扬程降低0.33 m,为设计工况下扬程的5.5%;叶轮进口和泵出口处压力脉动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单个周期内压力脉动表现出明显的4波峰4波谷特征;0.55Qd工况时,叶轮进口处压力脉动峰峰值为设计工况的2.3倍;各工况下导叶中间和出口处压力脉动规律较为复杂;叶轮进口压力脉动主频为叶片通过频率,0.55Qd工况叶频处的幅值最大,高于设计工况27.6%.小流量工况下,导叶中间、导叶出口处压力脉动在频域内出现较多低频信号,压力脉动频率成分较复杂.泵出口压力脉动主频在1.00Qd工况下明显表现为叶频.研究成果可为轴流泵不稳定运行特性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某示范运行的磷酸铁锂12.5 A·h电芯纯电动车,其锂离子动力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电池的性能变差,影响车辆的动力性和续驶里程,且电池温度低于0℃时不能充电。基于此,选取了6辆不同地区电动车,根据目前车辆热管理方案,总结电池温度随不同环境、不同行驶里程、不同行驶工况下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其满足面向产业化的电动车动力电池总成开发目标,为电动车电池循环寿命及客户满意度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