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优86是藤县种子公司于1998年早造用华A作母本,明恢86作父本配组而成的杂交早籼新组合.1998~1999两年三造全县累计试种面积170多公顷,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2000年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采用黄冈市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常规早稻新品种冈早籼11号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早稻鄂早18作为对照,进行双季双直播模式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冈早籼11号作早稻产量与鄂早18相仿,但生育期短3 d;翻秋产量与鄂早18相比增加,生育期比其缩短5 d。通过早晚稻两季双直播种植,冈早籼11号比对照品种生育期提前7~9 d,产量高达15 525 kg/hm2。  相似文献   

3.
该文阐述了早籼杂交品种(组合)的引种的原则和要求,以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杂交早籼新组合T优15具有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主要特征特性,总结出适时早播旱育壮秧、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科学肥水管理“旺根、壮秆、防倒”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获取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介绍双季茭白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育苗、定植、施基肥、放萍护苗、施分蘖肥和孕茭肥、病虫害防治、夏茭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选地、种苗选用、整地施肥、栽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总结双季茭白栽培技术,以供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7.
概述三系早籼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全优2689,在上杭县作早稻种植的特征特性与产量表现,介绍了相应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9.
从精选良种及品种搭配、浸种催芽、整田播种、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双季晚稻直播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南陵县双晚直播稻生产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特A不育系与自选的玉18恢复系配组育成特优18,属感温早籼高产迟熟杂交新组合,1994-1996年分别参加玉林地区及广西区试,产量均居第一位,适合南方双季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11.
双季早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适时播种、间苗补苗、科学管水、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双季早稻的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垫江县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双季花生综合丰产栽培新模式,即改原来的“小麦-花生”或“小麦-玉米-红苕”为“蔬菜-春花生-秋花生”的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有利于培肥地力,并能达到充分利用当地温光、土地资源,提高旱作耕地的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将该项丰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近年来推广的双季西瓜设施栽培模式,与普通的长季西瓜相比,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早籼61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615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于1999年以早籼14为母本、Y134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系谱选择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6152007~2009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籼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419.8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8.12%;2009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243.8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9.12%。该品种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结论]该品种具有产量较高、米质较好、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的特点,在安徽省双季稻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介绍了河南信阳地区双季玉米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指导信阳地区玉米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8.
"双季生姜"高产栽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改一年一季栽培为一年双季栽培,并且666.7m2产量达到10 000 kg以上。该技术采用"四膜一苫"覆盖模式,创造性地采用了育苗移栽技术。在当前没有腌渍、鲜食等专用品种的情况下,长江以北地区采用该技术6月中、下旬鲜姜可上市,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双季板栗是浙江省经过多年研究选育出来的板栗新品种,被国家林业局列为重点科研资助项目.  相似文献   

20.
早籼新品种240,经四年试验和两年全省多点较大面积试种,亩产400~500Kg,高产田块亩产达500Kg以上,比二九丰增产5.83%~8.68%,且抗稻瘟病,熟期较早,适宜在我省双季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