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花叶病是桑树重要的病毒病毒,每年自早春至夏季都在广东桑园普遍发生,由于被害桑树叶片呈花叶皱缩,环斑叶、网状叶和丝状叶,对桑树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此病发生后,由于病桑叶叶绿素减少,叶质变差,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簇中死亡率增高,蚕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明显降低,茧层率也受到显著影响。此病目前在广东有更加严重发生的趋势,发生范围现已遍及所有栽桑地区,但桑  相似文献   

2.
1.桑园定点调查抗青10号、伦40号、试11号桑品种,以及不定期不定点调查沙二×109号桑品种桑花叶病年中消长规律发现,伦40号桑属高抗品种,全年都不发病,抗青10号桑具一定的抗性,而沙二×109号、试11号均属高感品种,在病害发生高峰期的4—5月份,枝发病率均达80%以上;2.收获形式分别为春刈桑、冬根刈春打顶桑,全年留枝杆长40cm或60cm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轻,高峰期持续期间短;而收获形式分别为全年留枝杆桑,夏刈桑和冬根刈桑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重,高峰期持续期间长;3.桑树采用春刈,冬根刈春打顶,全年留枝杆长40cm和全年留杆长60cm的收获形式,可以避过当年桑花叶病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桑花叶病是广东桑园常见的重要的病毒病害,每年自早春至夏季发生,田间的症状常表现为花叶、环斑,丝叶和网状叶等多种。此病年间的发病率在20%—25%左右,高度感病的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被害桑叶叶质差,如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体形变小,簇中死亡率增高。然而本病在国内的研究甚少,除了舒秀珍等对桑环  相似文献   

4.
桑花叶病是广东桑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常见的症状有环斑、花叶、网状叶和系状叶等多种。此病在一般的桑树品种中发病率达20%左右,杂交桑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若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簇中死亡率增高,所以桑花叶病无论是对桑的产量,质量还是对蚕的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广东桑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俊英 《蚕业科学》1995,21(1):9-14
桑花叶病的症状有花叶、环状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4种:在25—28℃温度下分离花叶、丝叶症状的病原是线状病毒,花叶症状病毒粒体长约1000nm、宽约16nm,最短的长约400nm;丝叶症状粒体大小长约500nm,宽约12nm;传染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可能传染桑花叶病;田间消长规律表明环斑症状发病适温为20—24℃左右,而花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症状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5—28℃;连续用病桑叶养蚕,蚕的体质变弱,蔟中死亡率增高,容易诱发蚕病。  相似文献   

6.
桑花叶病是我省桑园春、夏季常见的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病年间的发病率常在20—25%左右,极度感病的桑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桑花叶病在田间的发病症状有多种,常见的有花叶、环状叶,丝状叶、网状叶和皱叶等,究竟这些症状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桑花叶病研究的粗略回顾,比较了美国科学院报(PNAS),中国知网(CNKI),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等数据库中有关数据,分析了当前桑花叶病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提出大力发展蚕桑业?政府和丝绸企业要加大投入?固定研究方向?稳定科研队伍?拓展桑的用途和加强与植物病理学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等深入研究桑花叶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桑花叶病的发生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花叶病是广东、广西桑园常见的病害之一, 在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地也时有发生,但由于过去田间的发病率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一带的发病率剧增,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田间的株发病率达70%-80%,对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目前为止,对于桑花叶病的传染途径、流行规律等尚未完全查明,许多试验和研究尚在进行之中,现将该病的研究进展情况概述  相似文献   

9.
桑花叶病病原及化学药剂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桑花叶病的症状种类较多,是由多种植物病原病毒寄生引起发病,其中有一种是暂定名为桑斑块花叶病,其症状主要是形成退绿斑块花叶,畸形叶或叶形变长。病原病毒为球形,直径25~30nm,主要通过嫁接传病。化学药剂吖橙对此病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使病桑树康复并增产。  相似文献   

10.
安岳县桑花叶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5月9日至13日,应安岳县蚕桑局之邀,我们对该县桑树花叶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全县桑园面积约6 666.7hm2,栽桑7 000万株,发生桑花叶病占全县桑园面积的80%,病株率在1%~60%不等,其中田块桑园发病率为3%左右,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达50%~60%,承包大户3.3hm2以上的发病率在30%左右,大面积农户发病率在1%左右,致使桑叶量大幅度减产,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严重威胁该县蚕桑生产的发展,现将本病的发生与防治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湖桑32号无土栽培,用ABT1号生根粉以浓度50mg/kg处理桑根,栽培基质以刨花为好,营养液中的大量元素浓度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12.
桑花叶型萎缩病已成为桑树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是桑类病毒。为了探索该病的传染途径,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病原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传播不但与苗木、嫁接、病株汁液密切相关外,也与土壤、花粉、果实有关;进一步通过RT-PCR检测,在病树的花、果实和病毒污染的土壤栽培的桑树花、叶中检测到病原体小分子RNA,因此认为桑花叶型萎缩病可通过土壤、花、果实传染。这对类病毒侵染循环规律研究和防止病原扩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果桑在新疆地区推广的可能性,我们将从国内引进的13个品种和2个本地品种在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试验品种园进行了栽植试验。试验表明:8632具有抗寒性良好,生长快速,产量高等特点。日本甜椹、红果2号、一串红、台湾果桑46C019、北方红单果整齐,产量较高,抗寒性稍差,但可通过驯化提高其抗性及产量。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陕北地区的湖桑实生桑园大量增加,为了及时指导生产,我们在继续开展陕北桑树全年条桑收获试验和示范的同时,对三年生湖桑实生桑进行了春季发芽前剪伐程度的小试验.试验设在子长县毛家河大队一个约40度的阳坡上.整地方式为连续反坡梯田,1979年秋栽植,每亩株数100株.鉴于供试桑树枝条节间长短不一致,剪梢程度以留芽数目  相似文献   

15.
自八十年代开始推广杂交桑养蚕以来,近年已在粤赣等省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我省(浙江)只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因杂交桑具有育苗方法简单、投资省、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但对我市(江山市)的气候环境是否适宜,尤其是养蚕效益如何,尚不了解。为此在91年春期和早秋期我们对杂交桑与嫁接桑分别进行了养蚕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供试桑品种,杂交桑系广东的塘10×伦教109;嫁接桑为湖桑类。均为三年生桑树  相似文献   

16.
七个品种在我队13年的栽培说明,不论产叶量和抗病性,均以荷叶白为最优,具有成活率高(13年成活率100%)、耐伐、抗病力强、产量高的优点。生长势旺盛。春期新梢芽多,蕻长,秋期封顶迟,叶子嫩、叶片大,适合秋蚕饲养。其次乌皮桑,成活率高,13年成活率达96.8%,具有抗病率较强,产叶量较高,春期发芽较早的特点,适宜于春期小蚕用桑,但缺点是秋期封顶早,  相似文献   

17.
<正> 桑蓟马在我国各蚕区的危害有逐步加重的趋势。我省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常遇干旱,往往造成桑蓟马暴发,使桑树生长发育和夏秋蚕饲育成绩受到影响。桑蓟马的防治以往用常规农药在养蚕前进行桑树施药,极易引起蚕儿中毒,而且蚕期不能使用。如果解决防虫与养蚕的矛盾,急需研制一种对蚕无毒的高效杀虫剂。为此,我们在原研究基础上研制成了“无敌乐”新药剂,对防治桑蓟马有较好的效  相似文献   

18.
徐璐珊  陈乐阳  朱燕  刘培刚 《蚕桑通报》2021,52(3):27-29,52
台湾长果桑果个长、总糖量高、有机酸含量低,口感佳并含特别清香,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为防止冻害,浙江种植台湾长果桑宜选择大棚种植,最好采用顶膜可完全打开的新型大棚;采果后剪伐时在枝条基部自然长出短小枝上方剪枝或留2 cm~3 cm小截枝,让短小枝或小截枝上长出的枝条变为结果枝,这种剪伐留条方式能显著提升每枝着果数、每芽着果数和降低落果率;可以实现单株产量12.66 kg、667 m2产量1405.52 kg的好成绩、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19.
2007年,从广东引进4个抗青枯病桑品种,其中:1个为抗青10号扦插苗,3个为抗病杂交组合(桑籽)。抗青10号在桐庐县经过7年田间种植和嫁接强桑1号种植试验,证明对桑萎蔫病和桑青枯病具有较强抗性;3个杂交组合品作为砧木,分别嫁接浙江省现行推广桑品种强桑1号、强桑2号和金10,经过1年4点培苗试验和3年4点种植试验,证明具有一定的抗性。综合试验结果,浙江省桑萎蔫病和桑青枯病病区可选用抗病组合抗青10号(砧木)与强桑1号或金10(接穗),嫁接方法可采用贴芽接法。  相似文献   

20.
<正>蚕桑生产属技术性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因采叶给桑劳动费工而成为制约养蚕工效。据资料,蚕业发达的日本和我国江、浙等省的一些养蚕大户,栽培条桑育品种或密植杂交桑,实行壮蚕条桑育,生产1 kg蚕茧的劳动时间仅1.2~1.3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