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科学评估各渠道防渗方案,根据工程成本、生态环境效应和施工工艺等3个方面,构建了渠道防渗工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宿迁市船行灌区防渗渠道为例,借助超级决策软件,引入模糊集理论建立多属性决策模型,采用网络分析法和熵权模糊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灌区4种渠道防渗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确定不同渠道防渗的最佳方案以对工程的方案进行优选.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体系中的施工工艺所占的权重最大,工程成本居次,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低,各不同渠道防渗方案的优劣程度差异明显,最优的方案1其相对接近度值为0.65,方案2和3其次,方案4的相对接近度值最低,为0.37.评估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平原区渠道防渗的特点并符合当地渠道的实际情况,可为苏北平原灌区的防渗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渠道衬砌形式防渗效果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石津灌区混凝土渠道的衬砌形式、结构形式、伸缩缝填充形式等采用动水法测量渠道输水损失分析,从防渗效果与投资二方面综合考虑,确定"现浇混凝土+保温板,树脂油膏砂浆填缝"形式是适合石津灌区的渠道防渗形式,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渠道防渗工程的方案进行优选,采用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方法对渠道防渗模式进行优化评价.优化粒子群算法,使其在退火过程中接受优解,且还以一定的概率接受差解.同时利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在搜索过程中具有概率突跳的能力,有效地避免搜索过程陷入局部极小解,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将该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与投影寻踪结合,建立了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将该模型应用到灌区渠道防渗模式优化评价中,选取10个指标作为评判因子,提出适合该地区的干渠渠道防渗工程优化模式,其优劣排序依次为方案Ⅳ、方案Ⅱ、方案Ⅲ、方案Ⅴ、方案Ⅰ.研究表明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评价模型对灌区渠道防渗模式进行综合评价是切实可行的,模拟退火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的评价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了其优越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纤维混凝土在渠道防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渠道混凝土防渗工程中,防止或减少混凝土裂缝,提高混凝土的变形能力一直是主要技术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开水库灌区渠道防渗工程特点,对聚合物纤维混凝土的拌和工艺和主要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该工程的填方渠道防渗衬砌中,在基本不增加工程投资的情况下,渠道防渗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和抗渗能力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生态防渗技术在灌区改造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备受关注。以渠底土工膜防渗+干垒块挡墙和渠底土工膜防渗+混凝土结合联锁块护坡2种生态防渗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混凝土防渗和土渠作为对照。从防渗效果、生境变化、施工工艺、投资及管理机制5个方面对这4种渠道进行对比研究,建立起渠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得出渠底土工膜防渗+干垒块挡墙和渠底土工膜防渗+混凝土结合联锁块护坡两种生态渠道的综合评价指标数值最高分别为72.55和72.30,其次是混凝土渠道为68.20,最低的为土渠是61.10。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北方季节性冻土地区,混凝土衬砌防渗渠道的冻胀破坏比较广泛,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最大。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目前常用的渠道防冻胀技术措施主要有保温措施、置换措施、隔水排水措施和结构措施等。根据北方16个大中型灌区调查资料,总结了不同条件下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的应用模式,认为在渠道防渗工程冻胀破坏严重的地区,应结合灌区的具体情况,采用防渗防冻胀复合结构形式,才能起到较好的防冻胀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灌区渠道渗漏的原因,从灌区渠道的实际情况、施工方案的设计、防渗材料的选择以及重点技术管控等方面重点探讨我国渠道节水改造工程的防渗设计与施工要点,以期为提高我国渠道节水改造工程防渗设计与施工的技术水平助力。  相似文献   

8.
南方平原灌区渠道防渗工程规划方案决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灌区防渗渠道规划的局限性,引入价值工程的概念,并根据南方平原地区灌区的特点,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通过对渠道的衬砌费用和节水量的模拟计算,得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灌区防渗渠道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从而确定防渗工程的最优布局以及工程实施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9.
段丽芳 《南方农机》2023,(18):178-180
【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各个行业对施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在农田灌溉渠道的发展中,为了全面提高灌区日常管理质量,防止发生渠道渗水问题,需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农田灌溉渠道防渗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首先对农田灌溉渠道防渗技术的功能进行了说明,其次对一些常见的防渗技术如钢筋混凝土防渗技术、砌石防渗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农田灌溉渠道防渗施工质量控制要求,最后结合一个具体的施工实例,对其工作内容、基本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结果】科学地实施标准化技术施工操作方案,能够提升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的应用价值,更好地完成改造目标。【结论】目前,通过某些工程操作对各种形式的防渗技术进行了创新,并对防渗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布局,从而在对灌溉条件进行优化的同时,为灌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有助于推进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0.
防渗渠道的年久失修是目前灌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滹沱河灌区在1990~1991年的干渠防渗工程改造中,针对以往混凝土预制板防渗和浆砌石护坡防渗存在的问题,采用浆砌石──土工膜防渗新形式,并在施工的放线、砌筑、勾缝技术上进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工程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保护层塑料薄膜防渗渠道的土-膜结合面通常是渠道滑坡的最危险界面,而膜料的铺放角度是影响渠坡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分析了塑料薄膜铺放角度对渠道边坡稳定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土保护层渠道塑膜铺衬防渗铺膜临界角的概念,建立了铺膜临界角的数学模型.其结果对于防止渠道滑坡及渠道设计施工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L9(33)正交试验方法,以固化剂掺和率、水泥掺和率和土壤含水率为试验因素,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响应指标,研究了以重壤土为土料的现浇固化土优化配合比。当固化剂掺和量为10%、水泥掺和量为8%、土壤含水率为25%时,可获得满意的无侧限抗压强度4.17 MPa,另外还系统总结了现浇固化土衬砌渠道的施工工艺。在宝应县临城灌区进行的试点应用表明,现浇固化土应用于灌溉渠道衬砌是可行的,现浇固化土衬砌与混凝土衬砌相比的节省材料费用31.7%。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水法对复合式防渗渠道、卷板式 U形混凝土渠道和滑模现浇 U形混凝土渠道的防渗效果进行了测试 ,其渗漏强度分别为 1 .92、7.1 3和 1 .6 8L/( m2 · h) ,分别比对应土渠降低 95 .5 %、71 .7%和 95 .8%。  相似文献   

14.
借助均匀设计理论和软件对防渗渠道塑膜铺衬机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渠道塑膜铺衬效果的评价方法,分析了机器前进速度、展膜刷后倾角、展膜刷高度对铺膜效果的影响规律,并对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证明主动同步放膜、展膜刷随动展膜的铺膜机构适于渠道空间铺膜作业。  相似文献   

15.
U形衬砌渠道结构及水力最佳断面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英华  王正中 《节水灌溉》2008,(2):36-38,45
通过对U形断面渠道的衬砌冻胀破坏特征、机理的分析,指出最优U形断面应是从结构和水力两方面考虑的,通过合理的假设,建立简单的力学模型,以衬砌体结构抗冻胀性能最优及水力最佳为原则,最终推出最优的U形渠道断面参数孤底圆心角和圆弧上部直线段的长度.同时,指出了U形衬砌渠道的冻胀力分析可以表达成最大冻结力的函数,而最大冻结力是反映土质、负温及水分状况的综合指标,只要根据经验或实验确定了最大冻结力,再结合渠道几何要素及衬砌材料的力学指标和衬砌结构的有关参数,就能计算出最优U形断面的参数,使问题简单化、定量化.该计算方法的结果表明符合工程实践的要求,而且安全合理,使用简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北方的季节性冻土地区,防渗衬砌渠道的冻胀破坏对输水工程的危害最大.针对内蒙古临河地区南边分干渠冻胀破坏问题,提出了在渠道混凝土衬砌下铺设聚氨酯保温板新材料的措施.通过进行现场保温防冻胀试验,分析了各种保温措施下渠道基土的地温、冻深、含水率和冻胀量等影响冻胀变化因素的规律及其特征,总结了不同方案下的保温防冻胀效果,得出了适合该地区混凝土衬砌渠道中聚氨酯保温材料的防冻胀破坏方案:渠道阳坡上部使用3 cm厚的聚氨酯保温板,阳坡下部使用4 cm厚的聚氨酯保温板,阴坡上部使用4 cm厚的聚氨酯保温板,阴坡下部使用5 cm厚的聚氨酯保温板就可以保证混凝土衬砌体不发生冻胀破坏,同时为后续刚性衬砌渠道中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防冻胀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用复式断面渠道的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更精确地测算方法。【方法】采用动水测定法测定了渠道各断面水力要素,之后通过修订后的戴维斯-威尔逊公式和考斯加科夫渠道渗漏经验公式求得研究区域复式断面渠道渠系水利用系数,对比分析了各渠道水损失以及渠系水损失量。【结果】动水测定法更适合不断流复式断面渠道水力要素的测算;采用标准梯形断面渠道衬砌的方式渠道损失最小;考斯加科夫渠道渗漏经验公式求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5,而戴维斯-威尔逊公式求得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82,更加接近实际值0.86,精确度提高了9.5%。【结论】由于占地、开挖等影响因素,灌区渠系衬砌后多形成复式断面渠道,灌区渠道衬砌优先采用标准梯形断面衬砌方式。对于这类渠系工程,动水测定方法明显优于典型渠道测量方法,戴维斯-威尔逊公式也更适用于复式断面渠道的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Irrigation schem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not only for agriculture but also for domestic use by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Uda Walawe irrigation scheme in southern Sri Lanka, irrigation canals are being lined with concrete to save water, meant to enable extension of the irrigated area. The effects of lining on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for multiple us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ield measurements of water levels and by an inventory of the perceptions of changed water availability by the population through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From the measurements it was determined that canal seepage provid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groundwater recharge. It was estimated that after concrete lining the annual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irrigated areas will be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50%. This saves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water that can be used to extend the irrigation area so more people can benefit from the available irrigation water. However, in the currently irrigated areas lining will have negative impacts by lowering groundwater levels due to a reduction in seepage from canals. This seepage contributes to the recharge of shallow wells used by the population to obtain water for drinking and cook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population was that enough water remains for domestic use. Other changes, such as reduced yields from home gardens were considered to be more important. Despite these negative impacts the expected positive impacts in the extension area justify, from a social equity point of view, concrete lining as a measure to redistribute the available water over the Uda Walawe area.  相似文献   

19.
渠道防渗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介绍了有关北方混凝土渠道防渗防冻胀技术,土壤固化剂及聚合物纤维混凝土在渠道防渗工程中应用技术,结论认为:采用聚乙烯土工膜,复合土工膜等柔性材料与刚性保护相结合是高寒地区较合理的渠道防渗结构形式;土壤固化剂能与各类土壤发生化学或生物作用,改变土壤结构,亲水性等性质,特别是缺乏砂石料的灌区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聚合物纤维混凝土在灌区渠道防渗工作中可以防止或减少混凝土裂缝,具有高变形能力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