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具有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追踪和溯源的能力,在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及监管,以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论述了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的目标、原则,标识技术研究,以及可追溯管理,提出了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追溯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朱长光 《动物保健》2011,(9):12-14,24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概念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以动物标识编号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生产管理和防疫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实现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  相似文献   

3.
朱长光 《兽医导刊》2011,(9):12-14,24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以动物标识编号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生产管理和防疫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实现牲畜从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通过移  相似文献   

4.
建立行之有效的动物标识及产品可追溯体系,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本文首先阐述了充分认识动物标识及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动物标识及产品可追溯体系构成要素与基本原则,同时,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动物标识及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 简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1.1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该体系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对动物饲养、运输、屠书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进行登记,从而使现在发生疫病或出现质量问题时对动物饲养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环节进行追踪和溯源,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昭阳区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近7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笔者作为项目实施者和管理者,针对昭阳区该项目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以加快昭阳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从饲养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中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分析,以及面对当前农业部开展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和商务部推行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两个部委推行的可追溯体系.严格意义上讲,仅达到半程可追溯或局部可追溯。同时指出存在制约溯源系统的焦点:因体制原因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大问题是根本达不到防范或降低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为此,如何将两大系统进行适时对接——构筑“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实为必要!并针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在技术层面。从动物标识与识读环节、数据录入与传输环节及数据存储与管理环节,围绕核心的动物标识和数据中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出实现动物繁育、养殖、运输、屠宰、肉制品批发、深加工零售的全程监控应用的难点,以及未来全程溯源体系建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北方牧业》2007,(3):3-3
<正>近日,农业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机构主要职责及组成人员确定。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重大政策方针、建设规划、财政项目以及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其指导思想与工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实行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管理是有效解决动物卫生与动物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论述了建立现代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的基本原则、构成要素和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实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有效解决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阐述了中国动物疫病防治出现新的问题与动物产品安全的现状。同时,针对国内外动物屠宰生产的差距,采用动物标识技术方法,实施可追溯体系,达到减少人畜共患病和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解决人们食用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并介绍中国进行可追溯系统试点研究的进展,以及面对制约溯源系统的问题,指出应用的难点与未来可追溯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浅析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及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概述1.1概念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是指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仔猪、野猪、山羊的动物标识佩戴测试,发现不同种类、不同日龄动物佩戴标识需要的时间、动物标识的脱落和损坏情况各不相同。建议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科学设计标识,以降低动物标识的脱落率和损坏率,并探索提高动物标识佩戴效率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动物标识编号为数据轴心,将家畜从出生到屠宰历经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生产管理和执法监督数据汇总到数据中心,实现家畜从出生到屠宰加工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建设现代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是动物防疫检疫领域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的动物产业发展模式,给动物产品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导致食源性疾病患病人数增多,引发一系列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在养殖阶段,为控制疫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使用疫苗、药物及添加剂等,但是,超标准使用或违规使用,将导致动物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在动物产品的加工、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均存在不合格卫生条件与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动物产品安全性成为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源食品的消费特点,借鉴国外动物标识技术的经验,阐述作者2002年以来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工作,提出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技术与可追溯管理的框架,如何与生产单位相结合推广溯源系统,跨省大流通格局与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和可追溯体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的动物产业发展模式,给动物产品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导致食源性疾病患病人数增多,引发一系列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在养殖阶段,为控制疫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使用疫苗、药物及添加剂等,但是,超标准使用或违规使用,将导致动物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在动物产品的加工、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均存在不合格卫生条件与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动物产品安全性成为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源食品的消费特点,借鉴国外动物标识技术的经验,阐述作者2002年以来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工作,提出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技术与可追溯管理的框架,如何与生产单位相结合推广溯源系统,跨省大流通格局与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和可追溯体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浅谈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农业部近年来重点推广的项目之一,2007年至今辽宁省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已有一年多。这期间,笔者体会颇深,现将工作中的有关体会总结如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分为三个系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牧业通讯》2007,(19):51-55
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贯彻执行《中华人  相似文献   

18.
1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概述 1.1概念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指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实现在发生疫情或出现质量安全时,能对动物饲养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追踪和溯源,及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正>1概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是对动物个体或群体进行标识,以动物标识编号为数据轴心,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经历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贯穿起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生产管  相似文献   

20.
《兽医导刊》2008,(12):69-70
2008年秋防,青海省湟源县被青海省确定为动物标识及疾病可追溯体系试点县,为全面启动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掌握高新技术,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