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析我国鲜枣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入世”在即,经济全球化必将迫使我国农业进行重大调整,枣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已成必然,全球市场行情的晴雨表显示,鲜食枣的出口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商机。发展名、优、特枣业的商品生产,是枣业当前发展的首要任务。 枣业是我国独有果业。枣树栽培在我国已有4 000多年历史,品种达700多种,分布很广。目前,枣树栽培在全国有46.7万hm~2,其中秦、晋、豫、冀、鲁五大枣区栽培的枣树占总面积的90%。全国栽培的主导枣树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  相似文献   

2.
枣业是我国独有果业.枣树栽培在我国已有 4000多年的历史,品种达 700多种.分布很广,全国栽培的主导枣树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少.枣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可入药,枣果的食疗保健功能世人皆知.原枣的出口主要为制干鲜果,鲜食枣果出口量极少.在国际市场上,1吨鲜枣相当于 30吨苹果或 10吨核桃的售价,货源奇缺,供不应求.事实说明,大力发展鲜食枣果出口的潜力很大,商机不容置疑 .……  相似文献   

3.
几种观赏枣     
山东省枣庄市因栽培枣树而得名,是我国主要枣产区之一.枣庄枣树在长期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众多的品种,现选有特色的观赏枣树品种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枣果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又可人药,枣果的食疗保健功能世人皆知。枣果还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原料。枣树是我国独有果树,在我国栽培已有4000多年历史,品种达700多种,分布很广。目前,枣树栽培在全国有46.7万公顷,其中90%为干制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少。  相似文献   

5.
红枣是我国独有果品。枣树栽培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历史,品种达700多个,分布很广。目前,枣树在全国有46万多公顷,90%分布在秦、晋、豫、冀、鲁五大枣区。全国栽培的主导枣树品种为制干和加工品种,鲜食型较少。2000年全国枣果总产约8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8%。我国制干枣及枣加工品年出口量9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大部分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港澳地区。鲜食枣果出口量极少。在国际市场上,1吨鲜枣的售价相当于30吨苹果或1吨核桃。天津大港冬枣在欧美市场每个枣果售价1美元。事实说明,鲜食枣果出口的潜力很大,商机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6.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栽培历史已超过3000年,目前国外尚无栽培记录.因而,加入WTO之后,枣特别是鲜食枣,是唯一不受洋水果冲击的品种,其出口潜力巨大.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枣树栽培.  相似文献   

7.
枣树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根据我国气候、土壤、品种特点及栽培管理情况,南疆光热资源充足,自然降水量很少,不存在枣果浆烂现象。枣在南疆大有发展前途,近年来枣树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和枣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而果农对枣树的管理知识缺乏,因此对枣果的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8.
“栽枣树,发枣财”、“早栽枣树快发财”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农民实现富裕的共识,尤其是特色品种的精品枣,市场效益极为可观。鉴于枣树自身生长发育特性,枣树生产大环境及农民的栽培管理水平,全国红枣各产区幼龄枣树落花落果相当严重,商品枣的座果率仅为1%左右,这是制约枣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也是广大枣农极为关注的热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枣业结构调整中,鲜枣生产是发展中的热点。但是,盲目发发展鲜枣及制约鲜枣规模化、商品化生产的问题值得深思。因此,我国名、优、特鲜枣品种如何利用南方天然资源优势和贸易条件,推动鲜枣规模化生产,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南方枣区由于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较北方枣区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据《中国枣树学概括》等相关资料介绍,我国南北枣树生长物侯期有很大差异,其主导因子是温度(地温、气温)。除个别枣树品种外,在南方栽培的鲜枣,其根系活动、生长及萌芽、展叶、开花、挂果等物候表现比北方要早,且鲜枣在南方落叶晚,休眠期短。其次,南方…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30团对生态林近133公顷新植枣园进行了合理的密植,并加强幼树的栽培管理,实现了枣树早期丰产,打破了枣树产量低的历史。一、品种及合理密植栽培枣树品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定植株行距、品种特性和果园的地理位置及立地条件来选择。30团生态林属于大陆荒漠性气候,栽培品种主要为苹果枣、灰枣、赞皇大枣、骏枣。这几种树的树体高大,且生态林立地条件较差,风沙大,在定植树密度上选择了4×1米的中高密栽培方式。枣树早期丰产最理想的栽培密度是1.5×2米的高密栽培。  相似文献   

11.
<正>枣树以其结果早、收益快、销售畅和栽培容易等特点深受广大果树栽培者的青睐。近几年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枣果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给栽培者造成损失。为此,在发展枣树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品种优化组合和栽培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枣树品种调整优化的主要原则1.品种选择在调整优化枣树品种结构时,首先要充分利用本地有特色、有市场的优良品种,如临猗梨枣、稷山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区枣树绿苗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朝阳市是全国大枣主产区之一,栽植枣树的面积大,品种多,长期以来,枣树栽植是采用传统栽培方法,即用自然休眠越冬的枣苗裸根造林。在漫长的休眠过程中,枣苗往往会遭受低温冻害、干旱等自然灾害,苗木在起苗、运苗、栽植过程中易失水受伤,造林成活率低。据统计,朝阳市枣树栽植成活率达不到50%,严重制约了枣树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辽西地区5种优良枣树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蒸腾作用和气孔导度变化规律来了解枣树的生理特性,为选育而后栽培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日蒸腾速率从小到大依次为大铃铛枣<大平顶枣<金丝王枣<金丝蜜枣<三星枣;气孔导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大平顶枣>金丝王枣>三星>金丝蜜枣>大铃铛。5种优良枣树品种抗旱性以大铃铛枣最好。  相似文献   

14.
枣树优选品种山西襄汾科委郭兴家任兆英枣树是我县栽培历史最久的果树,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全县二十一个乡镇均有分布、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官滩枣、木枣、园枣、牛奶枣、葫芦枣、崖枣等15个品系或品种之多。主栽品种是官滩枣和木枣、占70%~75%,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5.
枣树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北方地区栽培的主要树种,也是我国栽培的优势果树种类,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枣果产品中,我国生产的占95%以上,发展枣树生产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对出口创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地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区、丘陵及河滩沙地,枣树生产都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鲜食枣,如冬枣、雪枣等品种发展趋势较好,栽培面积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枣树生长结果较为特殊,花芽当年分化、花期晚、花期长,枝叶生长与开花结果对养分需求的矛盾较大;加之群众缺乏对枣树特点的认识,管理技术跟不上,致使枣树坐果率低或落果严重,栽培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提高枣树产量和栽培效益,调动群众种植枣树的积极性,促进枣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枣树坐果率低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提高枣树坐果率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枣树优良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种枣树品种26个,其中参试品种21个。经过8年试验研究,采用试验品种统计数量化综合评价和5项优良性状指标综合分析,筛选出适宜宁夏引黄灌区栽培的枣树优良品种有灵武长枣、梨枣、木枣、相枣、骏枣、宁夏小圆枣、 大枣、大武口枣、同心圆枣、板枣、灰枣、中卫大枣12个。  相似文献   

17.
沧州市具有丰富的枣树资源,现有枣树面积12.5万hm2,主要品种为金丝小枣、无核小枣、冬枣、早脆王、婆枣、绵枣等,年产红枣57.5万t,红枣产业已经成为沧州枣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提高枣果种植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选定优质鲜食冬枣作为主要品种,进行温室栽培试验示范,实现了早成熟、早上市、淡季供应、错季栽培、增加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国内外枣业生产发展情况 枣原产中国,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枣的生产是我国的特色.枣树也是我国广泛栽培的重要特产果树。虽然日本、美国等国也有分布,但均从我国引进,且都未进行商业栽培。我国目前栽培的品种虽有700多个,但鲜食的品种并不多。产地主要集中在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几个省,占全国总面积、总产量的95%以上。北方的五大枣产区主要发展干枣,且管理粗放。  相似文献   

19.
阿克苏地区枣栽培合理布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枣品种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相差很大,要发挥良种的生产性能,实现优质高产、必须满足其对生态因子的要求.根据不同枣品种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和阿克苏各县(市)的气侯、土壤特点将阿克苏划分为7个枣树栽培区,并提出每个栽培区发展规划特点.  相似文献   

20.
枣树原产我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国外栽培量少.我国入世以来,传统果品,如南方的柑桔、香蕉,北方的苹果、酥梨等,均受到洋果品的强烈冲击.枣树是我国的特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量多质优,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枣树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8%,世界各国的食用枣90%由我国供应,我国独有的枣业,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每年出口原枣及加工枣9000吨左右,仅占总产量的2%,其中原枣出口约占出口量的一半,原枣的出口主要为制干枣果,鲜食枣果的出口量极少.而出口量的80%销往东南亚国家,只有20%销往美、英、荷兰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