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德清 《农业考古》2007,(2):114-117
咏茶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它题咏茶事,抒写茶趣茶兴,是茶文化与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茶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素来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龙凤盛世”,反映文人幽情雅致的咏茶诗,勃然盛行于宋代诗坛。一代文宗欧阳修,生活在茶文化兴盛的北宋中期,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些咏茶诗。  相似文献   

2.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3.
茶人和为贵     
茶人本是精行俭德之人,茶人应该具有宽容、平和之心。我们的茶德有许多说法,从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的“廉、美、和、敬”到茶界泰斗张天福提出的“俭、清、和、静”,“和”字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茶导和,陈香白先生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他认为“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老和尚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上提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是“正、清、和、雅”,也可以理解为“茶德”。陈文华先生说:佛学主张“慈悲为怀”、“宽容”和“与人为善”等等,都是与“和”字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产物,融儒、释…  相似文献   

4.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事占陵(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无以复加矣!”这是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一文中对有宋一代特别是宋徽宗时代茶文化兴盛局面的描述。“始于唐、兴于宋”的茶,至此已成为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开门七件事之一,成为文人雅士“棋琴书画诗曲茶”之修身品性要件之一。由相对奔放热情、色调热烈的唐文化向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宋文化转型,得益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发展、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为明朗、教育对象打破严格的门阀贵族限制、以及奉行“右文轻武”政策的宋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从而创造出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5.
茶与鬼神     
周成王时茶已用于祭礼。《尚书·顾命》云 :“王三宿、三祭、三诧”。诧亦茶 ,三诧即为三茶。历代以茶供神祭祖 ,其源起《禅林象器笺》说“凡禅林以奠茶 ,奠汤为恒例”。南齐武帝肖赜遗诏以茶为祭 ,禁用三牲 ,只设饼、果、茶饮、干饭与酒脯而已。帝王率先以茶祭 ,民间紧步其后 ,形成神密莫测的鬼神茶文化。茶祭在大冶丧俗中占有重要位置 ,道、儒列队首 ,孝子孝孙尾其后 ,乐手在旁或参与其间 ,绕棺而转 ,踏节而歌 ,以娱亡灵。转丧时以茶奠祭亡灵。由伙居道士领歌 ,亡者亲属献茶 ,以三杯奉送给道士 ,道士以一杯奠棺首 ,一杯奠棺尾 ,一杯奠洒棺…  相似文献   

6.
肖正广 《农业考古》2021,(2):118-121
生于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才华横溢,一生著述颇丰,同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茶史资料丰富,填补贵州茶史记载空白;撰写的茶诗反映茶事生活状态,表现对茶农的关怀;茶联集取于唐诗宋词,并革故鼎新,另辟蹊径。总之,于历史、文化方面,他为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帝爱新觉罗·弘历,在清王朝的帝王中可谓继康熙之后的佼佼者。他不仅能征善战,武功高强,亦功于心计,运筹推幄,琴棋书画诗无不通晓。他以诗言志,即兴抒怀。一生中留下的诗文最多。除此之外,最大嗜好就是饮茶了。与茶神交,品茶成癖,嗜茶如命。即使退位颐养天年时,亦是如此。大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乾隆听罢,幽默地答:“君不可一日无茶”。甚至在御花园中专设饮茶亭,悠哉,品茶。《承德府志》成书于道光九年,重订于光绪十三年。书中记录了乾隆皇帝两首论茶诗。高宗御制汲伊逊水烹茶诗所遇名泉必试品,扬子第一故…  相似文献   

8.
薛启涛 《农业考古》2007,(5):182-183
那是2006年盛夏的一天,我走进山西运城图书大厦,一眼就看见了摆在书架醒目位置上的《中华茶人诗描》一书,书中第261页的“韩星海”篇,我是含着眼泪读完的。抚着厚重的《中华茶人诗描》之书,其中有这么一首诗咏赞道:“星海先生记者身,写茶着实费精神。五光十色文章美,茶事名人耳目新。”就这四句诗描,令我感慨万千,不由地掩卷沉思起来……星海是陕西扶风法门寺人,出生在佛教圣地。他从故乡祖父的早晨饮茶生活开始,就对茶文化有了朦胧的认识,并走过了一段“相识、相知、相伴”的漫漫长路。星海曾说,日复一日的早晨,祖父从温暖的土坑上爬起,洗…  相似文献   

9.
刘焕群 《农业考古》2003,(2):164-165
陆游 ( 1 1 2 5- 1 2 1 0年 )字务观 ,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作诗万余首 (今存九千三百余首 )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著作。陆游爱国也喜茶 ,先后写下以茶为题材的诗篇有三百九十多首。而唐代白居易只写了六十多首 ,宋代梅尧臣也只写了六十多首 ,苏轼写了八十多首 ,明代文徵明写了一百五十多首 ,清代的厉鄂写了八十多首 ,乾隆帝写了一百多首。陆游的茶诗居历代诗人之冠。那么陆游为何写了如此众多的咏茶诗呢 ?一、世风所致宋代茶风极盛 ,其品鉴之精 ,陈义之高 ,前所未有。风…  相似文献   

10.
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茶能清甘怡人,提神减疲,抗病除害,延年益寿。二是清赏性功能。清赏茶也是一种精神性功能。清赏茶是一种精神享受,与品题一幅名画,欣赏一首名诗,并无大异。甚至茗茶与诗画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唤人扫壁开吴画,对客临轩试越茶”(苏轼)“闲吟茗花熟”(权德舆)“若使无诗味也枯”(沈周),若使无诗,茶也减味了。  相似文献   

11.
王河  真理 《农业考古》2004,(2):213-219
近来花数周时间,翻阅了清高宗乾隆的《御制诗集》和《御制文集》。《御制诗集》共有四万多首诗歌,查得专门咏茶诗计四百余首,这还不包括他涉及茶字的诗歌,也不包括《乐善堂集》(乾隆未任皇帝前的诗文集,共有茶诗9首)。我们在编辑《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曾遍查清人著作,虽有挂一漏万之嫌,却也得清代八百余首  相似文献   

12.
邹勇  何舒婷 《农业考古》2015,(2):210-21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诗数量多,内容广泛,而茶诗中对于茶艺、茶道的描写,又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因此,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可以将茶诗及其文化蕴涵运用进来,在营销宣传、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茶诗的作用,使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哇!这么多茶书,不会有重复吗?”“大部分相同的,只是大同小异而已!”这是2004年8月15日上午,在杭州高级茶艺师袁勤迹女士府上,袁女士与慕名到访的宁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儒商储吉旺的开场对白。头天下午,笔者与储总刚在浙江电视台卫星台录完《天下浙商》访谈节目,看到写过多首家乡茶诗、业务繁忙的储总难得有闲暇,笔者约他同去袁女士家喝茶,也让这位年逾六旬的“工作狂”轻松一下。看到袁女士家中满架的茶书,储总就随口提出了开头的问题。想想自己书柜里的数十本茶书,确如袁女士所说。十多年来,拙著《名人茶事》的资料就曾被诸多人士…  相似文献   

14.
陈郁秀 《农业考古》2002,(4):276-276
饮茶在台湾发展出固著于地方性格的文化传统 ,从常民的文化习性穿透至精致的饮食艺术 ,茶 ,就如同池宗宪先生所说 ,“就像呼吸一样 ,自然地是一种平凡轻松的事”。喝茶总让我们从忙碌的时间里 ,偷出清香 ,柔嫩的生活品味。茶香飘荡在台湾的街巷历史由来已久 ,“茶、糖、樟脑”是清朝时代台湾经济产业的三大出口农产品 ,而茶尤为首宗 ,不仅台湾的好山好水适于茶叶的生长 ,更因为细心的照料而有台湾特有的茶种 ,优名远播。池宗宪先生所著《台湾茶街》 ,从历史的漫游 ,带领着我们跟随茶的旅行 ,如何飘洋过海一路的漂流 ,落土在台湾生根发芽 ,成…  相似文献   

15.
毕铭玉 《农业考古》2021,(2):144-149
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兴盛得益于统治阶层基于国家治理需求的政治文化认同,从而在自上而下的扩散传播中与儒、释、道等主流文化不断融合互构,而由此形成的儒家茶文化、禅茶文化、道茶文化等诸多面相,也被注入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意涵。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丰富的尊尊亲亲礼治规范内容;在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众生平等、导人向善的安邦智慧意涵;在与道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赋予无为而治、虚静恬淡、使民不争的治国理想追求。茶文化中的国家治理伦理意涵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经由统治者、文人士大夫精英群体到辐射普通百姓,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和静怡真、天人合一的全民人格追求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6.
郑毅 《农业考古》2006,(2):153-154
“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玉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垠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竞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是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相似文献   

17.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江南的著名文人,以诗书画和经史等著述而著名,又以独特的个性而著名。杨维桢关于茶的著述不多,只有两篇短文《清苦先生传》和《鬻茶梦》,但正是在这两篇短文中,杨维桢倾吐了他的人生情怀、品格追求、个性趋向,也正是这两篇短文将一个独具个性的文人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帝王的生活方式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其中乾隆皇帝《御制诗集》收录有近 2 0 0首茶诗 ,为中国历代茶诗之最者。文章从乾隆皇帝茶诗说起 ,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开拓了中国茶诗与茶学研究的文化视野 ,认为茶诗是中国诗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文人饮茶之习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诗化 ,是中国茶文化美学的艺术结晶与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20.
姚丽春 《农业考古》2005,(4):277-279
“文化是一种灵魂、一种理念、一种支撑。而文化正是从现实事物中感悟出来的一种无形的东西。所以并不是所有读了书的人都真正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书就代表文化。”——婺源“茶痴”方根源如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