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验采用苎麻纤维基膜、黄麻纤维基膜、无膜(对照)三种育秧方法进行育秧、机插秧试验示范。通过试验得知:麻育秧膜育秧,秧苗素质好,机插漏插率低,苎麻纤维膜比对照分别增产6.5%、4.7%,白根数增加17.8%、9.9%,筛选出苎麻纤维膜做水稻育秧基膜效果最佳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水稻双膜育秧机插技术,包括育秧材料准备、育秧准备、播种及秧苗管理、大田整地、机械插秧等内容,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设立不同培肥方法、调酸方法、盖种方式3个试验,探索双膜淤泥(秧田的表土肥泥)育秧的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城市沿海地区土壤条件下,秧床施用壮秧营养剂76~150g/m2进行培肥,施用康地宝0.75~1.5mL/m2进行调酸,并改塌泥盖种为干细土或麦糠盖种,可以显著提高成苗率和秧苗素质,有利于培育出健壮机插水稻秧苗。  相似文献   

5.
机插水稻双膜育秧培育壮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试验设播种量和营养土厚度 2因子 ,每因子 5水平 ,本田期增加施氮量、施磷量和栽插密度 ,组成 5元 2次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对秧苗素质、大田机插质量和产量结构的考察 ,得出机插水稻双膜育秧 ,以播种量 80g/盘和营养土厚度 2 .5cm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增加机插水稻产量,有效推广机插水稻稀播长秧龄育秧新技术,进行了机插水稻不同育秧方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育秧具有以下优势:(1)播期提前,延长了营养生长期;(2)降低播种量,秧苗个体发育健壮;(3)栽后缓苗期短,分蘖发生早,易争足穗大穗;(4)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达10%以上。  相似文献   

7.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机插育秧是推广水稻机械化栽培的首要环节,培育出高质量的健壮秧苗,是水稻机插技术全面推广的重要保证。水稻机插育秧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车彤 《吉林农业》2012,(12):115
机插水稻育秧技术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的技术,是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在降低劳动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效率,值得人们推广与应用。文章试从机插秧苗的基本要求、软盘育秧技术、苗期管理、栽前准备四个方面来探析机插水稻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9.
早稻机械化育插秧,由于秧龄短、播种密度大、易散盘成为早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瓶颈问题,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现针对早稻麻地膜垫盘育秧对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示范,对比早稻机插育秧用麻地膜垫盘与不垫盘秧苗素质、机插漏蔸率、机插密度、成熟率及产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垫膜与不垫膜育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该试验方法和结论在指导实践生产中,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机插技术在我市已示范推广多年,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及增加水稻产量作用显著。实践表明机插水稻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育秧环节。目前机插稻育秧有多种方法,其中双膜泥浆育秧法是最简便、省力、节本、易推广的方法,笔者对其进行了多年试验示范,初步掌握了机插水稻双膜泥浆育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对比考察了早稻机插秧盘垫麻地膜与不垫麻地膜育秧的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与秧盘不垫麻地膜相比,秧盘垫麻地膜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机插质量和效率,产量比秧盘不垫麻地膜增加了20.4%.  相似文献   

12.
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几年的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的实践,针对早稻机插秧秧龄短、秧苗素质差、不易起苗、易散、季节紧、机械作业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对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探索,总结了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制定了早稻麻地膜机插秧育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3.
探讨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常规稻‘湘晚籼13’和杂交稻‘Y两优l号’为材料,研究了麻育秧膜的应川对水稻秧苗地l上部生长发育和根系呼吸酶活性带来的变化 研究表明,与无膜对照处理相比,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处理的秧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态氮含量,伤流强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铺膜处理秧苗根系的整体呼吸代谢水平显著上升,乙醇脱氢酶(A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和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湘晚籼13号’秧苗各项生理指标和‘Y两优l号’的品种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秧盘铺垫麻育秧膜对水稻秧苗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环保型麻地膜保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保型麻地膜具有强度较高,在土壤中降解性能良好,无污染的特点,是塑料地膜良好的替代产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保水是麻地膜覆盖作物增产的重要机理之一,研究麻地膜覆盖对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对土壤蒸发的影响和麻地膜覆盖秋玉米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能增加土壤对降雨的储蓄能力,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麻地膜降解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以及麻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分别在春、夏、冬3个季节条件下观测RC麻地膜、JC麻地膜和塑料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JC麻地膜分别设2层(JC2)、4层(JC4)、8层(JC8)、12层(JC12)、16层(JC16)、塑料地膜4层(P4)、8层(P8)、12层(P12)共9个处理,另设未使用地膜作对照(CK),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麻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对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地膜在土壤中能充分降解,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降解;麻地膜降解可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孔隙度,改善土壤三相比例,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培肥土壤。麻地膜埋入明显促进红麻根系生长,改善根冠比,提高了植株的养分积累量;红麻的日生长量、株高、茎粗、皮厚以及干物质量均高于对照,红麻干皮产量均明显高于CK,并且有随着麻地膜埋入量的增加而提高之势。塑料地膜的埋入则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影响了红麻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因此,麻地膜的埋入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弄清剪叶和施肥次数对烟苗素质的影响,在四川西昌进行膜下小苗育苗试验。试验为施肥方式×剪叶次数(2×2)全因子处理设计。结果表明,施肥2次的比1次的苗高、茎高、茎围、根系体积、根系干重、地上部和烟苗整株干重分别显著增加28.87%、44.08%、26.36%、5.22%、27.83%、64.32%和57.14%,施肥次数对成苗率、壮苗率、大田返青时间和还苗率无显著影响。不剪叶比剪叶的处理苗高、茎高、茎围、叶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干重、地上部和整株干重均显著增加,剪叶后成苗达标率和壮苗率分别提高4.35和7.05个百分点,剪叶与否对大田返青时间和还苗率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施肥2次+不剪叶的处理最好,其次是施肥2次+剪叶的处理,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根据烟田苗期的农艺要求和种植模式,在现有的烟田苗期残膜回收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出适合云南本地烟草种植模式的烟田苗期残膜回收机。介绍了残膜回收机的主体结构,并完成万向节传动机构的UG建模,对模型进行运动仿真得到速度传递的关系;设计能使机器在行走过程中实现仿形限深目的的机构以及在完成卷膜作业后能够方便卸膜的卸膜机构。  相似文献   

18.
丁草胺对不同秧苗素质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丁草胺对不同秧苗素质水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丁草胺处理后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下降,而GSH含量和SOD活性上升.水稻弱苗对丁草胺的敏感性高于壮苗.  相似文献   

19.
张根  李玉嵩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96-11797
[目的]了解长龄壮秧对超稀植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设T1(30d)、T2(42d)T3(54d)3个秧龄处理,研究B优827、岗优725和D优527超稀植时的生长及产量情况。[结果]随着秧龄的延长,3个品种的最高分蘖期推迟。同一品种不同处理的单株最大茎蘖数无明显差异。岗优725的平均单株有效穗数为T1>T2>T3,其余两品种的为T2>T1>T3。3个品种T3处理的二次分蘖穗占总有效穗的比例下降,三次分蘖穗的比例增加。B优827和D优527的实收产量为T1>T2>T3,岗优725的为T2>T1>T3。不同品种对秧龄长短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秧龄对超稀植杂交稻的分蘖动态、有效穗及其组成、经济性状和产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良好管理的基础上,合理选用品种,长龄壮秧超稀植杂交稻仍能保持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覆膜增产与氮肥增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覆膜栽培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和氮肥吸收运移特征,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2-2016年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农户模式(FP)、农户施肥+垄膜沟播模式(RFSF1)、监控施肥+垄膜沟播处理(RFSF2)和监控施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WFFHS)4种不同栽培模式,具体分析不同施肥和覆膜措施互作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地上部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残留以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试验期间,农户模式冬小麦平均产量为3 367 kg·hm-2,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平均产量可提升至4 491 kg·hm-2,监控施肥对籽粒产量形成的贡献率为14.8%,监控施肥和覆膜协同贡献率达24.7%-42.1%。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形成主要取决于公顷穗数,其次是千粒重。WFFHS处理因其合理的群体构建和良好水肥条件具有最高公顷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平均分别为581×104穗/hm2、44.3 g和4 785 kg·hm-2。从地上部氮素转运看,冬小麦地上部吸收氮素的花后转运量与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和0.960**。农户模式小麦籽粒中3/4氮素来源于花前营养器官的转移,1/4氮素来源于花后根系土壤吸收。通过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显著提高花前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其转运贡献率在81.4%-88.8%。从土壤氮素残留看,长期过量施氮已导致黄土旱塬麦田土壤硝态氮在1 m 土层的累积,累积量在100 kg·hm-2 以上,20-60 cm土层为累积峰值。经过连续4年种植,农户模式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达277 kg·hm-2,较2012年播前增加了87.7%,其中75%的硝态氮集中在0-120 cm 土层,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处理2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2012年播前仅增加15.7%-24.2%。试验期间土壤残留硝态氮有随降水向下淋移的趋势,表现为2016年收获期各处理在120-200 cm土层较2012年播前有10.2%-133.7%的增幅。从4年土壤氮平衡角度总体评价,土壤残留氮素具有一定后效作用,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28.8%-56.7%,氮肥表观残留率在12.1%-28.9%,氮肥表观损失率在31.2%-49.6%。监控施肥覆膜种植可减少土壤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增加氮表观矿化量。其中WFFHS处理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和有机质的矿化氮,具有相对低的氮素表观残留率(12.1%)和氮素表观损失率(31.2%)以及相对高的氮素表观利用率(56.7%)。【结论】全膜覆土穴播监控施肥种植可更好地改善土壤水肥供应条件,更大程度利用历年土壤残留硝态氮,增加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积累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贡献率,构建合理群体,最终获得显著的增产效应和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冬小麦区有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