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温州统一化平台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浙江省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等资料对2018年8月24日至26日阳县出现的暴雨过程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热带低压环流造成,低空的东南风急流较长时间的建立,有利于低压云团产生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雷达径向速度图的零速度线与温州南部海岸线具有相似的轮廓,有利于风速增幅。多普勒雷达VAD(垂直风廓线)产品的数据在分析强降水的东南气流影响建立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结合本地风雨实况,有利于建立适用于本地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
一次局地暴雨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海拉尔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6月30日发生在陈巴尔虎旗的暴雨天气过程。得出结论:在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对暴雨天气无明显指示的环境下,当地气象要素的高湿特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水汽条件;在暴雨发生过程中雷达回波稳定而少动,径向速度回波有清楚的逆风区,并且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和垂直风廓线产品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鹤岗市夏季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延芬  白玉兰  高珊 《农技服务》2010,27(5):617-618
利用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等,对鹤岗市夏季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物理量场的配合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地面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和辐合、对流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暴雨主要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4.
王菲  赵聪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96-9898,9947
[目的]研究2010年7月19日单站暴雨过程。[方法]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19日天津大港气象站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西南涡、暖切变线提供的动力作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以及大气层结的对流性不稳定,是2010年7月19日暴雨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降水区处在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区内,降水前水汽通量散度有负值中心,有明显的水汽聚集,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 0.5°×0.5°的6h间隔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6月20日发生在湖北黄石的短历时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系统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基本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上干下湿、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垂直分布为暴雨发生提供了不稳定层结条件;低涡在东移过程发展、转竖,西南急流的向北发展,促进了能量锋区的北移,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地面暖低压中心发展和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有利于冷空气入侵和较强辐合上升运动产生,触发中尺度对流;在特定流场形势下,黄石特殊的低山丘陵地形对中尺度暴雨的形成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2年6月21~25日广西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季风槽东移发展、低涡切变辐合稳定维持是产生降水的重要原因。多普勒特征分析表明,中尺度辐合线在桂东北地区南北摆动是造成桂东北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中低层强盛西南风长时间维持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辽阳地区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MICAPS天气图、FNL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6月发生在辽阳地区的2次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短时暴雨过程都存在高空槽及低层切变系统影响,且都有西南急流水汽输送;不同的是过程Ⅰ有源源不断水汽供应,降水时间较长,最终产生大范围短时暴雨天气;过程Ⅱ在冷涡背景下不稳定能量较强,降水强度大,短时内产生大范围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等资料,对辽宁省新宾县2010年8月5日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高空槽是产生此次暴雨的主要系统,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后部西南暖湿气流向暴雨区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夜间到19日发生在德州市的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00 hPa蒙古低槽前部的偏西风急流带,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较强的暖湿条件;暴雨产生在德州市北部中低层明显的风向切变处和地面辐合线的前部;暴雨发生前期,中低层水汽输送条件好,对流层以下的垂直上升运动和较好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这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比较好的动力条件。强降水期间雷达图上表现出明显的中-γ尺度特征,且在德州西部一直存在南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这与地面形势相一致,也与暴雨产生的时段一致。  相似文献   

10.
王金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51-1353,142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喀什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秋季10月8-9日克州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伊朗副高东伸北挺,低涡槽南北震荡是造成克州地区大到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力的热力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是强降水产生和维持的机制,水汽中心按3个不同方向向克州地区输送和聚集,暴雨区对流层低层的水汽来自东部,对流层中高层的水汽来自西南、西方两路,3支水汽在暴雨区聚集;卫星云图和喀什雷达资料可做为判断强降水落区落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分析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25日营口地区发生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贝湖槽东移南下,冷空气沿槽前西北气流南下,配合地面低压共同作用,为营口地区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同时850 h Pa切变线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配合有利的水汽条件,进而产生局地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环流背景、气象要素、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发现2013年6月30日泾县强对流暴雨过程就是一次范围窄时间短而强度较强的一次暴雨天气,此次暴雨天气主要是由高空冷平流激发了对流性不稳定能量释放而产生的强降水,降水开始前,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使了泾县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7月9日河南濮阳地区局地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天气是在副高稳定,稍有西伸北抬,高空有低槽东移,弱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倒槽、中尺度低压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水汽充沛、湿层深厚,为暴雨区提供了水汽条件。暖云层厚度较厚,大于4 km,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多个中尺度对流雨团先后经过同一地点,产生的"列车效应",提高了降水效率;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的形成,在水汽输送和聚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探空曲线中CAPE值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上升运动的强弱,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较好地预报强天气路径、强度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和物理量诊断分析,对2013年8月15日第11号台风"尤特"减弱为低压后造成永州市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环流形势演变、天气尺度以及地形分析,探讨了持续性强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过程发生在热带辐合带北上,低压环流长时间徘徊少动,横切变线长时间控制南岭一线,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加上地形的作用,加强了局部产生特大暴雨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日到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大尺度环境、物理量场和多普勒雷达资料方面,对2007年7月18日发生在滨州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是高空冷空气、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造成的,是一次较典型的稳定纬向型暴雨。副高边缘西南低空急流、雷达回波径向速度场上的逆风区和中尺度辐合线以及垂直风廓线产品上的低层暖平流等对判断暴雨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6月11日永州市一次双对流云团影响的强降水过程的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天气尺度、中小尺度和地形分析,探讨了局部强降水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槽前的西南暖湿急流下,地面冷空气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中低空切变维持,加强了产生暴雨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西西部一次局地对流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点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回波特征方面,诊断分析了2014年5月24日08∶00—25日08∶00江西西部局地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对流性暴雨是在亚欧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较大及副热带高压边缘扰动气流的背景下,中低层低槽和切变线共同影响下发生的;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为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动力条件;中低层有大的水汽积聚和水汽输送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水汽条件;大气层结不稳定、存在产生较强对流的有利条件、高能量区与中低层湿区和急流配合是产生这次对流性暴雨的重要热力条件。这次暴雨过程在雷达回波上以对流性回波为特征,出现2个主要降水时段(24日20∶00—25日01∶14、25日01∶24—09∶00),其中第2个降水时段维持降水时间长、降水强度大,是这次对流性暴雨的主要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用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20.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