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秋大豆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红 《作物研究》1991,5(2):24-27
利用来自南方六省的7个秋大豆新品种,选用7个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秋大豆株高、单株荚数和粒数的遗传变异较丰富;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和粒数与单株产量有极显著正遗传相关;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对单株产量表现为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且以单株类数最大,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主要通过单株荚数的间接正效应影响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2.
10个夏大豆杂交组合的F_2、F_3和F_4代同期播种。结果表明,各组合世代间产量差异不显著。F_2与F_4世代间单株粒重等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标准。各产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在F_2代较低,不宜选择,至F_4代有较大提高,可进行选择。采用C.A.Brim的改良系谱法时,应结合早期世代组合鉴定,逐代淘汰不良组合,提高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3.
夏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夏大豆 8个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单株粒重与产量相关极显著 (r =0 .6182 ) ,有效分枝数、单株粒数与产量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 ,在夏大豆新品种选育中 ,选择丰产性好的品种可从单株粒重 ,有效分枝数和单株粒数选择入手 ,提高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及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梁镇林  梁颖 《大豆科学》1997,16(1):54-59
在间作条件下,测定和估算了栽培大豆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回归,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除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呈负向回归和相关外,其余8性状与小区产量均为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大豆脂肪酸与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年海  刘忠堂 《大豆科学》1996,15(3):213-221
以25个高产大豆品系为材料,同时在8个生态地点进行试验,分别估算了各地点脂肪酸性状间以及其在蛋白质、脂肪以及二者总量的遗传相关;同时估算了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 ,结果表明,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之间的相关关系较稳定,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较一致,都是亚麻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正确相关,而油酸与二者都 极显著负相关。在各点亚麻酸与生育期性状基本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油酸与二者都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各点亚麻酸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89~1990年度安徽省不同生态棉区的5个棉花新品种试验的有关产量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参数的分析,旨在对当前这几个新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作出评价,从而为其合理利用和对这些品种进行改良及更高产量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近几年育成的棉花新品种进行多年、多点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表明:在长江流域棉区进行棉花新品种选育,要想产量超过泗棉2号10%以上,其育种目标应确定为,在保持单株结铃性、单铃重与泗棉2号相当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衣分;在选择策略上,应加强对衣指选择,以利产量与纤维品质协调增长。  相似文献   

7.
对实验室大豆豆腐加工技术。大豆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高豆腐产量的遗传规律和专用品种的选育进行了综述,为促进大豆豆腐加工专用品种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稻品种的几个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穴穗数与产量间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和通径系数。在选育水稻新品种中,应在稳定千粒重和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把穗实粒数和穴穗数作为重点选择指标,可望选育出高产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大豆主要生育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育期、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性状是大豆主要生育性状.通过对生育期、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单株荚数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12.
自1961年辽宁大豆种质5621育成后,由5621作为直接亲本先后衍生出7个优良大豆品种,进而由这7个大豆品种衍生出26个品种,在这33个大豆品种中,有15个曾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621对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主要来自细胞核,仅有6个品种承带5621的细胞质,细胞质的遗传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以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为材料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用ADM模型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序有效角果数与单株有效角果数以显性相关为主。主要体现在杂种一代。单株有效角果数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在遗传上没有紧密的联系。每角粒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株高、纤维素含量和黄籽度等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遗传因子,通过单个性状间接选择不能有效改良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14.
大豆籽粒大小的遗传及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联合分析J280082(小粒品种)×海系13(大粒品种),巴马九月黄(小粒品种)×海系13(大粒品种)2个组合的P1、P2、F1和F2四个群体,研究大豆籽粒大小的遗传规律,进而应用t测验和方差分析法分析并筛选与籽粒大小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大豆籽粒大小遗传都符合E-1模型,即籽粒大小性状均受两对主基因控制,并且有多基因效应,主基因效应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2组合主基因遗传率都较大,分别为74.3%、42.6%,多基因遗传率较小,分别为5.1%、14.4%。在J280082×海系13中有17个标记与大豆籽粒大小性状相关,在巴马九月黄×海系13群体中有12个标记与大豆籽粒大小性状相关;其中satt070(B2连锁群)、satt546(D1b连锁群)、satt302(H连锁群)、satt337(K连锁群)、satt373(L连锁群)、satt237(N连锁群)在两个群体中都表现出与大豆籽粒大小相关;satt302、satt070在两个群体中都有着较高的对籽粒大小性状变异的解释率(>8%),可用于对大豆籽粒大小性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未经选择的大豆F3、F4世代为试材,研究大豆粒茎比的遗传及与相关性状的关系,明确粒茎比的遗传规律、选择效果和它在产量选择中的作用,探索在哈尔滨生态条件下,适合的大豆粒茎比类型,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大豆粒茎比于F3、F4代呈明显分离,各组合单株粒茎比的次数分布呈为单峰曲线,呈正态分布;大豆粒茎比的遗传是以加性为主的数量性状,早期世代遗传力低,不易选择,随着世代增加,遗传力增大,可在F4代和以后世代进行选择;大豆亲本粒茎比的中亲值与F3、F4代粒茎比的均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中亲值可做为大豆杂交育种中亲本选配的一个指标;大豆粒茎比与植株高度、主茎节数、分支数、分支荚数、生物产量、收获重、茎重呈负相关,与主茎荚数、株粒数、百粒重呈正相关,长叶型株系粒茎比高于园叶型株系粒茎比;有限类型株系高于亚有限类型,说明随着进化程度提高大豆粒茎比值有提高的趋势;大豆粒茎比与单株产量的关系较复杂,在一定范围内大豆粒茎比值的提高产量会提高,超过一定的范围,产量会有所降低。说明在一定生态条件下,都有一定的适应大豆粒茎比类型,粒茎比大小反应了一定生态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态类型。在哈尔滨田间条件下,大豆粒茎比值在0.9左右的品种类型,可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朱军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采用亲本、F1、F2 3个世代,分析大豆异黄酮含量的胚效应、细胞质效应和 母体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种子中异黄酮含量同时受到胚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母体效应的作用 要高于胚遗传效应。胚显性方差、母体加性方差和母体显性方差均达到显著水平。在胚和母体两套遗传体系中, 加性效应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18. 8% ,胚显性方差与母体显性方差之和占总遗传方差的81. 2%。胚广义遗传率为 17. 3% ,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为33. 6%。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的正向基因型协方差、异黄酮含量与单 株节数的负向基因型协方差达到显著水平。异黄酮含量与株高和单株产量间主要以母体显性协方差为主,异黄酮 含量与单株节数间主要以胚加性协方差为主。  相似文献   

17.
宁麦9号×镇麦168小麦F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产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植物数量性状主效基因与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宁麦9号×镇麦168)F2代162个单株的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单株粒重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农艺性状均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有效穗数和单株粒重仅受微效多基因调控,株高和总小穗数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而穗长和穗粒数则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株高、穗长和总小穗数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4.98%、51.22%和47.12%,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QTL。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 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 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 (带型),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 将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和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 大豆灰斑病;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遗传多样性;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 中图分类号:S435.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为材料,对其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及SSB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探明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之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为山西省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84份选育品种和180份地方品种在8个质量性状、5个数量性状上都存在较广泛的遗传多样性。选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相比,遗传多样性较低。在质量性状方面,选育品种的籽粒颜色、生长习性变异性呈下降趋势,而脐色和茸毛色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数量性状方面,除粗蛋白低于选育品种外,地方品种的变异程度高于选育品种。对两类品种各13份材料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45个SSR位点基本可以将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分开,表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在分子水平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分化,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选育品种。表型和分子检测结果都表明,山西大豆品种的选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The source-sink relationship determines the ultimate grain yield.We investigated the genetic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sink and yield potential in rice.In two environments,we identifi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associated with sink capacity(total spikelet number per panicle and thousand-grain weight),source leaf(flag leaf length,flag leaf width and flag leaf area),source-sink relationship(total spikelet number to flag leaf area ratio)and yield-related traits(filled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panicle number per plant,grain yield per plant,biomass per plant,and harvest index)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using 272 Xian(indica)accessions.The panel showed substantial variation for all traits in the two environments and revealed complex phenotypic correlations.A total of 70 QTL influencing the 11 traits were identified using 469,377 high-quality SNP markers.Five QTL were detected consistently in four chromosomal regions in both environments.Five QTL clusters simultaneously affected source,sink,source–sink relationship,and grain yield traits,probably explain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of grain yield with source and sink traits.We selected 24 candidate genes in the four consistent QTL regions by identifying linkage disequilibrium(LD)block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SNPs and performing haplotype analysis.The genes included one cloned gene(NOG1)and three newly identified QTL(qHI6,qTGW7,and qFLA8).These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high-yield rice breeding by increasing and balancing source–sink relationships using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